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03

第3章 道德修身篇(2)

于是,献玉者急忙解释道:“我自从得到这块玉石以后,就知道一定要把它交给贵人,于是请著名玉匠鉴定。玉匠对我说,这块玉石有很好的质地,是一件稀世珍宝。因此,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听了来客的话,淡淡笑了一下,回答道:“我这个人,一向把不贪财的品行看做是自己的珍宝,而您则把这块玉石看作珍宝。如果我接受了这块玉石,不但你丧失了珍宝,我的珍宝也没有了。因此,我不能接受宝玉,还是让我们双方都保留着自己的珍宝吧。”

■两袖清风

◎成语释义

除了两袖清风而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清正廉洁。

◎成语出处

明朝都穆的《都公潭纂》卷上:“人传其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曾先后在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岗位上尽心工作,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他为官廉洁,正直无私。当时,明朝政府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日趋腐败,政界中贪污、贿赂盛行。外省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老百姓那里搜刮一些土特产,诸如绢帕、蘑菇等,进献给皇帝和执掌朝堂的权臣。人民对此非常反感。

有一次,于谦在外地担任巡抚,回京城述职时,他却什么礼物也不准备。别人感到很奇怪,说他一件礼物不带,就算到皇帝那里能平安无事,又怎么得罪得起权臣?他就写了诗歌《入京》,作为回答。

此诗的大意是说,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当供人民享用,只因贪官污吏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我什么都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进京面见天子,这样才能使老百姓不在背后议论我。

由于明朝的政治斗争太严酷了,所以虽然于谦的功劳很大,还是被皇帝杀死。他虽然死了,人民却非常怀念他,把他当作神明一样敬仰。

■毕恭毕敬

◎成语释义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礼貌的样子。必,一定。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成语故事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暴政。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在烽火台将烽火点燃。附近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我尊重父亲,依恋母亲。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一诺千金

◎成语释义

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成语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

◎出处译文

“得到黄金百斤,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句诺言。”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国有个人叫季布,这个人生性耿直,并且乐善好施,人们都赞扬他。他有个特点,凡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多大,他就算倾家荡产,也要设法办好。因此他的朋友非常多。

季布原来在项羽手下做事,出了不少力气,曾帮助项羽多次打败刘邦,后来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的名声好,总有人保护他,一直没捉到。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

可是季布一见到曹邱生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他。但是,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对他说道:“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

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一暴十寒

◎成语释义

比喻做事缺乏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付出努力。

◎成语出处

《孟子·告子上》。

◎成语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善于通过打比方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当时,有人认为孟子对齐王的帮助并没有做到尽心尽力。孟子便向他解释道:“比如说,天下有一些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将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然后再把它们放在阴冷的地方冻上十天,这样一来,不管这些植物的生命力有多么强,它们也长不起来。

“我与齐王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很少,即使给了他一些良好的影响,我一离开,就有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带给他一些不良影响。我怎么能够让齐王的好思想、好品质尽快成长起来呢!”

■枕戈待旦

◎成语释义

头枕兵器等待天明。形容杀敌报国的心情非常迫切,一刻也不懈怠。

◎成语出处

《晋书·刘琨传》。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出了一位名叫刘琨的英雄。他喜欢与一些有志气的青年人结交,讨论天下大事,要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博得个青史留名。

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已经当上了朝廷的官员,心里着急起来,就给亲属写信说:

“我每天都是枕着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为朝廷出力,杀退贼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业了!”

刘琨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也被朝廷委任为官员,为司隶从事,一直做到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在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晋阳闹起了灾荒,很多老百姓因为找不到吃的,活活饿死了。灾民没有办法,只得携儿带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2万户。贼寇也趁机作乱,劫道抢劫,百姓们吓得不敢出门。

刘琨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招募了1000人,带领他们去晋阳平乱。平乱之后,刘琨派人将尸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门、庙宇,让百姓耕种土地,派军队对他们进行保护。不久,灾区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了。

不料,胡人想到晋阳劫掠财富,派兵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城内只有很少的一点军队,没有力量杀退贼兵。大家非常焦急,刘琨表现得非常镇静。到了夜间,他趁着月光,在城楼上吹起箫来。刘琨的箫声悲切凄凉,如泣如诉,城外的胡兵听了,一个个凄然长叹。

到了半夜,刘琨又吹起了胡笳,那乐声使胡人暗生思乡之念。其实,胡兵们来打仗实在是身不由己,他们之中,哪一个不怀念亲人呢?他们想着家乡,全都流下了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刘琨又吹起了箫,胡人们再也受不了,纷纷骑上战马,回转家乡了。

■不耻下问

◎成语释义

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形容谦虚好学。耻:感到羞耻。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由于孔子在政治、哲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和学问,所以人们把他当成天下的圣人。但孔子却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渊博的学问,一定要好学多问。

有一天,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仪式,他不时向别人发问。很多人见他这样,都嘲笑他不懂礼仪,老问人家。孔子听了后,一点也不在乎,还说:“遇到不懂的事情就问个清楚,这才是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的大夫孔圉非常耿直,而且谦虚好学。他逝世后,人们授予他“文”的谥号,所以后人把他叫作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文子非常不服气,就问孔子,为什么人们给孔圉“文”的谥号。孔子笑了笑,然后回答道:“孔圉聪敏又能勤奋学习,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他才可以得到‘文’字的谥号啊!”

■专心致志

◎成语释义

指一心一意,思想高度集中。

◎成语出处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出处译文

“下棋,这技艺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

◎成语故事

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

一个学生非常仔细、认真地听他讲课,对旁边发生的事情都不理会;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他一会儿看看窗边的花草,一会儿看看天上。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就想到要用一支箭把大雁射下来,然后吃大雁的肉……

弈秋讲完课,叫这两个学生对弈一局,看看他们学得怎么样。刚开局不久,开小差的学生还能凭借以前的基础周旋一时,不过棋到中盘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疲于应付。很快,开小差的学生败下阵来。

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们两个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

■卜昼卜夜

◎成语释义

常常用来形容宴乐没有限度,无休无止,从白天玩到黑夜。

◎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陈国的国君将太子御冠杀死,公子敬仲见势不妙,抽身往齐国而逃。齐国之主齐桓公不但不轻视这位落难人,还非常器重他,想封他为卿士。可是敬仲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非常客气地辞谢道:

“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您能够宽宏地饶恕我,把我置于您的政治庇护之下,使我免于一死,这就是对我的极大恩惠。我怎么还敢接受贵国的高官呢?如果我不知足而应承您的要求,齐国官员们一定会看不下去,而起来谴责我,所以我请您收回成命!”

齐桓公听罢敬仲一席话,觉得他说得句句在理,就更加喜欢他了,于是封他为工正之职,负责管理各种工匠。敬仲觉得自己刚刚拒绝做高官,现在对较低职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辞了,也就接受了下来。

齐桓公对敬仲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饮酒作乐。一次,敬仲请齐桓公到他府中饮酒,两人的酒量都很高,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还觉得没喝够,就给仆人下达命令:“点上蜡烛,我们还要再喝几杯!”

敬仲懂得礼仪,知道再喝下去就与礼仪不合,会招来群臣的非议,就委婉地说:“国君,我只知道臣子在白天能请君主饮宴,并不知道晚上君臣也能再喝下去呀!我实在不能再陪你喝酒啦!”

齐桓公本想再接着喝下去,但敬仲的几句有理有节的话让他感到理屈词穷,只得登车回宫,敬仲将国君送到门外,礼数甚恭。

以后,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敬仲做得对,并对他大加称赞:“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饮酒怎么能一点限度都没有;与君主饮酒更不能唆使国君喝起来没够,待君有礼才是真正的仁义双全呀!”

■捉襟见肘

◎成语释义

原意是衣服破烂,生活困难,整理—下衣服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现在比喻顾此失彼,难于应付。

◎成语出处

《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成语故事

曾参是春秋末期的一位贤人,他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重视人的“孝道”,还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他的著作《大学》影响深远,被列入“四书”之中。人们都尊称他为曾子。

庄子对曾子虽然穷困却不改其乐的品格非常欣赏,他对曾参贫居卫国时的境遇及品质,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他写道:

曾子住在卫国的时候,过着非常贫穷的日子。他穿的是以乱麻为絮的袍子,颜色杂乱难看,手掌脚底则长满了厚厚的老茧。有时一连两天都不能生火做饭,揭不开锅。十年之内没穿过一件新衣服。

曾子不敢整理自己头上戴的帽子,因为稍微一动,帽上的穗带就断为两截。曾子也不敢整理自己穿的上衣,因为稍微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他脚上穿的破鞋,藏了前头就会露出后跟。

虽然曾子这么穷,可他并不因此而担忧发愁。他常常拖着破鞋,嘴里唱着歌,自得其乐。他的歌声就像敲击金石的声音一样洪亮,充溢于天地之间。

曾子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不能召他为臣子,诸侯没办法和他结交。他不爱名利、富贵,不修边幅,虽然很贫穷,却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不遗余力

◎成语释义

使出所有的力量,不作一丝一毫的保留。遗:留下。余:剩下的。

◎成语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成语故事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与赵国交战,打败赵将赵括,活埋了他所率领的四十多万大军。秦王见赵军主力已被消灭,就提出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他,不然还要接着打仗。

赵王气愤不已,就召见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一起商讨对策。赵王说:“长平一战,我赵国打了败仗,我想亲自率领大军与秦国决一死战,你们觉得怎么样?”楼昌说:“这样恐怕不行,还是跟秦国求和为好。”

上卿虞卿问赵王:“大王,这次秦国是将我国军队歼灭呢,还是打一打就班师回去?”赵王说:“秦国这次攻打我国,出动全部力量来作战,肯定是想消灭我国军队才肯走的。”虞卿说:“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带上重金去楚、魏两国,劝他们和我们联合。他们怕被秦国吞并,一定会接待我们。这样一来,秦国一定害怕起来,主动同我们讲和。”

可是赵王根本不听虞卿的忠言,还是让人向秦国求和。虞卿听说后,对赵王说:“这样求和,无异于妥协,一定会失败。因为秦国会趁机将赵国求和之事向各国宣扬。其他国家都以为赵国与秦国讲和了,就感到没有必要援助赵国了。秦国见赵国失去援助,就会认为没有同赵国讲和的必要了。”

果然,赵国这次求和没有成功,秦国还是要打仗。赵王无奈,只得与秦国订立了非常屈辱的和约。

■从容不迫

◎成语释义

形容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出处译文

“■鱼在水里从容不迫地游,这是鱼的快乐。”

◎成语故事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子管理楚国政事,他派了两个大夫去表达他的心意说:“我希望把国内的政事委托给你。”

庄子答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后留下一把骨头让人珍重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两个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

庄子接口道:“那么你们去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里爬。”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他和好朋友惠施往来甚密。有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悠悠哉地游,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问:“你不是鱼,怎知鱼是快乐的?”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知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这段巧妙而有趣的对话,充分表达出庄子对于自然的热爱。

■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