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41

第41章 五味生活篇(18)

◎成语释义

同类的事物或人相聚在一起。比喻坏人互相勾结。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淳于髡的大贤。有一次,齐宣王想多得几位人才,淳于髡就在—天之内,向他举荐了七位才能出众之人。

宣王非常吃惊,对淳于髡说:“我听别人讲,人才非常难得,方圆千里之地能挑出一位贤士,就说明贤士的数量很多;百年之中能出现一位圣人,就说明圣人很多。现在,你居然在一天内推选了七位贤士,这些人真的有才么?”

淳于髡说:“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居在一处,同类的野兽也总是喜欢在一起行走。到沼泽地里去寻找柴胡、桔梗等药材,怎么找都会一无所获;而到睾黍山、梁父山的背面去寻找,药材就多得数不胜数,非得用车才能装运回来。这是因为,同类的事物总是相聚在一块儿。

“我淳于髡也称得上是一位贤士吧,您派我去寻找贤士,就如同到河里去汲水、用火石去打火一样,容易得很。我能够推荐的贤士还多得很哩,又何止这七个!”

齐宣王听后,觉得淳于髡说得蛮有道理,连忙点头称是。

■洗耳恭听

◎成语释义

把耳朵洗干净,恭恭敬敬地倾听别人的讲话。现在也有讽刺或开玩笑的意味。恭:恭敬。

◎成语出处

《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成语故事

原始社会时期,尧帝知道许由是个才能出众的高人。于是,他想到,如果许由来接替自己的帝位,老百姓会得到更多的实惠。于是,他派使者来到了许由隐居的箕山请他出山,统治万民。可是许由是个真正的隐士,不愿出山执政。他对使者说:“我这个人喜欢与世无争,不稀罕帝位!”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再待下去也没有意思,只得离去。

许由觉得,使者的话太过于世俗,把他的耳朵都给污染了,就跑到山下颍水边清洗耳朵。他的朋友巢父也在河边闲坐,正牵着一只牛饮水,见到许由就问:“你在干什么呢?”许由把尧帝请他出山为帝的事情说了一遍,又说:“因为我听到了这样不干净的话,所以耳朵遭了殃,只得来这里把耳朵洗干净!”

巢父比许由还清高,他撇了撇嘴,说道:“你这个人总是喜欢显示自己,太招摇了!现在有人请你出山即位,这得有多麻烦呀,你居然还想到洗耳朵!这都怪你自己不好,你别洗了,洗来洗去,把我家牛的嘴都弄脏了!”把话说完,他对许由看也不看,自顾自地牵着牛离去。

■小巫见大巫

◎成语释义

小巫遇见了大巫。常用来比喻二者一比较,能力高下就相差很远。巫:旧时以祈神为职业来骗取钱财的人。

◎成语出处

来源于《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有两人是很好的朋友。一人是陈琳,在魏国做官;另一人叫张纮,是东吴孙权手下的谋士。他们两个人的才能都很大,而且相互敬慕,都认为对方才华出众。他们常常给对方写书信,互相探讨文学问题。

张纮写了一篇赋,甚为得意,并派人把文章交给陈琳,请他提出意见。

陈琳见到这篇赋,觉得写得太好了,就在—次宴会上给宾客展示,还非常自豪地说:“你们看,这篇赋居然写得这样好!你们可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的好朋友张纮呀……”

没过多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的作品《武库赋》和《应机论》。由于文章很精彩,张纮读起来津津有味,连连称绝。他立刻给陈琳回信,对陈琳那种清新的风格表示由衷的赞赏,还虚心地表示,要向他学习怎样写文章。

陈琳看到这封信,也谦虚地给张纮回信说:“在我们北方,消息不太畅通,我也很少与文人学士畅谈文学话题,所以没见过什么世面。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比较少,因此我就出名了,并不是因为我的才学真的有什么造诣。和你相比,我就如同小巫遇见大巫,没有什么法术可以施展了。”

■行将就木

◎成语释义

快要进入棺材了。比喻人马上就要死亡。行将:将要。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成语故事

春秋初年,晋献公听信了爱妃骊姬的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害怕遭遇同样的命运,就分别逃走。

重耳逃到狄国安身。狄国在攻打周边部落胜利后,俘虏了两名美女,一位叫叔傀,一位叫季隗。重耳娶季隗为妻,生下两个孩子。叔隗则嫁给了重耳的谋士赵衰。

后来,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知道重耳比他贤明,害怕众臣对他不服,迎立重耳为君,就派人到狄国去,准备秘密杀死重耳。重耳知道自己继续待下去绝没有好处,就带领众谋士逃走。临行前,他对季隗说:“如果过了二十五年我还不回来,你就带着孩子改嫁旁人吧。”

季隗很爱重耳,她悲伤地答道:“再过二十五年的时光,我就五十岁了,马上就要进棺材了,还能嫁什么人!我会在狄国等你,一直等到你归来。”重耳见妻子对他这样好,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重耳来到秦国,这一年恰巧晋惠公病死。秦穆公想帮助重耳回国,并将五个秦国女子嫁给他,其中一人就是惠公的儿媳。重耳本来不想接受,可为了能回国即位,只得接受下来。婚后,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重耳终于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兴高采烈

◎成语释义

原意是文章志趣高尚,文笔犀利。现在常用来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也用来形容欢乐气氛。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

◎成语出处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成语故事

嵇康,字叔夜,是魏朝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风度翩翩,文章又写得精彩,很多人都崇拜他。

他的文章,论点集中,观点鲜明,善于揭露社会黑暗,论辩力非常强。

比如他的《养生论》一文,就把魏晋士大夫那种患得患失的病态心理一语道破,揭露出这些人的皮里阳秋。

后来,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这样评价:“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意思就是:嵇康这个人性格奔放,所以文章志趣高尚,文笔犀利。■胸有成竹

◎成语释义

画竹时心中早就有了现成的竹子的形象。比喻人们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主意,或有了成功的把握。成竹:现成的、完整的竹子。也作“成竹在胸”。

◎成语出处

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成语故事

北宋仁宗时期,出了一位名叫文与可的著名画家。他姓文,名同,字与可。除了画画以外,文与可的诗、文、书法都非常优秀。他非常喜欢画竹子,得到很多人的称赞。

为了画好竹子,文与可在房屋周围种了很多青竹。无论天气发生什么变化,他都每天坚持观察竹子的枝叶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变化。经过他细心的揣摩,在脑子里积累了很多竹子的形象,受益匪浅。

这样一来,在他作画之前,心中早就有了竹子的大概轮廓。这样作画时,就能挥洒自如,很快完成作品。

文与可的朋友苏轼也受到他画竹经验的影响,在画竹子之前也对竹子进行详细观察。一旦在心中形成竹子的形态,马上手脑并用,在纸上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这样画了一段时间,苏轼觉得自己画竹的技艺大有进步。

■休戚相关

◎成语释义

彼此之间的喜忧福祸紧密相连。用来形容关系密切,命运相连。休:喜庆。戚:忧愁。

◎成语出处

《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周子受到权贵们的排挤,只得离开晋国,到周朝都城洛阳居住。周王的大夫单襄公非常器重他,常常把他请到家中,热情招待。

周子虽然年纪很轻,却显得老成稳重,惹人注目。他站立的时候非常稳当;看书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听人讲话的时候显得彬彬有礼;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相当友善;和别人说话时,总是不忘忠孝、仁爱。他虽然身在周地,可是晋国一旦发生了什么喜庆的事情或遭到了什么灾难,他就非常关心。

单襄公觉得,周子如果得到回国的机会,极有可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因为有这层考虑,单襄公对他更关心了。

后来,单襄公得了一场大病,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对儿子单顷公说:“周子身在他乡,却时时刻刻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而且人品高贵,才能突出。现在晋国国君的道德水平不高,没有君主的样子。周子如果回国,很可能会登上国君之位。我死之后,你要很好地照顾他,千万不要轻视他!你照我的话做了,就一定会得到众人的称赞!”

父亲死后,单顷公不忘父亲的嘱咐,对周子处处关心。过了一段时间,晋国国内发生动乱,晋厉公被人杀死。晋国大夫看到国中无主,想起了聪明可靠的周子,就派人到洛阳把他接来,立他为国君。

■一笔勾销

◎成语释义

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注销。比喻一切完全取消。销:销掉。

◎成语出处

宋代朱熹《王朝名臣言行录》:“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人姓名,一人勾之。”

◎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岁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改嫁到长山朱家,他也跟着到了朱家。朱氏宗族有自己的学校,可是因为范仲淹是个外姓人,就不允许他入学。范仲淹非常喜欢学习,见自己上不了学,就急得直哭。

后来,母亲将他的身世告诉他,他就辞别母亲,投奔外祖母,在那里诚心学习。他学习时非常刻苦,冬天困了就用凉水洗脸提神,家里穷,就喝粥充饥。

后来,他终于考上了进士,从此青云直上,官至右司谏之职。庆历三年,他天子任命为参知政事,统领百官。他觉得宋朝积弱很久,不变革祖宗之法是不行了,就与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吏制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他把官员名册取来,核查们的政绩。只要看到不称职的官员,范仲淹就提起笔来,在名册上将此人一笔勾去,让下一级官员替代他的职务。富弼平时非常佩服范仲淹,但他看到范仲淹削除官职时一点不留情,就对他说道:“你这样严酷地免掉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肯定都会伤心得痛哭流涕。”

范仲淹却说:“他们一家人哭总比让他们坑害众百姓,让百姓都哭要强得多。”于是,他将所有不称职的官员都免去了职务。

他的这种政策,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很多权贵非常激烈地予以反对。结果,“庆历新政”执行起来还不到一年,就被取消了。推行新政的官员丢官的丢官,降级的降级,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

■一不做,二不休

◎成语释义

不做则已,做了就要做到底。

◎成语出处

唐代赵元一的《奉天录》:“光晟死而言日:“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成语故事

公元783年时,京城发生了武装叛乱。德宗皇帝见势不妙,为了保全性命,只得逃往陕西。太尉朱泚占据长安,自立为帝。他的部将张光晟认为唐朝气数已尽,就尽心尽力地辅佐他。

朱泚为了坐稳江山,派遣军队追杀唐德宗,结果把他围困在奉天。可是,叛军攻了很少时间,也没有拿下城池,只好撤兵。次年,朱泚改国号为汉,拜张光晟为当朝宰相,总揽朝政。

唐德宗为了保住江山,就重用将领李晟,命他统率大军,夺取长安。朱泚知道自己打不过李晟,就率领军队出逃。张光晟见朱泚大势已去,于是刺杀了他,以朱泚的人头作为见面礼,向李晟投降。李晟大喜,就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说明张光晟斩贼之功,请求免去他当初助贼造反的罪过。

从此以后,李晟每次设宴请客,都要邀请张光晟参加,并对他非常恭敬。这一下,很多大臣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李晟见大家都仇视张光晟,只好把他看管起来。不久,唐德宗传下诏书,要将张光晟处死。李晟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思来想去,又悔又恨,他说道:“把我的话告诉后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要做到底!既然起兵造反,就不要回头。像我这样立功投降,终于也难逃一死啊!”

■一箭双雕

◎成语释义

发一箭就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雕:一种凶猛的鸟。

◎成语出处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周有员武将叫长孙晟,他聪明好学,武艺出众,不但精通各种兵器,骑术也非常高明。周宣帝为了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修好,就把公主嫁给突厥可汗摄图。

为了保证公主一路上的安全,周宣帝派长孙晟和宇文神庆两员大将,以及—些能征惯战的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他们保着公主,经过了千难万苦、长途跋涉,才来到突厥国。

突厥可汗非常高兴,一面将公主接入宫中,一面摆下酒宴,为长孙晟等人接风。大家喝了几盅酒,都有了醉意。突厥可汗突然命人取过一张弓,要长孙晟在百步以外射穿钱眼,显示他的武功。长孙晟笑了笑,离开宴席,到外面去射,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众人见长孙晟的射箭技艺如此高超,无不喝彩。

摄图非常喜欢长孙晟,就留他们在突厥住上一阵子。结果,摄图与长孙晟越聊越投机,就经常在一起打猎、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