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03

第3章 旧杂譬喻经(旧暑: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卷上(1)

(一)萨薄降鬼喻

昔无数世有一商人,号曰萨薄。时适他国卖赍货①。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时作大福安施②,高座③众僧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由心、身、口④所行及四谛⑤、非常⑥、苦空⑦之法。远道贾人时来寄听,心解⑧信乐⑨,便受五戒⑩,曰优婆塞{11}。上座{12}以法劝乐之言:“善男子护身口、心十善{13}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现世卫护令无枉横,后世自致无为大道{14}。”

贾人闻法,重喜无量。后还本国,国中都无佛法,便欲宣化{15}。恐无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诸中外{16},皆便奉法。

去贾人土千里有国,民多丰乐,宝物饶好。二国否塞{17},绝不复通百余年中。所以故,有阅叉{18}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后无数,是故断绝,无往来者。贾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经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见助不疑,听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获也。时有同贾五百余人,便语众人:“吾有异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诣彼者不?及有大利。”众人自共议:“二国不通,从来大久,若得达者,所得不訾{19}。”便相可适,进道而去。

来至中路,见鬼食处,人骸骨发狼藉满地。萨薄自念:鬼神前后所可食人,今证验现。我死职{20},当恐此众人,便语众辈:“汝等住此,吾欲独进。得胜鬼者,当还相迎;不得来者,知为遇害。便各还退,勿复进也。”于是独前。

方行数里,逢见鬼来。正心念佛,志定不惧。鬼到问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导师也。”鬼大笑曰:“汝闻我名不?而欲通道。”萨薄曰:“知汝在此,故来相求,当与卿斗。若卿胜者,便可食我。若我得胜,通万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谁应先下手乎?”贾人言:“吾来相求,故应先下。”鬼听可之。以右手叉之,手入鬼腹,坚不可出;左手复打,亦入。如是,两脚及头都入鬼中,不能复动。于是阅叉即以颂{21}而问曰: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绊羁。

但当前就死,跳踉{22}复何为?”

贾客偈答{23}: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被系,

执心{24}如金刚{25},终不为汝擘!”

鬼复说偈:

“吾为神中王,作鬼多力旅{26},前后啖汝辈,不可复称数。

今汝死在近,何为复谄语?”

贾客偈答:

“是身为无常,吾早欲弃离。

魔今适我愿,便持相布施。

缘是得正觉{27},当成无上智。”

鬼说偈归依:

“志妙摩诃萨{28},三界{29}中希有。

毕为度人师,得{30}备将不久。

愿以身自归{31},头面礼{32}稽首{33}。”

于是阅叉前受五戒,慈心众生{34},即为作礼,退入深山。萨薄还呼众人,前进彼土。于是二国并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识佛法至真无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35},国致太平。后升天得道,乃五戒贤者直信之恩力也。

佛告诸比丘{36}:“时萨薄者我身是。菩萨行尸波罗蜜{37},所度如是。”

[注释]

①赍(jī)货:携带货物。

②大福安施:布施的一种。布施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大福安施属于法布施。

③高座:仿释尊成道时所坐的金钢宝座,较通常席位为高之床座,形状依律的规定,大小各异。大多为一、二平方米,三十至五十公分高。我国讲经法师,依古式,必登交座讲经或说法,称开大座。

④心、身、口:心之所思、身之所作、口之所语,为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业”是行为、所作、意志等身心活动,业为产生果报的原因。“果报”即由过去业因所招感之结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⑤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苦,泛指身心苦恼之状,世俗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苦的,苦谛是对苦的正确认识;集,招聚之义,集谛是对世间人生诸苦根源的正确认识;灭,即寂灭,灭谛是指通过认识所有苦的原因来消除所有的苦;道谛是关于八正道之真理,依此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八正道即正见(正确的知见)、正思惟(正确的思考)、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精进(正当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为小乘的最高果位;乘,运载之义)。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若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声闻”指闻佛之声教而悟道的出家弟子)。

⑥非常:即“无常”,梵语anitya,与“常住”对应。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⑦苦空:苦是说人生短暂,今日、去日都有无量诸苦;空指缘起性空,法(实相)为众缘和合而成,并无真实的自体(无我)。

⑧心解:本义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亦称心解脱。

⑨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⑩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戒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优婆塞(居士)必须做到,修行层次越高戒律越多,越严。

{11}曰优婆塞:曰,原本作“白”。优婆塞,指在家亲近奉事佛、法、僧、受持五戒之男居士。

{12}上座:指高僧大德或资历很老的和尚。

{13}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chēn huì)、不邪见。

{14}无为大道:即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涅槃的别称。

{15}宣化:宣扬教化。

{16}中外:表亲。

{17}否(pǐ)塞:阻隔。

{18}阅叉:梵文yɑk■ɑ的音译。亦作药叉、夜叉,天龙八部之一,伤害人畜之恶鬼。

{19}訾(zī):通“赀”。计量。

{20}死职:死于职守。有些版本把“我死职当恐此众人”断句为“我死职当,恐此众人”,不妥。

{21}颂:通偈(jì),又称偈颂。和尚念的词句,似诗歌,多一语双关,富于哲理性。

{22}跳踉(liáng):跳跃。

{23}贾客偈答:与下文“鬼复说偈”、“贾客偈答”等均据《资福藏》本校补。

{24}执心:执意事物而不离心。

{25}金刚: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取其最胜之义。

{26}力旅:旅通“膂”。即体力。

{27}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耨(no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之略称。意指真正之觉悟。成佛亦叫正觉。

{28}摩诃萨:即摩诃萨埵,梵语mahā-sattva,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成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

{29}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30}得:通“德”。

{31}自归:即“三自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2}头面礼:“头面礼足”之简称。以头亲尊者之足,佛教之最尊崇的礼节。

{33}稽首:叩头。

{34}慈心众生:信佛者有慈悲心称慈心众生。

{35}三尊:佛、法、僧。

{36}比丘:男性出家修道者,俗称和尚。

{37}“菩萨”句:“菩萨”,梵语Bodhi-sattva(菩提萨埵)的音译之略,意译“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或译为“大士”,即“发大心的人”。原为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尸波罗蜜”,梵语■īla-pāramitā的音译;“尸”亦译“尸罗”,意为“戒”;“波罗蜜”意为完成,即达到解脱彼岸;“尸波罗蜜”即“尸罗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今译]

很久以前有个商人,名字叫萨薄。有一次他去别的国家做生意,投宿在附近的佛门弟子家。那天,正赶上他们家举行“大福安施”的法会,众多高僧大德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皆由人的心、身行、口言造成以及四谛、非常、苦空的道理。远来的商人旁听,顿悟并产生了信仰爱乐之心。他受五戒,成为了一名居士。大德高僧以佛法劝勉他:“善男子应该维护身、口、心,应该做到十善。每持一戒有五位神保佑,五戒就有二十五位神。这些神现世可以让人免遭冤枉和横祸,后世则可以达成佛道。”

商人听到佛法无比欢喜地回国了。他的国家没有佛法,他就宣讲佛法。担心大家不接受,他就先讲给父母、兄弟、妻子及亲戚,让他们信佛。

在商人的家乡千里之外有一个国家,人民富足,物产丰富。两个国家隔绝而无交往已有一百多年。原因是有一个阅叉魔鬼住在中途,遇到人便吃,先后被他吃掉的人不计其数。商人思忖道:我如佛教导的那样遵奉佛戒,一定会受到二十五位神的保佑。听说阅叉鬼只有一人,我去降伏他,一定获胜。当时与他一起经商的有五百多人。于是他对众人说:“我有神力,能降鬼怪。你们想去那个国家吗?到那个国家一定赚大钱的。”众人议论说:“两国不通往来已久,若去那个国家确实可得大利。”就同意一起上路了。

走至半路,见到阅叉鬼吃人所剩的尸骸、骨头、毛发狼藉。萨薄思忖:听说鬼阅叉食人,现在验证了。如果我死于搏斗,会吓坏大家。便对众人说:“你们在此等候,我独自去。若我战胜阅叉鬼,我回来迎你们;如果我没有回来,就是我遇害了,你们便回家,不要再去了。”于是他独自迎战阅叉鬼。

刚行几里路,便遇到阅叉鬼走来。他正心念佛,毫无畏惧。阅叉鬼问他:“你是什么人?”萨薄回答:“我是开通道路的向导。”鬼大笑说:“你听说过我的大名吗?你竟想开通大路。”萨薄说:“我知你在此,特意见你,好与你相斗。如果你胜,你可以吃掉我。如果我胜,道路归于万民,利益归于天下。怎么样?”鬼说:“谁先下手?”商人说:“我来约你,该我先下手。”阅叉鬼同意了。他先将右手插入魔鬼的肚子里,被吸在阅叉鬼肚子里拔不出来;再用左手去打,结果一样。这样,萨薄的两脚及头都被吸入魔鬼肚中,动弹不得。

于是,阅叉用偈颂的形式向商人发问:

“手足与头颅,五体被束缚。

明明是送死,挣扎又何为?”

商人也用偈颂的形式回答说:“手足及头颅,五体虽被缚,心坚如金刚,终不为汝俘!”

阅叉鬼说:

“我为神中王,膂力大无边。吃人有多少,无人能知晓。死神在眼前,何为佛法辩?”

商人说:

“身体为无常,早就想抛弃。你今遂我愿,愿将它布施。死而得正觉,成就我佛智。”

阅叉鬼听罢皈依,说:

“高僧大菩萨,世中实希有。终为度人师,德行将完备。在此愿皈依,受我头面礼!”

就这样,阅叉上前接受五戒,悲慈的萨薄亦施礼,阅叉退回深山。萨薄回来招呼众人,前去那方国土。这两个国家的子民都知道了萨薄用“五戒”、“十善”降伏阅叉、开通道路的事情,感受到佛法无边的威力。他们也都奉持戒律,敬佛礼僧,国家太平。后来萨薄得道升天,这是持戒高僧虔诚信仰的恩德威力所致啊。

佛告诸位比丘说:“当时的萨薄就是我。菩萨就是这样持戒修行,超度众生的。”

[点评]

萨薄降鬼的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萨薄这个普通商人由无信仰到有信仰,由有信仰到得道,由度己到度人,由度人到成佛,中间贯穿一个“诚”字。他以诚心观看法事,以诚心接受五戒,以诚心接受上座高僧的劝言,以诚心宣扬教化,以诚心救人危难,以诚心度恶魔,取得巨大成功。佛法无边,就是爱的力量无边。这种爱能被善良的人接受,也能感化恶人。萨薄前去与阅叉鬼搏斗,根本就没有打算进行武力角逐,他知道那样无济于事。萨薄通过“五戒”、“十善”感化阅叉鬼,最终如愿以偿。

印度有非暴力抵抗(以德服人)的传统,直至现代,这个传统仍然未泯灭。半个多世纪前,圣雄甘地(1869—1948)就是非暴力主义的英雄,他早年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运动,提出“非暴力抵抗”的著名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甘地在印度倡导与英国殖民政府的“不合作运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功。一天,甘地遭遇一个年轻歹徒,歹徒一手掐住他脖子,一手持刀要行刺。情况万分危急。然而,甘地不惊不慌,向歹徒投以温和的善意,歹徒反而失常,先是嘴唇与手指颤动,后来全身都在颤抖,思想终于崩溃。暴力对歹徒是无效的,但他抵挡不住善意的目光,他不能动手去杀从容镇静、面带微笑的人。

这个歹徒不是与阅叉鬼有几分相似吗?甘地不就是萨薄的再现吗?

(二)孔雀王喻

过去无数劫①,尔时有孔雀王,从五百妇孔雀相随。经历诸山,见青雀色大好,便舍五百妇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

时国王夫人有疾,夜梦见孔雀王,寤则白②王:“王当重募求之。”王命射师,有能得孔雀王来者,赐金百斤,妇以女女之。

诸射师分布诸山,见孔雀从一青雀,便以蜜麨③处处涂树。孔雀日日为青雀取食。如是玩习,人便以蜜麨涂己身。孔雀便取蜜麨,人则得之。语人言:“我以一山金相与,可舍我。”人言:“王与我金并妇,足可自毕④已。”便持白王。

孔雀白大王:“王重爱夫人,故相取。愿乞水来咒之,与夫人饮、澡浴。若不差⑤者,相煞⑥不晚。”王则与水令咒,授与夫人饮,病则除。宫中内外诸有百病,皆因此水悉得除愈。国王人民来取水者无央数,孔雀白大王:“宁可木系我足,自在往来湖水中,方⑦咒令民远近自恣取水。”王言:“大佳。”则引木入湖水中,自极制⑧,方咒之。人民饮水,聋盲视听,跛伛皆伸。孔雀白大王:“国中诸恶病悉得除愈,人民供养我如天神无异,终无去心。大王可解我足,使得飞往来入,入湖水中,瞑止此梁上宿。”王则令解之。

如是数月,于梁上大笑。王问曰:“汝何等笑?”答曰:“我笑天下有三痴⑨:一曰我痴,二曰猎师痴,三曰王痴。我与五百妇相随,舍追青雀,贪欲之意,为射猎者所得,是为我痴;射猎人我与一山金不取,言王当与己妇并金,是射猎者痴;王得神医,王、夫人、太子、国中人民诸有病者悉得除愈,皆便端正⑩,王既得神医而不牢持,反纵放之,是为王痴。”孔雀便飞去。

佛告舍利弗{11}:“时孔雀王者,我身是也;时国王,汝身是;时夫人者,今调达妇是;时猎师者,调达{12}是也。”

[注释]

①无数劫:佛教认为从天地生成到毁灭为一劫,无数劫,极言时间之长。②白:陈述。

③蜜麨(chǎo):蜂蜜拌炒面。麨,炒面。

④自毕:终生满足。

⑤不差:差通“瘥(chài)”,病愈。不差,病不愈。

⑥煞:同杀。

⑦方:那时。

⑧自极制:极力控制自己。

⑨痴:三毒(贪、嗔、痴)之一。痴的意思是不能理解佛教义理。

⑩皆便端正:容貌都变得端正美丽。

{11}舍利弗:■āriputra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善解佛法,智慧第一。

{12}调达:佛经中破坏佛法的代表人物。

[今译]

在遥远的过去,有个孔雀王,身边有五百孔雀夫人跟随。飞过众山,见到一只青雀,很有姿色,就抛弃五百夫人去追青雀。这只青雀很讲究,饮甘露,吃最好的果子。

当时有一个国王,夫人患病,夜里梦见孔雀王。梦醒之后她对国王说:“请大王悬重赏,我要得到孔雀王。”国王向射师发令:有能得孔雀王的,赐黄金百斤,并把女儿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