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细品趣味语文
4784200000037

第37章 奇言妙语(12)

手下人心里不满,嘴上也不敢说,他们想这判官没一点准稿子,把人脸当成什么了,刺在脸上的字能随便改来改去吗?可是判官叫改,他们也不能不改,一边改,一边替犯人叫苦。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京城朝廷中。后来有人说陈东有才干,推举他到京城做官。朝廷中的人听说了就互相打听:“是不是那个在人脸上打草稿的陈东啊?”然后就互相点点头,哈哈笑起来。

■荒唐的演讲

军阀韩复榘胸无点墨,腹内空空,每每讲话,总是信口雌黄一通,留下许多笑柄,是不学无术的典型,他的一些“妙语”,后来演变成了相声创作的素材。

据说,30年代,他在山东省任主席时,参加齐鲁大学校庆,讲了一次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诸位、各位、在座的: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讲演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来了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巴!很好,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来的。

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就像对牛弹琴。

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还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那儿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第三个纲目”讲进校所见,就学生篮球赛痛斥学校总务长)要不是你贪污了,那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十来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明天到我公馆再领笔钱,多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争我抢。

■官高位尊腹内空

莫荣新胸无点墨,可他官运亨通,竟在民国初年当上了广东省的省长。

1916年,广东肇庆成立了一个护国军军务院,李某被委任为前敌总司令。有一次,李某东征,军政委员纷纷为他祝酒饯行。

轮到莫荣新时,只见他举杯高声祝颂道:“愿君此去痛饮黄泉!”此话一出,满座惊愕。那个李总司令更是怒容满面,不顾宴间诸公的盛意,拂袖而去!

原来莫荣新腹内空空,把“痛饮黄龙”说成了“痛饮黄泉”,虽仅差一字,却将庆祝胜利之语变成了预先哀悼之辞,闹了个大笑话。

还有一个故事,是讲广西督军谭浩明的,他与莫荣新可算一路货色。有一次,某省的一个代表与谭谈判,要签订一个合约,已达成协议。那代表临别时,为慎重起见,特别强调说:“谭公,此事万不可失信啊!”

谭将胸膛连拍几下,高声说:“请放宽心,我谭某向来都是一落千丈的!”把一诺千金误为一落千丈,大出洋相!

另有广东省一军阀李福林,他不爱读书也不愿看报,才疏学浅,但常装成满腹经纶的样子,说起话来,无论通与不通,总要加上几个成语或其他文雅的字词。

有一次,他在中山大学演讲,面对满堂师生,又班门弄斧起来:

诸位大学生们,校长阁下敬请我光临敝校,本人深感侥幸,犹似鹤立鸡群,不由得使我飘飘然……

引得学生们捧腹大笑!

李福林不高兴了:“你们笑什么?我是个大老粗,虽然说话狗屁不通,可是打起仗来,我能赤膊上阵!”

这时,就是板起面孔瞪着学生的校长也忍俊不禁“嗤”的一声笑了起来。

■江山入画卷地皮

明代官宦贪婪嗜财者甚多,故而民间流传这些贪官的笑话也多。

有一位王知府在任上极意搜刮,等他离任时,国库为之一空。百姓们为他送行,说要歌颂他的政绩,这位知府很高兴。在城外,老百姓不知由谁所教,见了王知府出得城来,竟一起念道: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

王知府听后,方知百姓在讥讽而不是歌颂。他正要发作,然而想到自己已经卸任,只好悻悻离去,但是有人早把他的劣绩传到京城。

这位王知府到了京城,将财贿托公门,希望能进一步高升,或调任更富庶之地。他拜见皇帝后,皇帝赐宴,他满心欢喜。

在饮宴上有优伶做戏。只见一个优伶扮作土地神模样,表演一番后,人们问他为何不在原地而跑到京城来了。这位土地神说;“王知府离任到京,把地皮一起卷来,我只好随行到京。”

众官员哄然大笑,王某张口结舌,面红耳赤,在众官面前也不能发作,只好也讪讪地笑道:“地皮是卷不动的,这只是拿我开玩笑,给各位大人开开心而已。”

■葡萄架倒了

一县官极怕老婆,见吏呈押文案,面有伤痕,问其故。吏假言说:“昨夜葡萄架下乘凉,风起架倒,面目被伤。”

县官也曾被老婆戏谑,不信吏的话,就说:“你莫要支吾,定然是老婆打伤的。”于是传呼吏妻到厅,大骂道:“丈夫是妻子的天,天是可以欺负的吗?罪不应恕,该打八十大板。”

未曾想,县官夫人在厅后偷听,抛石打出,推倒公案,骂道:“她女流之辈,岂可滥责?”县官吓得惊叫吏人道:“你夫妇且回去,我衙里的葡萄架也倒了。”

■买猪千口

从前有一个县官,因写字马虎,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他想吃猪舌,于是写了个纸条交给差役,让他去买。古代竖行书写,县官把“舌”字写得很长,致使差役误认作“买猪千口”。

差役走后,县官老是不见其回来,就又派人去催,没想到连催买的人也是一去不回,县官暴跳如雷。

直至天黑,外出的差役才来回报说:“老爷您要买的,今天怕是买不齐了。”

县官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你们去了一整天,连个猪舌也买不来,是不是存心要和老爷我捣乱吗?”

差役听完县官的话才恍然大悟,连忙说:“老爷,误会了。小的们见条子上写的是‘买猪千口’,我们忙了一天,连一半都没买齐。谁知道是买猪舌啊……”

县官听了,脸立刻涨得通红,哭笑不得。

■竹苞和松茂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语出《诗经·小雅·斯干》。一次,和珅请纪昀给他的一亭题匾,纪昀写下“竹苞”二字。和珅认为纪昀题的字来自于《诗经》,非常高雅,字体又很优美,于是连忙向纪昀道谢。

不久,乾隆皇帝亲幸和珅府,看见写有“竹苞”的亭匾,便问是谁写的。和珅答称是纪昀,乾隆笑着对和珅说:“你被纪学士捉弄了。”

和珅一头雾水,连忙追问为什么。乾隆解释说:“这匾上的字的意思是说你和令郎不学无术,都是草包啊!”

一经乾隆点破,和珅哭笑不得,知道上了纪昀的当。

■别字县令

有一个人花钱买了一个官做,分到某县当县令。这人不大识字,有一天他升堂问案,书吏给他递上了案事名单,上面共开列原告、被告、证人三人姓名,原告叫郁工耒,被告叫齐卞丢,证人叫新釜。

县令先呼原告上堂,却高声叫:“都上来!”结果三人一齐上堂。这个县令老大不高兴:“我只叫原告一人上堂,你们为什么都上堂来?”

书吏在旁不好直言县令把名字叫错,就委婉地小声说:“禀大人,原告名字另有念法,叫‘郁工耒’,不叫‘都上来’。”

县令说:“好,那就叫被告。”他又高呼:“齐下去!”三人一听,立刻都退下堂去。县令立时大怒:“我叫被告,怎么三人全都退下堂去,分明不听本官判案,有意藐视本官……”

书吏赶紧又凑到县令身旁小声说:“禀大人,被告名字也另有念法,叫‘齐卞丢’不能叫‘齐下去’。”

县官点点头,平息了怒火,说:“这些人的名字都真怪,偏偏都有两种念法,那么你快告诉我证人的名字该念什么?”

书吏说;“证人叫新釜。”

县官笑着说:“亏你告诉我这么念,不然我就要喊他‘亲爹’了。我想他的名字也不能叫‘亲爹’呀。”

■五大天地

有一位官员在任数年,一味贪酒误事,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们对他怨恨透了。可是他上面有人,官官相护,谁也没能告倒他,只好等他任满离职。老百姓们默默忍受等待着。

终于有一天,这位官员任期到了,全县百姓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像过节日一般。大家依照旧例共推德高望重的乡绅向这位官员送上一块德政碑,碑文大书“五大天地”四个大字。

乡绅们把碑立在县衙门口,吹鼓手吹吹打打,这位官员已经卸任,再无往日的凶狠相了,他也笑嘻嘻从官厅出来和乡绅们寒暄,并指着那块大青石德政碑上四个大字,说:“下官不才,何劳众黎庶如此高抬。但下官学疏才浅,这‘五大天地’四个大字不知如何解释?”

众绅民没等官员话声落下,便一齐大声回答着:“官一到任时,金天银地;官在内署时,花天酒地;官坐堂听断时,昏天黑地;百姓含冤忍气的,都是恨天怨地;如今官任到期,我们大家都谢天谢地。”

众人说完,又一阵锣鼓一阵鞭炮,不知谁高喊:“送瘟神出界喽!”县官此时才明白他已触犯众怒,赶紧不作声溜回内府,在夜间悄悄离任而去。

■呆进士

昆山周用斋性痴呆,他在做家庭教师时,一天看见主人家晒衣服,问主人为什么,主人告诉他这个季节如果不晒一晒,衣服就会因受潮湿而损坏。他于是也赶忙把自己的书和物品拿到太阳下晒,书童趁机偷走几样东西。

周用斋最后检点时,发现缺少了几件物品。书童骗他说:“大概是让太阳晒化了。”周用斋也不追究。

后来周用斋考中了进士,到吏部接受审核分派官职,吏部让他报乡贯,他听成报乡官,就说他家乡曾出了状元甲瑶老。吏部官员一看就是个书呆子,也不再问,挥手让他出去。

周用斋从吏部出来后,说:“我乡还出过当朝宰相王锡爵,我没有先说,大概惹得吏部官员们不高兴了。”

他又去王世贞那里吊唁王世贞的父亲王司马,王司马是被严嵩父子陷害致死的,周用斋穿着一身素服,闯到一个王学士的住宅,递上了名片。王学士一见新科进士来访,马上穿戴整齐,服装鲜艳,出来迎接。

周用斋也不看人,见有人出迎就急忙说:“您的父亲真不幸呀,您的父亲真不幸呀!”

王学士很纳闷,说:“老父幸而身体康健。”

周用斋说:“您还不知道令尊大人的噩耗吗?他已被朝廷处死了。”

王学士笑着说:“你搞错了吧,你是去王世贞家吊唁吧?”周用斋这才知道自己走错了门,急忙脱下素服,向王学士致歉。王学士退还他的名片,他说:“不用退了,就麻烦您代我向王世贞表示慰吊之意吧。”

王学士目送他离去,自语道:“我朝竟录取此等人为进士!”

■张鸬鹚

宋太祖时,有一个姓张的进士做了神泉县县令,这个人被称为清官,以廉洁著称。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实际上是外廉内贪。

一天,县令在县衙门前贴了一则告示,上面说:某月某日是知县生日,特告示县内典史及各级公人,不得给知县送寿礼。

人们见了告示各有猜测,有的说:“县令要不说,谁知道哪天是他生日?”有的说:“谁想给他送礼了,这告示是什么意思?”

有一个管诉讼的官吏道:“县令贴告示,明明白白告诉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就是让我们大家都知道。明着是说不让送礼,这不过是表面文章。我看,我们大伙还是去贺拜的好,贺拜能空手去吗?”

大家都说:“是呀,县令头一遭在这里过生日,怎么咱们也得表示表示。”

到了县令生日那一天,县里各级官吏公人都买了寿礼相贺。县令竟没有拒收一份,只不过微笑着表示感谢而已,同时还对大伙说:“下一个月某天是我夫人的生日,大家切莫再送礼来!”众人一听都嗤嗤笑着答应了。

张某的同年进士们听到了这件事,给张某写下了一首《鸬鹚诗》送上,其中有句说:“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鹤为清高的象征,而寻鱼的鸬鹚却是贪嘴的鸟。从此这位县令就得到了一个绰号叫“张鸬鹚”。

■是狼是狗

某尚书请纪晓岚至其家参加宴会,座中有某御史,亦是个滑稽之辈,见一狗从厨房前走过,就假装问道:“是狼是狗?”

纪晓岚连忙答道:“是狗。”

尚书又问:“因何知之?”

纪晓岚说:“狗与狼有不同者二:一则视其尾之上下而辨之,下垂是狼,上竖是狗;一视其所食之物而辨之,狼所食皆肉,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

纪晓岚在此以官职相谑。“侍郎”与“是狼”同音,意思是指纪晓岚。“上竖”与“尚书”同音,“遇屎”又与“御史”同音。利用“同音双关法”互嘲,兼得修辞之妙。

■切葱丝者说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犯境,奸相蔡京举家南逃。其侍妾奴婢多皆遣散。之后,某秀才于京城买一妾,原是蔡府包子厨中佣婢。一日,秀才吩咐她做包子,竟一口回拒,辩说不会。

秀才奇怪,问:“既是包子厨中人,为何不会做包子?”

回答说:“妾乃包子厨中专管切葱丝的。”

南宋淳熙间,丞相周必大门下有幕僚曾某,善于案牍刀笔。有人求其作墓志铭,曾某援引包子厨人一例推辞道:“我于相公门下,亦乃包子厨中切葱丝者也,焉能做包子哉!”

附注:专门化的分工竟在蔡太师府上早已先走一步,其包子厨中既然有人专管切葱丝,想必切肉、切菜、切姜末、拌馅、揉面、擀皮等工序,也都有专人负责。还有其他做面条、米饭、炒菜的厨师呢?

■丁董丁董

宋理宗宝祐年间,丁大全与董宋臣独揽大权,有皇帝作后台,气焰十分嚣张。下属各部门只能唯命是从,不敢有半点怠慢。

一天,宫廷内设宴,演杂剧。出场表演的两个角色,一人专打锣,一人上前斥责道:“圣上需要安静,你丁丁董董敲个不停,这是干什么?”

敲锣的人回答道:“方今国家大事都归丁、董,哪有不‘丁董’?”

百姓痛恨权臣专横,借演戏讽之,以泄不平,真乃一大发明!用“谐音双关法”,讽刺丁大全、董宋臣专权独断,痛快!

■捐官说官话

从前,汉语中的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被广为使用,由于常用于宫廷和官僚阶层,故名官话。按清朝制度,举人、生员、贡生、监生、童生必须说官话,否则不准送试。

蓝青官话指夹杂着别地口音的北京话。蓝青,意指不纯粹。明清时期常用官话和蓝青话作为官方语言。

清朝,有个捐官(由捐纳资财粮米而换得的官)不晓官话。到任后,拜见上司寒暄数语,便闹出了笑话。

上司问道:“所治贵地风土(自然环境和习俗)何如?”

这位捐官回答说:“无甚大风,尘土更少。”

问:“春花(鱼苗的一种)何如?”

答:“今春棉花每亩二百八。”

问:“绅粮(官粮)何如?”

答:“卑职身量,穿三尺六已足。”

问:“百姓何如?”

答:“白杏仅得两棵,红杏倒是不少。”

上司不耐烦地说:“我问的是黎庶。”

捐官仍回答得一本正经:“梨树甚多,所结果子甚少。”

上司再次提醒说:“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是问你的小民。”

捐官赶忙站起来躬身道:“卑职小名狗儿。”

上司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民事提出的,捐官每以同音之词相对,因不懂官话,答非所问,笑话频出。尤其是最后,竟道出自己“狗儿”的小名,更令人哭笑不得。

■能言鸭

唐末陆龟蒙以文章名满天下,曾任苏州从事,他爱好鸭子,曾养有斗鸭一栏。

有一个宦官从长安到南方办事,一路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到了苏州,见陆龟蒙养的一栏鸭子十分可爱,他恶作剧地用石头向鸭子掷去,引得鸭子呷呷乱叫,逗得他哈哈大笑。

突然,他的一块石头掷中了一只绿头鸭子,这鸭子立时毙命。陆龟蒙觉得应该教训教训这个宦官。

他对宦官说:“此鸭子不同寻常,它会学人说话。这是暂时养在苏州,要专门上贡皇帝的。您今天把它掷死,我只得写表上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