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解梦金手册:破解梦的玄机
4775000000011

第11章 解梦的技术(3)

早期的这些发现还不足以真正撼动大厦的整体框架,充其量只是使个别的石块有所松动而已。并且还有不少的研究人员在开始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证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模型的正确性。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梦是人们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那么剥夺人们做梦的时间,会不会使原来被压抑的神经症状直接表露出来,特别是那些被归类于有不稳定的个性倾向的人。根据这一想法,人们设计了一些实验,就是让那些受实验者可以有任何阶段的睡眠,而惟独就是不能做梦。

实验的开始似乎是让人们满怀希望的,一些实验的结果看来像是支持着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其实实验的本身就存在着问题。首先是实验的实行者们就存在着不公正的立场,在他们执行调查时总是会以某种方式从受实验者的口中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然而,人们又发现缺乏梦的睡眠并不会引起弗洛伊德所假设的精神症状,而只会使受试者的身体在一旦入睡后就更加努力地追求做梦。这个实验结果虽然使弗洛伊德的理论遭到挫折,但还不至于对他的理论造成重大的挑战。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剥夺了那些个性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不稳定倾向的人的梦会造成他们明显的精神病反应。而最终的实验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些被剥夺了梦的权利的病人都说自己的病情好多了,实验报告也表明有70%的病人的症状都有好转。这无疑是对先人伟大智慧的挑战。

为什么说是一个挑战呢?我们就以抑郁症来说明吧。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病症是病人心理的一种极度混乱的复杂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病人无法获得他需要的性冲动的对象,因此他便把这个对象移置到了他自己的身上。也就是说,抑郁症病人把自己和他的性冲动的对象搞混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并没有得到那个对象,因此他便去惩罚那个对象,而在他的意识中他与他的性冲动对象是一体的,于是乎他惩罚的便是他自己。对弗洛伊德来说,这就解释了抑郁症病人为什么对自己是又恨又爱。这种又爱又恨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来便是,病人折磨着自己来表达着他的恨;而另一方面他又因折磨着自己而表现着自我的陶醉,这又是他爱自己的一面。其实,病人是爱着那个不存在的对象的,只是因为它的远离,所以又在处罚它。而那个挑战却说明,这样的一个抑郁症病人无需任何的治疗,只是剥夺他做梦的权利就可使病情有所好转。这无疑是让所有心理学家们失业。

研究仍在继续,人们又很快发现全世界的温血动物在睡觉时都会做梦。这可就有意思了。不知道老虎是怎样通过它的梦境来释放它的恋母情节的,大象是怎样通过梦境来释放它那被压抑着的性欲的。显然,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这里似乎是有点儿讲不通了。并且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由于人们有了脑电图扫描仪的帮助,在诸多方面证实了弗洛伊德对梦的见解并不受研究的支持。大厦将倾了吗?这可是犯着天下之大不韪。要知道在世界上有多少权威的机构在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支撑,在这些机构中又有多少杰出的人士在夜以继日地研究着他们的理论,而又多少的病人在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进行着治疗。所有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就是在一夜之间,理论的大厦要“倾塌”了?结论并不忙着早下,既然一种理论被否定,那么就必然有另一种理论被建立。这种理论便是:梦是大脑高层的活动。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神经生物学基础上的。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原则:每一个思考的现象、每~个心灵的体验要能够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在神经方面推断的结果。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同形论”。

这个理论就是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中都有其不可抹煞的作用,因为它简单而缜密地提出了,我们的心灵与我们的肉体是不可分的。然而,矛盾就在于弗洛伊德提出了这个结论,但他的理论却缺少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支持。而新的理论获得了某些在生物学方面的支持,尽管这样也仅是一部分建立在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还是建立在人为的一些主观假设上。由此看来,这个新的理论也尚在襁褓中,也是不成熟的。目前,在梦的生物学研究中引起人们兴趣的就是梦在人体调节体温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表明,做梦会使注人大脑中的血流增加,而大脑中的一部分在做梦时异常活跃,活跃的结果便是增加葡萄糖的燃烧,燃烧的结果便是局部的温度升高,从而连带着也把流经脑部的血液变暖了,近而也使靠近大脑部位的许多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腺体的温度也升高起来。而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许多对温度敏感的过程是在夜间进行的,因此人们怀疑发生在夜间的梦,可能会影响这些腺体的分泌;而做梦的周期也可能对人体荷尔蒙的平衡的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荷尔蒙如果不平衡,就会产生如同月经前症状一样的效果,同样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所以说到底,做梦对心理健康极端重要,只不过是它在神经方面的功能绝对要比以前的人所想像的多得多。

然而,有一点却是我们都能肯定的,那就是科学研究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类的,一个研究成果的好与坏最终也是取决于它服务于人类的成果。可以说,上述的两种理论都有其不完备的地方。然而,如果说完全否定其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只能讨论其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而后来的人,应该努力做到去完善和发展现有的理论,从中找出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因素,利用它们使人类的生活日臻完美。

8.梦的生物学理论

弗洛伊德虽然无法证实梦与生物学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他却是坚信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为此他提出了“心理同形论”。伟大的先哲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往往有着平常人所无法比拟的超前的预见性。是这样的,梦必然与我们的身体有着联系,并且还不仅仅是联系这样简单,它必然是对我们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已经告诉我们,在人类进化史的漫长岁月中,自然之母是一位少见的冷酷的母亲,对于她的孩子身上所不适合自然生存的东西,她往往会以放弃这个孩子为代价,而保留下那些有着优良基因的孩子。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这样,人类代代繁衍,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身也在进行着不曾间断的修整,不断地完善自己生存的机能而废弃那些与己无益、又可有可无的机能。这就是用尽废退。就这样,经过上亿年的自然之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各类物种都有了其较为完备的一套生存发展的本领。以人类为例,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一个小小的部位都可能是经历了上万年的自然选择。发展至今日,我们的躯体可以说是已经臻于完美,存在于我们身体内的每一种机能都有其必要的作用。

在地球上,只有当温血的哺乳动物从冷血的爬行虫祖先演变出来,才出现了非快速眼球睡眠的生物,这大约是在1.8亿万年以前。而出现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则是在5000万年以后。也就是说梦从生物体上出现开始,经历了1.3亿万年的进化,梦仍旧存在。如果说睡眠和做梦对生物体没有执行什么重要的功能,那么这一定是自然给所有在地球上需要睡眠的生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也是自然界中最愚蠢的一种安排,是对时间的最大浪费,也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最大亵渎。你可以想想看,当一个动物睡着时,它不能保护自己,不能寻找食物,不能生儿育女,也不能保卫它的领土和它的幼仔,那么我们又要它何用?然而,即便是梦有着这样诸多的无用之处,它却在1.3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抛弃,而是随着繁衍代代相传至今。由此看来,梦一定有其不可忽视的生物学作用。然而,这种生物学作用又是什么呢?

在一昼夜的二十四小时的时间里,所有动物都保持着活动和休息的生物节奏。有些是昼伏夜出,而有些是昼出夜伏。最容易被人们所想到的睡眠的生物学优点便是,它可以强制生物体在自己的洞穴或家里等没有危险的地方保持静止,以养精蓄锐。然而,生物为什么会这样进化?先是无梦的非快速眼球运动的睡眠,然后才是有梦的快速眼球运动的睡眠。

对此的解释可能就是,存在于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之间的不同。哺乳动物的胎生幼仔在一出生时即要直接接触自然环境,因而它们需要更加完备的免疫系统和更加完善的新陈代谢系统以及完美的学习能力,而这些对冷血动物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冷血的爬行动物可以在日光下获得能量,而在日暮西垂时,它们却再也无法去取得这份能量,因此在这个时候一旦受攻击,它们只能束手待毙。而温血动物则不同,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它们都能保持着衡定的体温,因此它们可以时刻地保持着防御状态。温血的哺乳动物为了能够保持一个衡定的体温,必然需要更多的能量以供给自己持续的新陈代谢。而持续一段时间的睡眠无疑对它们保存精力有着重要意义。而睡眠中梦境又有些什么意义呢?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一定与温血动物胎生的后代可能面临的危险有关。

对于冷血的动物来说,它自己的卵对于保护下一代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好处,但是对于哺乳动物的胎生幼仔来说就远没有这样幸运了,它们在一出生就必须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学习,特别是要在短期内完成大脑的发育。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也是婴儿开发大脑、激活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为它帮助构筑了基本的性格行为模式,如在母婴关系、探索环境和玩耍中所表现出的态度等。

当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的出现在如此众多的物种和几百万年的进化中,仅仅表明梦对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生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正是这一点刺激了对动物的梦的研究,相信会借此揭开梦发生于生物体身上的意义和功能。

9.梦传承着生存的记忆

当动物也会做梦渐被人们接受时,另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动物会梦到些什么呢?说到这儿,我们又不得不说脑电图的发明真正给梦学的研究带来了跨时代的意义。也正因为脑电图的发明我们才得以了解在动物的快速眼球运动期间的脑活动。在这方面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发现。

一个是焦韦特通过对动物睡眠的研究发现:梦的形成来自于古生物学中脑的活动;当大脑不能在睡眠中继续抑制思维活动时,人和动物就会从梦中醒来。焦韦特在实验中把一只猫的一支下行神经切除了,这支神经主要作用是在睡眠中抑制猫的运动功能。结果发现,猫在睡眠中就会有“起床”的动作,如它的身体挺起来,而后它还会做一系列捕食的动作,“猛扑”、“杀死”和“吃”猎物。从焦韦特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动物在它们的梦中仍然重复着白天里的生存活动。

而另一个研究者温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梦与记忆的关系上。在大脑中用来存储记忆的部位集中在大脑中一个名叫“海马状隆起”的部位里。这部分被认为是大脑中最为重要的部位,它是人类大脑处理和存储记忆的地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林和奥杜尼在对兔子进行研究时,发现它们的“海马状隆起”每六秒就周期性地发出一次信号。他们把这种信号命名为0节奏。他们在更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在许多的动物身上都检测出了这种变化,而这些动物最重要的生存技能都与之有关,例如:猫的掠食、兔子的寻食和老鼠的摸索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又被一个名叫万德伍夫的人进行了更一步的探索,这个人又得出一个结论,梦是惟一能够在所有动物的θ节奏中找到的行为。据此我们能够肯定,θ节奏与做梦、记忆的储存和重要的生存行为有着联系。这也使温森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θ节奏是生物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加工过程,它为生物体的生存提供重要的信息,即动物们在白天收集信息,而在夜晚的梦(快速动眼睡眠)中贮存信息。

温森的理论是建立在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因此有着较强的可信度,他的理论得到了积极的认同。梦被普遍认为是动物对它们的生存方式进行完善的一种手段。在梦中,动物们把在白天里获得的生存经验进行整合,并把新得来的经验与它们过去的经验相结合,从而得出一个更加适合于它们的生存方式。对于为什么它们在梦中进行这番整合的理由却是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在白天时,动物们不能集中精神思考一些至关重要的事情,而在睡眠中大脑可以专注地做这件事。

人类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而在上面提到的“海马状隆起”在我们的短期记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也叫作老年性痴呆症)中,就是“海马状隆起”遭到破坏,这使病人的短期记忆受到了明显的障碍。病人可以准确地说出一件十几年前的事情,而对于他刚刚吃的晚餐却毫无记忆。通过对丧失短期记忆的阿尔茨海默氏病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一个短期的记忆要想成为一个长期的记忆,大概需要三年的时间。这就说明,一个人一旦他的“海马状隆起”遭到破坏,那么他在三年之内的记忆都将化为乌有。而在此之前的事情,他却能够记得很清楚。

到底短期记忆是如何变成长期记忆的,这个过程仍不是很清楚。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是梦的作用。而温森更把梦称为是神经之门,他认为外部的信息通过梦,然后才被确认是进入大脑记忆中枢还是被拒绝进入。显然这个中枢便是“海马状隆起”。当动物醒着时,神经之门是关闭的,而在动物入睡时,门便被打开。当动物的睡眠进入了快速运动睡眠时,所有门都被大大地敞开了,而在这时θ节奏也出现了。温森认为,梦有关于记忆的研究成果适合于低等哺乳动物的同时也同样适合于高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他说:“梦可以反映一种从低等物种继承下来的记忆加工机制,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间这些信息对于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这类信息可以构成潜意识的核心。”短期记忆经过梦的筛选,才被允许进入记忆的循环中,至少要历经三年的循环,才可能成为长期记忆。由此可以看出,梦似乎是削弱了人们记忆日常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