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蠢人也如此,既然立志入佛门修行善法,做一些有利于大众的功德,但由于贪图财物的缘故,不能保持清净的戒律和做诸多善事,这必定被世人所讥笑,正像小偷偷了精美的织品却用它去包裹破烂。
[点评]
汉字是世界最珍奇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包含特定的哲学含义与审美趣向,而且排列组合变化多端,永远不能穷尽。曾几何时,汉字迅速口语化,渐失哲学和审美价值,中国人用这块锦缎包裹起西方小说等破烂,锦缎被污染,几乎变成抹布。
(二十四)种熬胡麻子①喻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②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
便熬而种,永无生理。
世人亦尔。以菩萨旷劫③修行,因难行苦行,以为不乐,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罗汉,速断生死,其功甚易。”后欲求佛果终不可得。如彼焦种④,无复生理。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胡麻子:原产于印度,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其种子可制油,供作食油等。相传汉代张骞从西域得其种子,名胡麻子。佛教经论也每每以胡麻譬喻诸佛之微细。
②熬:用微火干炒。
③劫: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用,视为不可计算之长。
④焦种:败种、败根。大乘弹呵声闻、缘觉,如草木之种子已败坏,喻其不能成佛:“又如焦种,虽遇甘露,百千万劫永不生芽。”
[今译]
从前有一个蠢人,生吃胡麻子觉得味道不好,炒熟了吃味道美。于是思忖:不如把生胡麻子炒熟再种,那样就能收获美味的胡麻子了。
他就将胡麻子炒熟后播种,当然炒熟后的种子永无长出胡麻的道理。
世上有些人也是这样的,以为修行菩萨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苦行是难以承受的,不是快乐轻松的事,便思忖:不如做阿罗汉,尽快地摆脱生死之苦,修行之过程很容易。后来又想求佛果,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就像用炒焦的胡麻子作种子永远不能长出胡麻一样。世界上的蠢人,也是如此。
[点评]
这个譬喻故事出自《大般涅槃经》卷九。
就得道的因缘而论,称听佛菩萨说法而悟解得道的修行人为“声闻”;称不禀佛教,无师独悟的修行者为“缘觉”。
在大乘《妙法莲华经》写成之前,声闻、缘觉不求菩提之心,入于灰身灭智的涅槃,永不成佛,如枯木衰草坏种子。他们自暴自弃也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佛。虽然也开悟,但果位到一定程度便戛然而止。至《法华经》成书时,开始重显声闻、缘觉二乘的真义,遂有败根苏生之说。
(二十五)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盥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世间之事、五欲①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②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五欲:指能使人起贪欲心的色、声、香、味、触;又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②持戒:戒,音译尸罗,六波罗蜜之一;持戒,指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
[今译]
从前有一人,有事要用火,同时也要用冷水,他便把火封上,用盛好水的瓦罐放在火上。后来想取火,火已经被压灭;再想取冷水,水却还是温热的。火和冷水两样东西都没得到。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皈依佛法,出家求道。出家之后却眷念老婆、孩子的俗人生活,以及利、名、色、食、睡等五欲的快乐。由于这个缘故,丧失修行功德的热情和修持戒律的平静。贪念俗欲的出家人也是这样的。
[点评]
人有两手,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必不得纯圆正方;人有两足,一足前行一足后退终不能前行一步。
专心于一或可得二,非要得二终不可得。人要同时产生许多欲望或做几件事情,失败的可能性陡然增大。
中医认为“一”代表阴阳平衡,“二”则表示阴阳失衡,说明身体不谐调。那个蠢人在思想上就处于“二”的状态。
(二十六)人效王眼瞬①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
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瞬,便效王瞬。
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瞬?”
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瞬,故效王也。”
王闻是语,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②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③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有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效王,亦复如是。
[注释]
①瞬(shùn):眨眼。有的版本作“瞤”(shùn),眼跳。
②佛法王: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③如来法王:为佛十号之一,对佛之尊称。佛为法门之主,能乘真如之道,由真如而现身,来成正觉,自在教化众生,故称如来法王。
[今译]
从前有个人,想讨国王喜欢,便询问别人:“怎样能讨得国王喜欢?”
有人告诉他:“如果想讨国王喜欢,你应该模仿国王的神态举止。”
这人就到国王面前,他看见国王眨眼,便效仿国王也眨巴起眼睛。国王问他:“你眼睛有病呢,还是受了风寒?为什么眨眼?”
他回答:“我眼睛没病,也没有受风寒。我是想讨大王喜欢,我见大王您眨眼,所以学着眨。”
国王听他这么说,大为光火,随即叫人来,用种种方法惩罚他,并下令把他驱逐出国。
世上人也是这样,佛为法门之主,想亲近佛,以求了解善的道理,增进自己的道行。实际亲近佛时,却不能领会如来法王为众生,处处善巧方便说法,有时在表述上产生一些欠缺。有人听到佛法,见有一些字句前后不连贯之处,就予以讥讽诽谤,有意效仿其不足。由于这个原因,在佛法中永失善法,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就像这位学国王眨眼的蠢人一样。
[点评]
学生挑老师毛病,蠢人挑智者毛病,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
学问不足时非常容易产生“别人皆错”的感觉;相反,学问渐多,反过来就会感觉别人身上有许多可取之处。
当今时代,老师很难当。学生以独立思考为口实,动辄向老师发难。有人还以为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学生增强自主性的表现,而看不到其危害。
我在参加学术会议时经常看到年轻人气势汹汹地讦难白发苍苍的老者,抓住老者一点小毛病,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全无礼义廉耻,让人汗颜。
(二十七)治鞭疮喻①
昔有一人,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马屎傅之,欲令速差②。
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法。
即便归家,语其儿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
儿为鞭背,以马屎傅之,以为善巧。
世人亦尔。闻有人言修不净观③,即得除去五阴④身疮⑤,便作是言:“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
未见不净,返为女色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杂譬喻经》中有此喻,内容稍有出入。
②差(chài):通“瘥”。痊愈。
③不净观:五停心观(为息止惑障所修的五种观法)之一。为治贪心,观自身、他身肉体肮脏、龌龊等不净之处。人体中的不净物包括发、毛、涕、泪、汗、垢、痰、阴等三十六种。欲望袭来的时候想一想三十六种不洁之物,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留恋的,祛除对色、形容、威仪、言声、细滑、人相等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之执著。
④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又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阴即盖覆,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
⑤身疮:即人身泄漏不净之门孔,指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等六疮门。
[今译]
从前有个人,被国王鞭打。被鞭打之后,他用马粪敷在伤口上,想让它尽快痊愈。
这个场面被一个蠢人看到,蠢人心里高兴,就说:“我很高兴学到一个快速治疮伤的方法。”
随即他回到家里,对他儿子说:“你用鞭子抽打我后背,我得到一个治鞭伤的好方子,正想试一下。”
他儿子遵命用鞭子抽打父亲脊背,然后用马粪敷着在伤口上,自以为处理得巧妙。
世人也如此,听到人说修习不净观,可以除去修行者身心的贪着五欲之疮,就说:“我来修习不净观,我想专心观察女色以及其他色、声、香、味、触五境能引起贪欲心的五欲。”
没有认识人身之不净,反而受到女色的蛊惑、迷乱,流转生死,堕落到地狱受苦,这跟自求鞭笞再用马粪敷疮的蠢人没有两样。
[点评]
大乘佛教把不净观分为厌他身而观他不净与厌自身而观自身不净两种。观他身中有九相:死相、胀相、青瘀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啖相、骨锁相、离坏相(分散相)。观自身中有五不净:种子不净(过去之结业、现父母之精血)、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十月不净)、自体不净(由“四大”之不净造成)、外相不净(人的九孔常流不净分泌物)、究竟不净(死后弃置冢间烂坏,永久不净)。
不净观的修法各宗派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死尸,感觉其腐败相与腐臭味道,心生恶心,进而联系自身,从而产生摆脱不净的强烈愿望。
本文指出对不净观认识不足的人,欲修不净观,反去观看女色及引起贪欲心的种种情欲,造成欲除五欲,反受五欲迷惑的相反结果,与用马粪敷伤口的蠢人是一样的。
(二十八)为妇贸鼻喻
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其鼻丑。
其人出外,见他妇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着我妇面上,不亦好乎?”
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
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着妇面上。既不相着,复失其鼻,唐①使其妇受大苦痛。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闻他宿旧沙门②、婆罗门有大名德而为世人之所恭敬,得大利养,便作是念,言:“我今与彼便为不异。”虚自假称,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复伤其行。如截他鼻,徒自伤损。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唐:空。
②沙门:意译勤息、贫道等,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今译]
从前有个人,他妻子相貌端正,只是鼻子长得不好看。
此人外出,见一个女人面貌生得很美,尤其是鼻子长得漂亮,便自言自语:“我若把她的鼻子割下来,安在我老婆脸上,不是很好吗?”
随即他把那位妇女的鼻子割下来,带回家,急忙呼喊老婆,说:“你快出来,我送给你一个好鼻子。”
老婆出来,他赶紧把她的鼻子割下来,把带回来的那只鼻子安在她的脸上。可怎么也安不上,结果老婆丢掉鼻子,白白遭受很大痛苦。
世间的蠢人也如此,听说一些年长的修行人和修净行的婆罗门享有“大德”虚名,为世人所尊敬,得到丰厚供养,便这样思忖,说:“我现在与他们并无不同。”于是自吹自擂,妄称有德。既失去所求利益,又损害自身品行。如同割下别人的鼻子安不上,白白地伤害了原来形象。世上有些蠢人与这没有两样。
[点评]
这篇寓言引人注目,因为割鼻子的事情如今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人们美其名曰整容。
为了改变容貌而甘受刀剪之苦——遑论有时还要冒丧命之险。这说明人的价值越来越表现在外部,人的精神道德越来越一钱不值。人的美丽外表与肮脏内心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终有一天,皮肤会成为人的价值的全部,其重要性犹皮之于水獭。真不知道,当整容业高度发达,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整容得到美貌的时候,丑人从世界上消失,美失去其相对性,美还存在吗?
人的外表不再是父母所赐予而是刀剪的造物——这到底是福祉还是灾难?!
(二十九)贫人烧粗褐衣喻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与他客作得粗褐衣而被着之。
有人见之,而语之言:“汝种姓端正,贵人之子,云何着此粗弊衣褐?我今教汝,当使汝得上妙衣服。当随我语,终不欺汝。”
贫人欢喜,敬从其言。
其人即便在前然火,语贫人言:“今可脱此粗褐衣,着于火中。于此烧处,当使汝得上妙钦服①。”
贫人即便脱着火中。
既烧之后,于此火处求觅钦服,都无所得。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过去身修诸善法,得此人身,应当保护,进德修业。乃为外道邪恶妖女之所欺诳:“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当生梵天②,长受快乐。”
便用其语,即舍身命③。身死之后,堕于地狱,备受诸苦。既失人身,空无所获,如彼贫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钦服:统治者亲赐的上等衣服。此处指官家子弟的上等衣服。
②梵天:色界的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③身命:身体与寿命。
[今译]
从前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他给人家做活,得到一件粗麻布衣,因而穿在身上。
有人看见他,对他说:“你出身高贵家庭,是贵族的后裔,为什么要穿这样粗劣的衣服?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能让你获得一件世间最好的衣服。你照我的话做,我绝不骗你。”
穷人听到此话非常高兴,尊敬地愿意听从他的吩咐。
那人便在穷人面前点起一堆火,对他说:“现在你就可以把那粗麻布衣裳脱下来,扔到火里。在烧掉衣裳的火堆里,你就能得到一件世间最好的衣服。”
穷人照办,把衣服脱掉扔到火里。
衣服烧掉之后,他在火堆里寻找世间最好的衣服,结果什么也没找到。
世间有些人也如此。从过去的前世修行各种善法,才得到今世的人身,应当保护,累积功德,加强修持。却听信外道、邪恶巫婆骗人的话:“你现在要相信我,修各种苦行,或从高岩上往下跳,或投烈火中焚身,舍去现有的身体,然后能转生天界,永远享受快乐。”
这人就听从了这些骗人鬼话,舍掉现世的身体和性命。他身死之后,自然堕落在地狱,受各种苦痛。人身既已失掉,结果一无所获,这人和前面说的穷人的行为同样愚蠢。
[点评]
苦难能磨炼人的意志,但没有必要故意制造苦难,更没有必要为获得彼生而舍此生。释迦牟尼的功德无不是他活着的时候建立的,如果他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断然做不出那么多的功德。
(三十)牧羊人喻
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极大悭贪,不肯外用。
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而语之言:“我今共汝极成亲爱,便为一体,更无有异。我知彼家有一好女,当为汝求,可用为妇。”
牧羊之人,闻之欢喜,便大与羊及诸财物。
其人复言:“汝妇今日,已生一子。”
牧羊之人,未见于妇。闻其已生,心大欢喜,重与彼物。
其人后复而语之言:“汝儿已生,今死矣!”
牧羊之人,闻此人语,便大啼泣,欷歔不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既修多闻①,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为人教化②演说,为此漏身③之所诳惑,妄期世乐,如己妻息,为其所欺,丧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财物,便大悲泣,生其忧苦。如彼牧羊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多闻:修菩萨行者,对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阿难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中,以多闻第一著称。
②教化: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
③漏身:烦恼之身。
[今译]
从前有一个擅长牧羊之人。他的羊繁殖得快,已有成千上万只。但他非常吝啬,从来不肯施舍给别人。
当时有一个善于奸巧欺诈的人,设好圈套,便主动和牧羊人交朋友,对他说:“现在我和你已经是最好的知己朋友,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分彼此。我知道有户人家有一位漂亮姑娘,我正在想办法替你求婚,让她作你的妻子。”
牧羊人闻听此话十分高兴,就送给他很多羊和各种财物。
其后,这位骗子又对牧羊人说:“你妻子今天已经生了一个孩子。”
牧羊人还没见过自己老婆,听说孩子已经生出来了,更加欢喜,又给他好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