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细品趣味语文
4784200000030

第30章 奇言妙语(5)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就叫仆人去杀鹅招待庄子。

仆人问主人:“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衡州老人

衡阳城外有一老翁,每日挑担赴集市卖生姜。三十余年,从无间断。一日,集市将散,老翁正欲收担回家,一道人邀往茶肆小坐。

言谈间,道人告曰:“我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惟自幼学得炼金之术,欲传授有德之人。我见你数十年含辛茹苦,操守如一,愿以此术传授于你,未知意下如何?”

老翁不言,当即从筐中取出生姜一块,含于口中,少顷,取出递与道人,竟然已成黄金,老翁笑曰:“我有此术,从来不用,何况其他生财之道!”围观者皆惊叹不已。老翁飘然出肆,旋而不见。

可见,做人一应须自食其力,不从左道生财;二是藏而不露,乃为人生至境。其中体现了庄子所谓“不用”之人生哲学。

■长江有多宽

张之洞新任湖北总督时,抚军谭继洵特地在黄鹤楼设宴接风庆贺,并请了鄂东诸县的县官作陪。

席间,张、谭二人为长江究竟有多宽而争执起来。谭说五里三,张说七里三,二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张、谭二人命江夏知县陈树屏回答。陈略作思考,便朗声答道:“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二位说的都对。”

张、谭大笑,赏了陈树屏20锭大银。

■比喻

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后不久,有人对梁王说:“其实惠施没什么本事,你看他说话,就知道用比喻,如果不用比喻,他一定没法把事情说明白。”

“是呀!他就知道用比喻。”梁王想了想也说。

第二天,梁王见了惠拖,就说:“你以后说话请直截了当地说好了,不要用那些比喻了。”

惠施说:“如果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什么样的,就来问你。而你告诉他说,‘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这样说,他当然不能明白了。”梁王说。

“那么你告诉他,‘弹’,是一种射击用的东西,它的形状像把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这样说你能明白吗?”

“应该能明白了。”

惠施说:“用别人知道的比喻他不知道的,目的是要把事情说得更明白,现在你不让我用比喻,我怎么能做得到呢?”

梁王说:“你说得有道理!”

■天姓也

北齐时,高祖召集儒生会讲。艺人石动筒后到,问博士说:“先生,天有何姓?”

博士答道:“天姓高。”

动筒说:“天子姓高,天必姓高,这是套用蜀国秦宓的话:‘天子姓刘,所以得知天也姓刘。’本没有什么新意。正统典籍上,原本就有天姓之说。先生可以引正文,不需要假托过去秦宓的事。”

博士说:“不知在什么经典上记述天有姓的话。”

动筒说:“先生简直不读书。《孝经》上明明写着,你好像看不见,天本姓‘也’。先生难道没有看见《孝经》上说:‘天子之道,天性也。’这难道不是天姓?”

高祖听罢大笑。

附注:天子姓高,所以天也姓高,这是违反同一律的“诡辩术”。石动筒以《孝经》中有“天子之道,天性也”为证,“性”谐音为“姓”,“天性”变为“天姓”,“天性也”即“天之姓为‘也”’,也是“诡辩术”。

《孝经》中“天性也”之“也”,乃文言判断词,“天性也”即“是天性”,“性”是名词,“天性”并不能分开讲。

■文王葬尸骨

周文王派人去修整池塘,人们挖出了一具尸骨,官吏将此事报告了周文王,请求将其弃之荒野。

周文王摇摇头说:“不能丢弃,要重新安葬它。”

“这可是一具没有主人的尸骨啊!”官吏说。

“我难道不是它的主人吗?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而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周文王一脸严肃地说。

“这个……”官吏顿时哑口无言了。于是,周文王下令用衣棺将这具尸骨改葬在别的地方。

天下人听到这件事后都说:“文王真是贤明的君王啊!就连死人的尸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泽,更何况是活着的人呢?”

■鲁庙里的怪酒壶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

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

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要当作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给螳螂让路

齐庄公要到郊外去打猎,正准备上马车,发现车轮前有一只虫子举起前臂,要同车轮搏斗。

“这是什么虫呀?”齐庄公问赶车人。

赶车人回答说:“这种虫叫螳螂,它总以为自己很厉害,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现在要同车轮搏斗,真是不自量力。”说完准备赶车前进,把那只螳螂轧死。

“慢着!”齐庄公制止了赶车人,“这虫子是个勇士啊!如果它是个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车子退回去,给那只螳螂让路。

后来,齐国的士兵们听说了这件事,就议论说:“国王连勇敢的虫子都那么尊重,更何况勇敢的人了。”

从那以后,齐国的士兵打起仗来,都勇猛无比。

■富翁五贼

一书生与富家为邻。书生贫寒,家徒四壁。孤灯茕守之际,每见邻家达旦宴乐,不胜艳羡。

一日,书生整具衣冠,拜谒富翁,求问致富之道。富翁告之:“致富不易也。你且归去,沐斋三日,而后相授。”

书生依其所嘱,三日后再往谒见。富翁接之,引入屏间。书生奉上师贽,行弟子礼。富翁相揖还礼,授之曰:“大凡致富之道,当先除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

书生问何为“五贼”,富翁曰:“即世人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

书生笑而告退。

附注:此为南宋名士陈同甫所述。陈氏每言及此,辄掀髯曰:“儒者不为‘五贼’所制,当成何等人耶!”如今文人亦当思之。

■眼睛看不见睫毛

楚王要派军队去攻打越国。庄子问他:“你为什么要去攻打越国呢?”

楚王回答说:“越国兵力很弱,国家也治理得一团糟,现在攻打它正是时候。”

“唉!”庄子说,“人有时候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啊!”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楚王问道。

庄子说:“眼睛能够看见几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紧挨着它的睫毛。大王,请你想想,你的兵力真比越国强吗?你以前跟秦国、晋国打仗都输了,这不是说明楚国的兵力弱吗?楚国的强盗在国内横行霸道,官府不但不管,还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这不是说明楚国治理的也是一团糟吗?越国的弱点楚国同样有,你却还要去打越国,这不就像眼睛看不见睫毛吗?”

楚王听了这番话,就不去攻打越国了。

■快要干死的鱼

有一回,庄子吃不上饭了,到河监侯那里去借粮食。河监侯说:“行啊!等年底我收完租再借给你三百两银子,怎么样?”

庄子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他忍着饥饿,说:“昨天我来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人喊救命,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干涸的车沟里有一条鲫鱼,它见了我,就说:‘我本来是东海里的鱼,如今不幸落在这个车沟里了,您能不能打一桶水来救救我呢?’我说:‘行啊!我这就去南方劝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让他们引长江的水来救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地说:‘我现在只要一桶水就能活命,等你引来了长江水,就只能到咸鱼铺子去找我了!’”

■少说废话

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有一次,他问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呢?”

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太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啊叫啊,弄得口干舌燥,但是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而报晓的雄鸡,每天只是在天亮时叫上两三遍,人们却对它很注意,因为听到鸡叫,大家就知道天快亮了。所以话一定要说到有用处,废话还是少说为好。”

风流俊语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建安十子”之一的孔融,10岁那年随父亲到洛阳。见名人李元礼时,他能问答如流,语不相让。

李元礼很是赞叹,说:“可惜我快要死了,不能见到你富贵发迹啊。”

孔融说:“公不会死的。”

李元礼说:“为什么?”

孔融回答说:“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您刚才所言不善。”

这时,大夫陈韪后到,听了这话,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说:“想必您在小的时候,必当了了。”

■雪夜访戴

晋人王徽之,字子猷,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初为桓温参军,官至黄门侍郎,后弃宫东归,隐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不出。《晋书》本传称其“性卓荦不羁”、“雅性放诞”。

一日,大雪弥天,王徽之夜半起身,四望皎然。孤闷中独坐饮酌,咏左思《招隐诗》,彷徨有感。忽忆名士戴逵,亟欲一见。此念既生,竟不能自休。其时戴逵栖身剡县(今浙江嵊州),徽之当夜乘小船溯剡溪往访。

天亮时,船抵彼处,戴逵屋墙已在眼前,徽之却命船夫回棹而返。随从仆者问:“恁地未见戴先生便返?”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附注:戴逵,字安道,东晋孝武帝时多次征召,辞命不受。《晋书》本传记云:“太宰武陵王曦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雪夜访戴”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千古佳话,徽之造门不前而返,似不为目的所羁,可见晋人潇洒通脱之处。

不过,此事或亦可作另解。王戴二人雅性虽同,却并非同道。一个任诞傲达,一个却是规矩人。《晋书》称戴“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道”。如此说来,徽之既抵戴门又不想拜晤,是不是不敢见他呢?

■乾隆纳闷于“此”

据传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私访,遇到一个孩童。

乾隆问道:“上学了吗?”

孩童回答道:“上过。”

翰隆又问:“读过《论语》吗?”答曰:“读过。”

乾隆意欲考考这个孩童,当即指着一堵墙上“此巷不通”四个大字问道:“这些字你认识吗?”

孩童说:“只有三个认识。”

“哪三个呢?”

“‘巷--不--通’,头一个字不认识。”

乾隆颇觉意外,进而问道:“既念过《论语》,怎么会不认识头一个字呢?”

孩童略一沉思,满怀信心地说:“《论语》里‘不’字有很多,‘通’字只有一个,‘巷’有两个,就是没有头一个字。”

随后,孩子将《论语》中含这三个字的句子流利地背了一遍。

乾隆见孩童能够如此娴熟的背诵出来,深为诧异!他不相信《论语》中没有“此”字,可又找不出确凿的依据。

回京后,乾隆找来《论语》认真地查阅了数遍,“不”字随处可见,“通”字确实只有一个,“巷”也只出现两次,“此”则杳无形迹。于是,乾隆愈加佩服那小孩惊人的记忆力。

次日上朝,乾隆问满朝文武官员:“众位爱卿,你们说《论语》中有没有‘此’字?”

大臣们异口同声道:“哪会没有‘此’字呢?这个字极为普通啊!”

乾隆不悦道:“大家都回去查查,如果有谁在《论语》中找出‘此’字,官升三级!”大臣们煞费苦心,谁也没有查出来。

《论语》中怎会没有“此”字呢?乾隆常为此而纳闷,据说,他至死仍没有明白这个问题。

■鹤相

宋真宗崇信道教。丁谓任宰相时,迎合帝意,大修道观,屡上祥异。每遇醮祭、典祀,丁谓必奏有仙鹤迎舞云云。奏报各地政事,亦必有仙鹤降瑞之语。因好言仙鹤,人称“鹤相”。

当时,寇准为其倾轧,谪判陕州。一日,寇公坐山亭中,见大群乌鸦飞鸣而过,相顾随从属僚,一笑而言:“倘丁谓见之,定然以为黑仙鹤飞临敝处。”众皆绝倒。

寇公虽作诙语,心中亦当痛悔。早年,丁谓受寇公恩遇多矣。李沆任宰相时,寇公以丁谓才智过人,竭力举荐。

李沆知丁谓品性不端而不用,说:“如斯人者,才则才矣,愿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

寇公反诘:“如丁谓之才,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李沆告之:“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辜鸿铭酷爱小足

一代鸿儒辜鸿铭,1856年生于马来西亚,其母为英国人。10岁时随义父赴欧,后在英、法、德、奥等国留学,皆获博士学位。他的第一个妻子为日本人,归国后任张之洞幕僚20多年。他自己曾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人称东南西北人。

辜鸿铭既是怪才,又是怪人,对女人小脚兴趣极浓,便是绝好一例。

他与妻子淑姑感情甚笃,从结婚之日起,他就把她的三寸金莲视为珍宝。每每无聊时,他就让她脱掉鞋子,把裹脚布一层一层地解开,低下头,贴近鼻子,如闻花香,感到无限舒坦。

每当写作需要灵感时,他便将淑姑叫进书房,坐在旁边,让她把瘦如羊蹄的玉足放到他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他则右手提笔,左手抚弄着妻子的小脚,时捏时掐,像玩佛手一样,自得其乐。据说,这样他就会文思如潮,妙笔生辉。

于抚弄之外,他还津津乐道地加以评述:“女人的小脚极尽神秘美妙,讲究小、瘦、尖、弯、委、软、正七字诀。”他还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小处不可随便

明朝,才子徐文长受邀为一富人写了一幅大字条幅:“小处不可随便。”

这人目不识丁,却又好附庸风雅,回家后,他把这六个大字剪开,分别裱好,挂在中堂之上。

一天,几位读过书的乡邻来访,见了大笑,原来中堂上挂的是“不可随处小便”。

■汉书下酒

宋人苏舜钦豪放好饮。昔年寄居岳父杜衍家,读书时必以酒为伴,每夜须饮一斗。杜公闻家人禀告,讶然生疑,不敢相信姑爷有这等酒量。

一夕,暗中窥视舜钦书房,见其捧读《汉书·张良传》。正读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一节,所述侠士铁椎误中副车,谋刺未遂云云。只见舜钦抚掌怅曰:“惜乎击之不中!”即取酒猛饮一大杯。

读到“良曰:始臣起自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一节,拍案叹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举杯痛饮。

杜公笑曰:“有这般下酒之物,一斗但怕不够。”

附注:苏舜钦,字子美,北宋景佑进士,历官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庆历间,因岳父杜衍与范仲淹主新政,为人倾陷,被劾除名,后复官。

他是北宋前期重要诗人,与欧阳修、梅尧臣辈唱和。杜衍,字世昌,大中祥符进士,官至宰相。庆历新政失败,罢相出知兖州。

如此豪放率性,真是令人称羡,想来现在是没有这等人物了。现在的读书人心里多半有几分蹇滞,国家民族,老婆孩子,操心的都是身外的事情,何以有真正的阅读快感!

■宠辱不惊

唐高宗总章初年,卢承庆任吏部尚书,主持例行的官员政绩考核。有一官员押运漕粮,途中遭遇狂风,船队损失颇重。

卢公考评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神态自若,从容退下,并无半句辩解、开脱之词。

卢公见其气度温雅,暗生敬意。于是重召回,改为:“监运损粮,非力所及,考中中。”然而,该官既无喜色,亦无逊谢之意。卢公更为钦服,又改评为:“监运损粮,非力所及,宠辱不惊,考中上。”

卢承庆此事被唐人举为宽谅弘恕的一个典例。不过,更令人钦服的,倒是那位宠辱不惊的下级官员。做人能做到这等境界,真是将一切都看轻了,很不容易。

■谑判

一鞋匠与琴师为邻。其母亡,停殓哀祭。邻壁琴师校试乐器,噪声盈耳,终日不断。鞋匠不堪其扰,愤而交涉。彼此言语唐突,旋至吵骂殴搏,竟诉讼官府。

鞋匠指控琴师扰碍丧仪,琴师申辩说:“丝竹吕律乃小人本业,自须每日操弄。他做丧事要我歇手,岂不废了小人衣食!”

县官大人乃以为然,当堂驳回鞋匠原诉。判曰:“既是本业,当然不可停辍。本官裁定,他日琴师那壁办丧事,你这壁尽管照常做鞋。”

判词既出,一堂哄笑。

■“射”字与“矮”字

据说,唐朝女皇武则天有一次与臣子们共宴,席间谈文论字,气氛活跃,雅兴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