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09

第9章 国运兴衰篇(3)

第二年夏天,中国出现了大旱灾。—些喜欢奉承皇帝的大臣上奏章说,这是天降灾祸,因为去年不封外戚,老天震怒了,要想解决天灾问题,就得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硬是不答应,并亲自写下诏书,向汉章帝提出劝告:

“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口,只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谒、请安的车子如同流水一般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没有间断,好像一条游动的长龙,非常招摇。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比我的佣人都强得多。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才没有对他们进行责备。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祸福,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

■匹夫之勇

◎成语释义

原意是个人的小勇。现在多用来形容不用智谋,只凭个人的勇气逞强蛮干。匹夫: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成语出处

《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打了一场大仗,越王勾践被打败,只得到吴王宫中当了三年奴隶,受尽折磨。吴王夫差认为他的斗志消磨殆尽,已完全被教化为一个奴仆,就放他回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每天都想着如何报仇雪恨。

过了很多年,越国国富民强,军队也很强大,越国将士们好几次向勾践请命出战:“君王,您对越人真是太好了。越国的老百姓,无不把你当作生身父母一样敬爱。现在,儿子要为父母报仇,臣子要为君主报仇。请您下达作战命令吧,我们愿意攻打吴国,与暴虐的吴王决战,把他的国家灭亡。”

勾践见将士们的作战要求非常恳切,就召集所有军队,说道:“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从来不嫌自己手下的士兵少,而是担心自己手下的士兵们不能够自立自强。这是因为,士兵们不能自立自强,就会在战场上吃亏。

“我不希望你们打仗时缺乏智谋,只是单凭个人的小勇,如是你们这样做,肯定会败在敌人手里。我希望你们在作战时能运用智谋,团结起来,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君王的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君王的惩罚。

“这样一来,你们就会将敌人打败,得到我的赏赐。如果有人前进时不听从军令,退后时不知道羞耻,我就会很生气,对这样的人进行惩罚。”

越国的将士们都觉得国王说的话对极了。到了进攻吴国的时候,越人都以国王的话作为自勉和勉励他人的格言。全体将士振奋精神,终于把吴国军队打得大败,将吴国灭掉。勾践大喜,觉得自己的精力没有白费。

■得陇望蜀

◎成语释义

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出处译文

“人的欲望很难满足啊,我们已经平定了甘肃,现在又要攻取四川,每次出兵,头发胡须都白了很多。”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的岑彭,王莽篡位时,他在家乡棘阳当县官。不久,刘玄和刘秀集合各路农民起义部队,在昆阳一带把王莽军彻底打垮。后来,他们杀入关中,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刘玄因此称为汉更始帝。

汉军进攻棘阳的时候,岑彭抵抗了数月,最终被俘,做了刘秀的部下。刘秀在平定了河南,打下了基础以后,接着就占领河北,出击山东。在这一时期,岑彭为刘秀立了不小的功劳,颇得刘秀的赏识。

同时,刘秀的势力也比刘玄大得多了,刘秀便自立为汉光武帝。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以后,又转身向西进军。这时,岑彭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随刘秀先攻下天水,又和偏将军吴汉把隗嚣围困在西城。

这隗嚣,在王莽时曾占据陇西,后来投降更始帝刘玄,随即又表示归附光武帝刘秀。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叛离了刘秀,跟公孙述勾搭上了。公孙述从王莽时起,在蜀地宣布独立,自称蜀王,以成都为国都,拥兵数十万,势力不小。

刘秀的向西进军,目的就在于平定陇、蜀二地,以完成全国统一。

当岑彭和吴汉的军队围困西城时,刘秀先回洛阳,后来写了一封信给岑彭,信上说:“攻克西城以后,必须立即收复四川。人的欲望很难满足啊,我们已经平定了甘肃,现在又要攻取四川,每次出兵,头发胡须都白了很多。”

但这次的进兵,岑彭没有成功。后来他再次进攻公孙述,眼看就要成功,却被一个刺客暗杀,令人惋惜不已。

■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释义

学问虽不广博,但已掌握了精髓,能够用来成就大事业。这个成语也可以简化为“半部论语”,简化后,可以表示原来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自己学问不广博。

◎成语出处

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器》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成语故事

赵普,字则平,河北蓟城(今北京市之西南部)人。他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在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方面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在少年时代,赵普过着贫寒的生活,又由于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所以读书不多,学问很浅。后来,他参军入伍,成为禁卫军中的一名书记,专门抄写和收发公文,凭着夜以继日的勤苦换取微薄的收入。

但赵普很有政治眼光,虽然在军队中地位不高,却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觉得凭着自己的办事能力,一定能在纷乱的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身染重病,死在京城,继承帝位者是他的儿子柴宗训。可是柴宗训年仅七岁,虽然坐在龙椅上,却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恰在此时,京城有传言说,北汉王刘旻联合外族辽人,侵犯后周边境,要夺取中原。

宰相范质惊慌失措,还没弄清传言的真假,就命令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禁卫军司令)赵匡胤带领军队,赶到边关抵抗敌人。而这位赵匡胤,正是赵普的上司。

这时,平时就爱琢磨政局的赵普转开了心思。他想到,天子年幼无知,绝不是天下人的有力依靠,而宰相范质缺乏处理政坛大事的能力,根本无法抵抗强敌的进犯,更别提统一天下了。这样发展下去,周世宗所创造的大好局面岂不是要毁于一旦!

而他的上司赵匡胤呢,通过几次战役的锻炼,在政治、军事方面表现出过人的才华。这位赵将军在满朝文武中威望很高,现在又掌握了一支受周世宗亲自训练过、无坚不摧的军队。如果让赵匡胤做皇帝,就可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进可以统一天下,退可以保全中原。

赵普虽然有心,却感到孤掌难鸣,就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以及禁卫军将领高怀德秘密商量,谁知他二人也有类似的看法。三人一拍即合,很快就发动了一场以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为目的的政变。这场军人政变,史称“陈桥兵变”。

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感到局势很难控制,只得依从众军人的意见,坐上龙椅,建立了宋王朝。他就是宋朝的开国君主宋太祖。赵普因为拥立君主有功,也由一名人微言轻的低级文员高升为说话颇具分量的朝中大臣。

赵普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于是努力工作,辅佐宋太祖平定天下,兼并了全国大部分的疆土。一个个割据小国接连灭亡,无数降臣败将跪伏在宋太祖的脚下。

赵普尽管没读过多少书,可是处理事务的能力相当强。好多政务别人处理起来感到时时力不从心,而一交给赵普,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就办得很圆满。所以,宋太祖对赵普渐渐倚重起来,最后终于拜他为相,让他执掌朝堂。

当然,一国宰相腹内空空也终非长久之计。于是,宋太祖就劝赵普平时多读些书,增长才干。赵普是个听话、明理之人,此后他稍有闲暇,就抱起书本不丢,如饥似渴地猎取知识。

宋太祖逝世后,其弟赵光义接替他成为天子,他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宋太宗。由于天子换了,赵普也从宰相的岗位上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宋太宗觉得赵普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务实之才,就让赵普再次为相。

有的大臣很讨厌赵普,就对宋太宗说:“赵普虽能处理一些事务,但没什么学问,只读过一部《论语》。宰相是百官之长,要协助天子管理天下,若是只有这一点学问,怎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呢?”太宗听了,也觉得这话有些道理,就询问赵普:“别人都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真是这么回事么?”

赵普听到宋太宗的话,就知道天子已经对他不满意。他想到:倘若将自己所读之书一一罗列开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显示。于是,他决定用惊人之语使天子对自己彻底改变看法,坚决相信自己的能力。

他坦然地说道:“陛下,我的学问确实只是从《论语》一书中获得的,别的书籍我看也不看。可是,我曾经将《论语》中的一半学识充分利用,辅佐太祖爷打下了天下。现在,我还要用《论语》中的另一半学识,辅佐您治理天下,开创我朝的盛世!”

赵普的回答令宋太宗非常满意。这几句话既大方得体,又强调了他的办事能力,使太宗皇帝觉得用他为相确实没错。于是,宋太宗充分信任赵普,对他极为倚重。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释义

原意指明里修栈道,暗中却出兵攻打陈仓。现在常用来比喻表面上做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

◎成语出处

这句成语源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本是楚怀王手下的大将,志在推翻秦朝,救民于水火。后来,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秦军的主力,刘邦则攻占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秦朝终于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寿终正寝。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却封刘邦为汉王,建都南郑,让他到穷困的汉中和巴蜀去称王。

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强大,只好忍气吞声,将军队从关中撤出,往汉中而去。项羽怕刘邦与他争夺天下,就让秦朝的三员降将在关中为王,严防刘邦向关中进军。

在去往汉中的路上,刘邦的谋士张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项羽现在对您还不放心,您可以把走过来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表示无东归之意。这样项羽就会以为您打算在汉中为王,不再出来与他为敌,就不会防备您了。”为了骗倒项羽,刘邦只好采纳张良之计,将栈道烧毁。熊熊大火燃烧了起来,栈道被烧毁得一片狼藉。

刘邦到了汉中,整顿军队,拜韩信为大将,想统率人马入关,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为了迷惑敌人,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假装要从栈道进军。

镇守关中的雍王章邯知道了这个消息,不由笑了起来,他说道:“当初把栈道烧毁,结果给自己的进攻制造了障碍。现在只派几百人去修,要想修好又得等到何年何月!”其实,自以为聪明的章邯,中了韩信的计策了。

韩信在派人修栈道的同时,暗中率领汉军主力从小路迅速向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部)进发,趁当地守将不防备,一举将陈仓攻克。章邯听说陈仓失守,这才着急起来,亲自率领军队前去抵抗,但已经太晚了。

由于韩信占据了有利的地形,章邯打了几仗,都大败亏输。他不敢去见项羽,只好拔剑自刎。接着,刘邦的军队胜利攻入咸阳,占领了关中全境。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成语释义

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灭火,河里的鱼受连累而死。常用来比喻无辜者受到连累。

◎成语出处

《全北齐文·为东魏檄粱文》:“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东魏大将侯景率领十万大军,在河南驻守。后来他背叛东魏,向西魏投降,西魏不信任他,他又转而投降南方的梁朝。

南梁的大臣都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可收留。但梁武帝贪图土地,不听大臣们的劝谏,不但接受侯景的投降,还封他为河南王。这年八月,梁将萧渊明奉梁武帝之命对东魏发起攻势。九月,他的军队继续前进,气势汹汹地向彭城(今江苏徐州)扑来。

十一月,东魏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对彭城进行救援,杜弼被委任为救援大军的军司。南梁军队的战斗力真是太弱了,只打了一仗,萧渊明就被活捉了,梁军大受损失,伤亡、逃走的加在一块,竟然有几万人。

东魏大获全胜之后,杜弼给梁朝写了一封檄文,指责梁朝不该贪恋土地,接受侯景的投降,破坏多年友好的两国关系。

文中还说:“侯景的品质非常恶劣,只要得到机会就会作乱。恐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会蔓延到林中的树木,宋国城门失火,会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长江、淮河流域以及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会因你的错误决定,遭受战争之苦。”

果然,到了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将梁武帝围困起来,导致梁朝政局动荡,人民饱受战乱的折磨。

■千载难逢

◎成语释义

一千年也难得碰上一次。常用来形容机会非常难得。载:年。逢:遇。

◎成语出处

《韩昌黎全集·潮州刺史谢上表》:“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韩愈担任刑部侍郎之时,因为反对唐宪宗迎接佛骨,被贬到潮州作刺史。

后来,唐宪宗为使国家富强,对祖宗留下来的治国政策进行了变革,韩愈觉得皇上越来越贤明了,就上了一道《潮州刺史谢上表》,对皇上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在这道表中,他建议宪宗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古时,只有功勋卓著的秦始皇、汉武帝才举行过这种活动。韩愈还表示,如果天子能举行这样的封禅大典,一定要降隆恩,让他也参加这场盛典。他认为,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一千年也难得碰上一次的盛会,肯定会感到终生遗憾。

唐宪宗看到这道表,觉得韩愈变得聪明起来,把自己比作秦皇汉武,认为韩愈虽然被贬,却获得了教训,改弦更张起来。于是,他开始信任韩愈,将韩愈调回京城。

其实,不管到了任何时候,对领导都要有必要的尊重。如果不维护领导的权威,抓住领导的错误不放,到底不是什么好事。

■前功尽弃

◎成语释义

形容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成语出处

《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出处译文

“(白起)连败赵国、韩国,目前又将魏国京城大梁围住,一旦战败,就前功尽弃了。”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秦昭王见楚王无道,国力衰微,有机可乘,立即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不久,楚国京城陷落,接着又在山西上党地区的长平大败赵军。秦军军威大振。

长平之战后,白起又率得胜之师,移兵魏国,将魏国京城大梁铁桶般地围了起来。魏国朝野一片惊慌,不知如何是好。魏王召见苏厉向他请教。

苏厉说:“秦国早就有灭掉六国的打算,事情很难办。不过,我愿意去见周天子,也许周天子能阻止秦国继续用兵。”魏王听了苏厉的话,心中升起一线希望。

苏厉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对周赧王说:“白起善于用兵,现在秦昭王派白起攻占了楚国,又连败赵国、韩国,目前又将魏国京城大梁围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倾覆的危险。”

周赧王觉得苏厉说得挺对,就派人对白起说:“如今将军已经立下了大功,应当马上托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旦战败,就前功尽弃了。”

白起根本不把周朝使者的话当回事,仍然对魏国发动猛烈的进攻,结果大获全胜。

可是,白起虽然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秦昭王后来却听信谗言,不仅罢了白起的官,还逼迫他自杀。白起果然是前功尽弃。

■城狐社鼠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暗藏在国家机构内部的坏人,或依附权势者而肆意作恶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