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45

第45章 称谓解疑(3)

但是,明清时期,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已普遍长了很多。比如,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书画名家)等人,年龄均过了古稀。到了现代,古稀则是很普遍的事了!

趣味链接:“六十花甲”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花甲”一词,源于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相配的特殊纪年方法。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合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其中,“甲子”为天干地支相配的第一个单位,“癸亥”是干支相配的最后一个单位。每年只有一个单位与之相对应,从“甲子”到“癸亥”刚好是60年,过到最后一个又从头再来,就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人活到60岁,经历60个年头,按干支纪年方法,刚好是干支依次相配一次。因为这种干支相配错综相至,仿佛有花纹似的,所以,旧时人们将60岁称为“花甲”(亦称“花甲子”)。唐代诗人赵牧有“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的诗句,这大概是关于“六十花甲”的最早记载,后人一直沿用至今。

016 ■ “梨园弟子”是称呼在梨树园里的工人吗?

人们习惯把戏班子、剧团称为“梨园”,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表演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把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而并不是用来称呼梨树园里的工人的。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就好像现在北京也有叫梨园的地方一样,当时内廷里有一所园子,因为里面种了很多梨树,因而得名。

唐代时,“梨园”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翻译过来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他专门挑选了300名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弹唱,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他马上就会听出来并加以纠正。”这里的“梨园弟子”就是指乐器演员。

元末明初时,“梨园弟子”才被用来作为戏曲演员的代称。著名戏曲《琵琶记》中的开场白就是:“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

趣味链接:为何用“泰斗”作为文学家的敬称?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常被用来指有名望、有影响的文学家。为何用“泰斗”作为文学家的敬称呢?

古人尊泰山为山之首,北斗为星之尊。“泰斗”就意味着是在某一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文宗”之称的韩愈当然是受之无愧的,由此人们对韩愈的这种推崇和景仰之情,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就有人习惯于用“泰山、北斗”的简称“泰斗”来指称文学界的领袖人物。

“泰斗”这个词在使用过程中,词义逐渐扩大,故而在其他领域也是通用的。比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就被尊为“医学泰斗”;牛顿、爱因斯坦则被称为“物理学泰斗”等等。这里的意思还是指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且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力的人。

017 ■ “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由来是什么?

“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说不务正业的人,一旦改邪归正变好了,这是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甚至比金子还宝贵。

我国晋代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皇甫谧生于河南新安县一个官吏家庭,他从小娇生惯养,可是,一场战乱使他家破人亡,失去了父母,他被叔母收养下来,本来经过这一场变故,皇甫谧应该成熟起来。

可是情形并非如此,叔母见他这么小就父母双亡,十分可怜他,不忍心去斥责他。皇甫谧自己也不思进取,并且还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他经常和一些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混在一起,消磨岁月,无所作为,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浪子。

叔母见他变成了这个样子,非常痛心,觉得无颜去见九泉之下的皇甫家的列祖列宗,忧愤、愧疚和操劳,不久就病倒了。

皇甫谧回想叔母的养育之恩,再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惭愧和悔恨。于是他痛改前非,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做一个有用的人。从此,他早起晚睡耕作劳动,勤奋攻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不幸得了重病,下肢瘫痪,为了战胜病魔使自己能够站起来,他又潜心研究医学,几年之内通读了大量医书,并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上万次的针灸实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为人类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趣味链接:什么人才被称为“浪子”?

“浪子”在古代是对到处打家劫舍、偷摸拐骗、浪荡游走之辈的代称。

“浪子”一词语出《宋史·李邦彦传》,故事说,北宋有个叫李邦彦的宰相,才华出众,性情豪爽,风流潇洒,一表人才,写起文章来思路敏捷,文笔精巧。

然而,他生长在民间,熟悉庸俗猥琐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办法,善于应对,反应也快,他善于唱曲逗乐,能踢皮球,常把街头巷尾流传的俗语编缀成词曲,人们争相传唱,自己取名叫“李浪子”。

李邦彦担任宰相时,没有什么建树,只是阿谀顺从、巴结谄媚,占个官位而已,京城里的人把他称为“浪子宰相”。“浪子”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此外,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燕青,他的外号就叫“浪子”。后来人们用“浪子”指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

018 ■ “老爷”是个敬称,那“官老爷”是个什么称呼?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都会用“官老爷”来比喻作威作福的为官者。“官老爷”这种称谓作为戏剧用词或讽刺语已为人们所熟悉。“老爷”作为权贵的尊称,本就由来已久。在宋代,对当官者也有尊称为“爷爷”的。如《宋史·宗泽传》:宗泽“威声日著,北方金人常尊惮之,必曰宗爷爷”。由此可知称“爷爷”是因为“北方金人尊惮之”,即既有几分尊重也有一些惧怕。

据考证,“官老爷”的称谓大约发端于宋元,定型于明清。最早见于正史的是《元史·董博霄传》。但朝廷并无明文规定,只是随意性尊称。

到了明清就不同了,朝廷对此有了明文规定。据清人王应奎撰《柳南随笔》载,前明时代规定所有的小官称“爷”,朝廷的九卿和外任的司道以上的大官才有资格称“老爷”;到了清代,这种规定就更加明确了,但与明代略有不同,反而是五品小官可以称“老爷”,四品以上的大官则称“大人”。

在封建社会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劳苦大众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处于被压迫和任人宰割的境地,称官为“老爷”,其实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反映。表明封建官吏高高凌驾于社会和人民群众之上,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现如今,“官老爷”这一称号已逐渐消失了。

趣味链接:为什么用“匹夫”称普通老百姓呢?

古时候的“匹夫”是指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地位也不高的普通百姓。为什么称普通老百姓为匹夫呢?

匹是个数量单位,古代四丈为匹,又言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四丈。两而成匹,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义,夫妇阴阳相合,就叫做匹夫、匹妇。夫,男子;妇,女子。段玉裁注《说文》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说的是匹夫、匹妇也可单独拆离使用。

后来匹夫和匹妇,就专指没有爵位的平民。匹夫、匹妇成了普通人的代称。《尚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韩非子·有度》:“赏善不遗匹夫。”句中的匹夫就是平常人的意思,由于匹妇较少使用而渐渐淘汰。

真正让“匹夫”两字焕发光彩,登堂入室的,是清代爱国文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顾炎武在著作《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见保家卫国是全天下人的事。

019 ■ “孔方兄”是钱的代称,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中国古代的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式各样的,战国晚期的秦国才开始铸造“圆形方孔”的钱币。从此这种圆形方孔式样的钱币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通行的钱币形状,后来民间也用大钱、铜钱来称呼这种形状的钱币。

最早称钱为“孔方兄”的是晋朝的鲁褒。惠帝元康(291~299)年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惠帝昏聩无知,朝纲旁落,政出多门,贿赂成风,很多人都贪得无厌。

鲁褒是晋时一个名士,他在文章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针对当时朝廷中达官贵人搜刮民财、巧取豪夺的行为,他写了《钱神论》一文来嘲讽、挖苦他们。他戏称自己对金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这本是鲁褒对“钱”的游戏说法,但是在晋末那个盛行玄谈、讲究风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为钱的代称迅速流行起来。因为人们觉得用“孔方兄”来代指钱币,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状,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钱”时的庸俗气,使人们觉得说话者知识渊博、气质脱俗。

时至今日,尽管铜钱已经成为古物,但是仍旧有人用“孔方兄”来称呼钱。体现了一种豁达和幽默。

趣味链接:中国最早的货币与纸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贝壳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主要的、也是最早的原始货币。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交子产生于宋朝初期。交子上有图案、密码、花押、图章等印记。可流通,也可兑现。

020 ■ 纸币为何又称“钞票”?

纸币,又称钞票。“钞”字来源甚早,唐代时就把卖田地的卖约和经官府盖印的证据称做“田钞”,称官府的其他文件为“文钞”。

有人认为钞始于唐代的“飞钱”,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飞钱”是一种汇兑而非纸币。很多的学者认为纸币始于北宋的“交子”。“交子”一产生,就有地方官吏称它为“铁缗钞”。 “交子”的本位是铁钱,一缗就是一千文。可见,中国的纸币刚刚出现,就同“钞”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交子最初由四川的16家富户主持发行,是一种纸币。 当时发行额是1256340缗,三年更换一次,备有本钱360000缗。后来由于富户衰落,1023年,政府收回纸币的发行权。宋仁宗天圣年间,政府在益州设“交子务”,专司货币发行,流行渐广。

宋代通行过的纸币,除称做“交子”、“会子”、“关子”以外,称做钞的也有很多,如“河北见钱钞”、“两浙盐钞”、“陕西钱钞”等等,有上百种之多。金代有“交钞”,元明两代的纸币称“宝钞”,如“至元宝钞”、“大明通行宝钞”等。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商业逐渐发达,汇兑业务随之发展,出现了“汇票”一词,“票”字的使用也开始多起来。

清朝初年,曾发行一种纸币,叫做“钞贯”。民间陆继出现了“钱庄”和“票号”等金融信用机构,发行“照票”、“凭票”等作为领取现金的凭证。不过,咸丰以前,票是票,钞是钞,各不相混,互不通用。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农民革命的军费,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实行“大清宝钞”,代替制钱和“户部官票”,从而出现了“钞票”一词,并成为纸币的代称。

趣味链接:“票号”、“钱庄”各是什么机构?

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主要从事汇兑业务,又称“汇票庄”或“汇兑庄”,因多由山西人开办和经营,故亦称“山西票庄”、“西号”。

钱庄又名银号,在长江流域和上海地区称“钱庄”,在北方和华南各省,多称之为“银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金融业组织,主要经营银钱兑换、存款、放款和汇兑等业务。

我国的兑换业源远流长,唐宋时就有金钱铺、兑坊类的组织。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宣德年间,宝钞壅滞难行,民间交易只用金银;英宗正统年间放松管制,白银正式成为法定通货,和铜钱同时流通。

因币种繁多,仅制钱一项就有“金背”、“火添”、“锭边”等,重量成色不一,而且制钱、私钱和白银的比价经常波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遂应运而生。

021 ■ “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呢?

为什么我们把购物称为“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与此相关的有下面这个小故事。

宋朝有一位名叫朱熹的理学家,他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有一天,他偶然遇见了一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好友盛温和。他笑问盛温和:“你提着竹篮子干什么去呀?”盛温和想和他开个玩笑,便诙谐地眨着小眼睛回答:“我呀,是上街去买‘东西’的。”

朱熹冥思苦想, 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又问:“‘东西’怎么个买法?什么价?买‘东西’?那为何不买‘南北’呢?”盛温和听了不觉失声笑道:“你呀, 真是聪明一世, 糊涂一时。我问你,与金木水火土相对的是什么?”

他这才翻然醒悟,晃着脑袋饶有兴趣地自言自语道:“哦,哦……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木之类的物品,篮子都能容纳得下;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类东西篮子岂能容得下?”说罢,他高兴地指着盛温和的脑袋说:“哎呀,还是你的脑瓜子聪明!”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五行”的“木金水火土”,是与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相配的。按照相生相克的原理,东方的木和西方的金可以共处,而南方的火和北方的水可就势不两立了。

后来,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东西”逐渐被作为商品物质的代名词了。

趣味链接:“东西”与“南北”能成为巧妙的对联吗?

有一年,乾隆带着一帮翰林学士到江南游玩,途中经过一个名叫通州的小镇,看到此处小桥流水,风光旖旎, 人来人往,市面繁荣,他们就停了下来。

乾隆想起在北京郊外也有一处地方叫通州,随即吟成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吟完以后,乾隆便命随行的翰林学士们来对对试试。这上联有一点刁,那些翰林学士们冥思苦想,却无人应对。

江南通州当铺很多,到当铺当东西、赎东西的人络绎不绝,生意颇为兴隆。有个翰林看到此情此景,顿时灵感爆发,以景造对,脱口道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听了,随即点头赞许,说这下联顺手拈来,和上联匹配竟是妙趣天成。随行的其他同人也为这位翰林的机智拍手叫好。

这个下联末尾的“东西”是表物件,却要和上联的表方位的“南北”相对。人们之所以认可下联的原因,无疑与“东西”的本义是表方位相关。

022 ■ “东道主”和“地主”都是对某一类人的称呼,谁又是最早的“东道主”呢?

“东道主”这一词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最初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可以随时供应秦使往来所需物品,做东路上的主人。

为什么郑国甘愿做秦国的东道主呢?原来,这里有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无奈,求救于老臣烛之武。烛之武是个能言善辩之士,信心十足,决心以敌人之间的矛盾分化对方,以退敌军。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去会见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