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印山年纪虽小,但却明白永乐皇帝这即境的上联说些什么。心想这大明江山令百姓安居乐业,到现时歌舞升平,实在皇恩浩荡。下联便有了,彭印山胸有成竹地说: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永乐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当晚便召了彭印山进宫中。
■白居易哑语巧对
相传白居易7个月大时,口中就常咿咿呀呀如同吟诗般,同时又可分辨有无二字。3岁时就开始跟父亲学念诗,5岁起就能写出许多首诗来了。至9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并善于对句。
10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余,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
曹子健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已有了腹稿。但他为了逗引大家,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答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而矣。”
众人大奇,催促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
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大为高兴。
■可惜了一园竹子
解缙家的房子正对着曹尚书的竹林。某年除夕,年幼的解缙在大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此联后,心里很是不悦,心想贴副春联干吗拿我的竹林作陪衬。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一半,有意使解缙无法作联。
解缙见此情景,便在联末各加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见后,非常恼火,干脆把剩下的竹子全部砍掉,看你解缙如何再写?可是解缙安然自若,只是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两次在联尾加字,表面上看很有些“无理”。从内容上讲是画蛇添足,语法上也有些不通。但在这则故事具体情况中,这种“无理”却是绝妙的“有理”。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曹尚书终于再也无计可施,只可惜了那一园好竹子。
■巧对识神童
一年夏天,唐伯虎手摇折扇往访友。午后天气炎热,他在大树下乘凉。忽见一个牧童赤身露体跳入荷塘之中摸藕。唐伯虎看得有趣,拍手大笑。
那牧童说:“相公,想吃藕吗?”
唐伯虎笑道:“正是。”
那牧童道:“相公乃读书人,如敢与我对句,当以此藕相赠。”
唐伯虎惊奇道:“原来你会对句,快快道来。”
牧童举藕吟道: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唐伯虎听后感觉出句不凡,不知是谁家儿郎如此有才华。他见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笑道: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牧童拍手笑道:“相公对得太妙。”说完将手中莲藕洗净抛上塘边。
唐伯虎忽听枝头鸦鹊之声,笑道:“我也有一联,你若能对,我以折扇相赠。”
牧童喜道:“当真?”
唐伯虎说道:“君子一言九鼎。”即刻说出上联: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牧童沉思一会,笑道:“你的折扇输定了。”说毕大声吟道: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唐伯虎也拍手笑道:“你真是个神童,折扇归你。你如此聪明,为何不读书?”
牧童闻言,神色黯然。唐伯虎拿出廿两银子,说道:“途中所带不多,就做你求学之用吧。”
■解缙助秀才
有一年,某大户的千金以才招婿,那千金小姐是出名的美人才女,慕名而来的人都不少。但那小姐只以文择婿,不求富贵,所以求婚之人虽多,能进门的却很少,因为门上贴着一副上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小解缙在门外偷看,见那些纨绔子弟在门外团团转,心中暗自好笑。忽然,又一人匆匆而至,解缙见那人英俊潇洒,认得是县中秀才,便上前看他如何应对。
但那秀才也只摇了摇头,便愁眉苦脸地转身而去。解缙也觉可惜,追上前去,见秀才摇头叹气,便笑道:“要进此门,有何难哉?”
秀才急道:“难道你能对此联?”
解缙点了点头,说道: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秀才大喜道:“真不愧为小神童,不知如何谢你。”
秀才本身也有才华,由此过关斩将,终于中选。
■董文玉八岁对妙联
明朝弘治年间进士董文玉,曾当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相传他8岁时,县官坐船而来,闻知他有文才,特派人招他到船上应对。
县官指着不远处一条运送石料的木船,出了上联: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董文玉朝两岸巡视了一番,恰好看到一群人拿着木尺丈量土地,即景吟出下联: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对得非常贴切,县官和周围的人赞叹不绝。
■顾鼎臣应对
明代名臣顾鼎臣,字九和,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他幼年时上私塾,有一回,馆师出对曰: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顾即对道: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又一日,他的父亲出对考他: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他也快捷对句: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索球对
解缙小时候很贪玩,常和小朋友玩游戏。一次,他们玩踢球,其中一人用力过猛,将球踢进人家的花园中,此家主人是当地的一个有势力的将军,没人敢入去要球。
解缙挺胸说道:“你们等着,我去。”
说完,解缙便往大们走去,但守门的家丁不让他进内,便在门前吵起来。那将军出来一看,见是解缙,便对家丁道:“那解缙有神童之称,文才很好,快放他进来。”
解缙进来后说明原委,将军笑道:“听说你很会对句,有神童之称,我出个上联,对得好重重有赏,对不好就不还球给你。”
解缙说道:“既是将军有令,解缙莫敢不从。”
将军便指着墙上挂着的龙虎图说道:
画图中,龙不吟,虎不笑,见个童子,可笑可笑;
解缙看见台上一棋盆内,正有一残局,随即答道:
棋盆内,车无轮,马无辔,喝声将军,莫跳莫跳。
将军又惊又喜,命人将球取来,及打赏纹银百两给解缙,并道:“银子助你上学,好好用功,将来必有作为,有空别忘了来看看老朽。”
争锋现识篇
■人名巧对
李梦阳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他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觉某考生竟与他同姓同名,心里很是不悦,便出句命考生试对。上联曰: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此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考生思考片刻,对曰: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句绵里藏针,不卑不亢,且和上联一样,巧用历史人名,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刁难李元度
三楚怪才陈细怪游馆到湖南平江,忽然想起大名鼎鼎的李元度就是这里人,便去拜访。
李元度刚辞官归隐在家,见陈细怪衣衫破旧来访,误以为不过是寻常的落魄文人,借拜访之名来讨几个路费的,未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陈细怪见状,也误以为李元度门缝里看人,便冷笑一声,拂袖要走。
李元度一惊,心想:“噫!这人好骨气!”于是,他一把拉住陈细怪,请到家中款待酒饭。席间,李元度用筷子挟住一片笋子往口中送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妙对,要陈细怪对下联:
筷子夹笋,笋夹笋,老笋夹嫩笋;
陈细怪稍一想,便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送进嘴里嚼个不休,并不开口答对。李元度以为陈细怪对不出下联,便宽厚地一笑说:“莫急,你以后慢慢对吧。”
陈细怪赶紧将肉吞下肚里,答道:“我不是早就对出来了吗?”他指指嘴说:
嘴巴吃肉,肉吃肉,活肉吃死肉。
这一来,李元度对陈细怪大为佩服,硬留他住了好几天,天天在一起吟诗联对。陈细怪走的这天,李元度送了一程又一程。来到一处青山,但见云雾缥缈,景色很是迷人。
陈细怪问:“李先生,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呀?”
李元度答:“连云山。”
陈细怪重复着“连云山,连云山”,忽然,歪过头来对李元度说道:“李先生,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于是念道:
连云山上山云连;
李元度心里好笑:“这个对子小时候我舅父就考过我的,我答对‘踏水桥下桥踏水’,舅父还夸奖过我哩。”
正想脱口而出时,又发觉不行,陈细怪的“连云山上山云连”,反顺读都一样,我小时候对的这下联“踏水桥下桥踏水”,却只能顺读,不能倒念呀。李元度心里一急,越发对不出来。
陈细怪一笑,说道:“你莫急,慢慢对吧,什么时候对出了下联,寄到蕲州株林河给我看看就行了。”说罢拱手而别。
据说,李元度到死也没有对出下联来。
■拆字斗联
从前,有两位秀才一起斗联。其中一位秀才以对方名字中的“溪”字为题,出上联曰:
没水念奚,有水念溪,溪字去水,添鸟变鸡。
语带双关,嘲弄对方。被嘲弄的秀才也不示弱,即以对方名字中的“浇”字为对,拟下联曰:
没水读尧,有水读浇,浇字去水,添火变烧。
双方拆字成联,语带双关。其中“鸡”繁体写作“鷄”。故而“奚”添“鸟”变鸡。
■三姊妹联对征婚
从前山东登州府有个宋家庄,宋家庄有位宋员外,他有3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个个都是宋员外的掌上明珠。
三姊妹长大后,不仅长相出众,而且都能诗善文,擅长对联,是远近有名的才女。女大当嫁,宋员外见女儿们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张罗着她们的婚事,可3个女儿都不要媒人介绍,她们告诉父亲,姐仨儿择婿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能对上她们出的上联,便以身相许。
于是,三姊妹各出了一个上联,张贴出去征婚,大姐的上联是:
天垂山边走进山边天还远;
二姐的上联是: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
三妹的上联是: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宋氏三姊妹征婚联一出,百里方圆马上传开,凡肚子有点墨水的都跃跃欲试,但一个多月过去,三姊妹虽然收到了许多下联,但仍未有一条中意的。
距宋家庄百里外有个周家庄,周家庄有位周塾师,膝下有三个儿子,都已成年,但尚未婚配。三位儿子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在周塾师调教下,个个出口成章,提笔能文,尤其是擅长对对联。
当听说宋氏三姊妹用对联征婚,哥仨便摩拳擦掌,下决心想出漂亮的下联前去争个高低。哥仨一宿未睡,并分工明确,大哥对大姐,二哥对二姐,三弟对三妹。
大哥对大姐的下联是:
月出水面拨开水面月又深。
二哥对二姐的下联是:
丈量土地土长丈短短量长。
三弟对三妹的下联是: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三姊妹一看周家三兄弟的下联,个个满意。于是,宋氏三姊妹同周家三兄弟便结成3对夫妻,花好月圆,传为美谈。
■冰冻兵排兵敲冰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诗文盖世,他出任杭州知州时,一到任,就喜欢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公务外的余暇时间就交友游湖,饮酒吟诗。
一年秋天,苏轼的好友黄山谷来杭州看望苏轼,黄山谷也是当时的大文豪。苏轼便带着黄山谷游览杭州的美景,一天,两人游玩了半天,有点累了,就到一个寺院坐下饮茶,黄山谷见寺内有和尚在吃西瓜,于是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黄山谷在联中嵌入“东”、“南”、“西”、“北”,要对此联并非易事,但这难不住苏轼,他朗声念出下联: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苏轼用“春”、“夏”、“秋”、“冬”四个“嵌”字,对上联的“东”、“西”、“南”、“北”。
随即,黄山谷又吟出一上联:
雪落媳房媳扫雪;
这句上联“媳”、“雪”音近,又有两个“媳”字,想对上也是不易的。苏轼稍稍思索了一下,便吟出下联:
冰冻兵排兵敲冰。
两人相视而笑。
■白吃和尚与对联
明代弘治年间,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和尚,他叫知通,喜欢云游四海。一天,他来到苏州,看看日将西落,但身上银两已用尽,腹中饥肠辘辘,正想找个地方填饱肚子,忽见一酒馆门开着,里面坐着一书生模样打扮的人正在喝酒。
知通直接走到书生面前坐了下来,并吩咐店小二:“再来一副碗筷。”
店小二立马送上了碗筷,知通和尚向书生友好地点点头,然后又像老朋友一样举起酒杯:“来,喝!”
书生似乎并不介意,便和知通和尚对饮起来。酒过三杯,书生说:“你我素不相识,为什么要跟我喝酒?”
知通和尚笑笑,吟出一上联:
四大皆空,喝几杯何分你我?
书生吟道:
两头是路,过片刻各自东西。
两人喝得高兴,便各自道出姓名,知通和尚这才晓得自己与之对饮的书生是名扬四海的大才子唐伯虎。
便直喝到月上中天,然后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当沐浴完毕,知通和尚钻进被窝时,唐伯虎见此景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这“万花丛中”指的是绣在锦被上的花,“葫芦”是指知通和尚的光头。知通和尚也不示弱,随即吟出下联: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双菡萏。
联中“青铜”、“半亩塘”均指“镜子”。可见知通和尚才思相当敏捷。
次日,二人又结伴游山。路上,见一老翁担柴而过,知通和尚便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唐伯虎顺口说道:
因火为烟夕夕多。
联语为拆字对,“此”与“木”和为“柴”,“山”与“山”合为“出”,“因”与“火”合为“烟”,“夕”与“夕”合为“多”。“山山”与“夕夕”又为叠词。
二人相视而笑,不久便来到一山泉旁,见泉水清澈见底,知通和尚便吟出上联:
白水作泉日日昌;
这亦是拆字联,“白”与“水”合为“泉”,“日”与“日”合为“昌”,“日日”为叠词。
唐伯虎对道:
女家即嫁可可哥。
“女”、“家”合为“嫁”,“可”、“可”合为“哥”,“可可”亦为叠词,堪称妙对。
游山归来,二人又在旅店下棋饮酒,唐伯虎又吟出上联:
围棋饮酒,一着一酌;
知通和尚对道:
听漏观书,五更五经。
这时,院中有鸡从鸡罩中跑出,并在咯咯地叫,唐伯虎吟道: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知通和尚稍一沉思,便对出下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走。
此后,二人便结为朋友,一时传为佳话。
■自我解嘲
一年中秋,乾隆皇帝召集众大臣在御花园赏月。乾隆提出与纪晓岚对句,以增雅兴。他还首先吟出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剑云旗雷鼓天为阵;
乾隆吟罢,踌躇满志地望了众大臣一眼,然后注视纪晓岚,看他如何对出下联。纪晓岚沉思了一会,吟道: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作盘。
纪晓岚对得十分工整,下联气魄之宏大,比起上联犹有过之。乾隆听后,方才吟出上联的得意神色都不见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纪晓岚一看,立即明白了皇上好胜,自己实不应和他平对。
不过,纪晓岚并不害怕,他解说道:“主上贵为天子,故风雷雨电任从驱策,傲视天下。微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不过肚大贪吃而已。”
乾隆听后,得意之色再露,对纪晓岚笑道:“爱卿饭量虽好,如非学富五车,实不能有如此大肚。”
■句服才子
李调元调任广东学政,赴任途中,经过了洞庭湖,那里的抚台大人也十分有文采。抚台大人很欣赏李调元,便带领当地的文人,设宴款待李调元。
抚台大人对李调元十分恭敬,但在座却有几位才子不知天高地厚,想难倒李调元以显自己才华,提出对句,其中一人吟道: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宗师自何来?
吟完洋洋得意地说道:“大人,请!”
李调元知他自负,有心教训他,便道: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蒙蒙,本主考从天降!
下联一出,众人皆叫好。那秀才还想挽回面子,于是说:“大人可否再赐教一联?”也不待李调元答允,便吟道:
五百罗汉过湖,岸边波心千佛子;
李调元稍加思索,便道:
一个淑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众人听后,再一次叫好,李调元却忘形地说道:“我也有一联,请大家赐教。”说完吟道:
枣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
上联一出,众才子哑然,无人能对得上。那抚台大人见李调元有些忘形,便想令他知道江山无限,能人辈出,接口吟道: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两间。
众人听罢,莫不叫好,李调元更是心中一凛,收起了目中无人之心。
■茶酒联趣
民国时期,有一位富商在福建泉州城北角建了一座茶楼,因地方较偏僻,来喝茶的人不多。
富商为了招揽生意,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有能对出下联者,可免费到茶楼喝一年的茶,还赠特等好茶十斤。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