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779500000028

第28章 让孩子懂得爱与感恩(3)

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孩子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无论是每天共同进餐,还是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都是相当温馨的。过春节时包饺子、放鞭炮,过生日时切蛋糕、点蜡烛,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月末全家一起看儿童电影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都能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另外,笑对孩子的健康有好处。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严肃的形象,以为这样才有尊严。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笑出声来,并不会失去你的尊严,反而会让家中充满快乐的笑声。

2.让音乐带给孩子快乐

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听一首好歌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畅。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古代的西方人甚至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而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全家在一起唱唱歌、听听歌,他们往往也会很快乐。

3.引导孩子迅速恢复愉快的心情

快乐的人与其他的人一样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他们却能很快地恢复过来。做父母的只要指出任何困难情况都会有一线转机,教导孩子不屈不挠,便能帮助孩子掌握这种使自己变得快乐的本领。倘若经过努力也没能扭转情况,父母便应帮助孩子寻求安慰自己的办法。每个人都有应付坏心境的方法,但有些是有害的,不值得提倡的。父母应指导孩子做些能平抚其心情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骑车、向朋友倾诉心声等。

4.让孩子体会亲近大自然的快乐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父母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不过,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可以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有成就感孩子自然会很快乐。

5.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能树立起信心,并且有了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发现问题;让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

6.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他是很快乐的。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7.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利

常言道,童年是或者应该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但心理学家对这个说法持保留态度。孩子向来对一切事情都没有做主的份儿,不论是晚餐吃什么,还是家里要买什么东西,他们都不能过问。孩子都有这种无力过问的感觉,因而童年可能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么愉快。因此,让孩子自由地做一些选择,是培养他形成快乐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父母在大多数事情上不能不做主,但有些事让孩子做决定也无妨。例如听任两岁孩子吃黄瓜而不吃胡萝卜,或让6岁的孩子从父母准他看的电视节目中挑选一个来看。即使在这个层次,儿童也会学到如何选择就能令自己开心。

8.不要苛求孩子完美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不可太过于追求完美,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失去自信。所以,下一次当你再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

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格

一个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帮助他人的好品格,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

现在的很多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面也都是处于一种随时被照顾的地位。这就减少了他们去关心、照顾别人的机会,有的甚至会很少想到别人,除非是他们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这一切看起来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可是,这些却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形成优良的品格;不利于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和人相处;它甚至会妨碍到一个人的学习以及事业上的成功。

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会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可能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还不懂得它的社会意义。可是孩子们都是极富同情心的,他们的同情心就是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基础。

乐于助人的对立面就是自私,自私是一种人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是必须靠道德的约束力才能加以调和的。有些孩子会喜欢主动帮助别人,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有的孩子则对别人的事丝毫的不关心,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一个自私的人的生活是毫无乐趣可言的,因为他没有朋友、内心孤独。一个自私的孩子也只会远远地看着别人在一起玩的兴高采烈,自己一个人站在旁边,这只是因为他的自私让伙伴都远离他。所以,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因为这不只是在帮助别人,同时也是让你的孩子健全他的性格。

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格呢?

1.尊重他人

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习惯也和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习惯一样,一定不要强迫他去做什么,而是要让他把这些作为一种助人为乐趣的习惯。让他从家庭中懂得仁爱、友情、亲情、付出与给予等方面的善行给他所带来的喜悦。

想要让孩子懂得礼貌让座、尊老爱幼、不欺弱小的道理,首先要让他学会去尊重他人,并且要付之于行动,他才会真诚的并且是不图回报的去帮助别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向孩子灌输一些关于雷锋好善乐施、以诚待人的行为和事迹,焦裕禄扶贫济富、全心为民的情操被世人永记于心等等事例,还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让他从中认识到尊重别人、以诚相待是受世人关注与爱戴的;让他明白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给予与付出对等、爱是双向的一种相互关系。

2.与人分享

不懂得和别人分享的人是自私的,这种人是从来不会去帮助别人的,即使是他做了什么帮助别人的事情,也可能是另有所图的。所以,想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让他学会和人分享,让他体会到和人分享的乐趣。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妈妈带着女儿去公园玩,来到一个小亭子里,妈妈打开装零食的小书包,女儿拿出她最爱吃的小熊饼干快乐地享受着。这时,一个哭泣的小男孩也来到了小亭子,并且一边哭一边叫妈妈。妈妈对女儿说:“这个小弟弟可能是找不到妈妈了,我们把他送到公园管理处,好吗?”女儿点点头。妈妈再看向小男孩,只见他眼带泪花地看着女儿手中的小熊饼。女儿好像也察觉到了,于是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小书包。“如果是你找不到了妈妈,现在是又急又饿,你希不希望吃一块饼干?”妈妈耐心地引导女儿。女儿想了想,把手伸进了书包,拿出了她最爱的小熊饼干。

虽然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有着善良的心地和单纯的想法,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参与意识和分享意识,使孩子对帮助别人产生兴趣,并且通过帮助别人可以得到一种满足感,经过时间的锤炼,孩子的这种美德意识就会在他们体内生根发芽,并且逐渐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可以影响他们今后人生的良好品质。

3.鼓励孩子帮助别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助人为乐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而不能给予别人帮助,那么,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就会被孤立起来,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所以,让孩子迈出助人为乐第一步就是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这也是关键的一些。

有时当孩子准备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时,父母不要心疼孩子而阻止孩子的善行,应该给予鼓励、欣赏、赞扬,证实他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4.以身作则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知道,一个人的品质和习惯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够养成的,也不是说只通过一次教育就可以成功的,而是经过长期而有效的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努力、多方面的原因才形成的。这段时间,父母的引导和示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给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榜样,那么所作的所有努力就会功亏一篑。所以,在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时,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人,这样的教育不需要语言的说教,只是一种环境的熏陶。

5.寻求帮助

一般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那时候的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尤其是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会产生反感。他们更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即使做不好也不会寻求援助。有时候,本来是一件可以通过别人的指点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就因过不了“自尊”的关卡而使他对事物认知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范围内。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告诉他谁都有解决不了的事情,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让他明白向别人求助并不表示自己是个弱者,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是非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