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论:牙角器的源流
牙器是指用象牙进行雕刻而成的艺术制品。而角器是指以鹿、羊、牛角以及犀牛角为原料雕刻制作而成的艺术品。牙、角制品,与竹、木、金、玉、石同样成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制品中的珍宝,雕刻制作精美的牙、角器物,同样为鉴藏者们所珍爱,成为古玩中的又一重要的独具特色的品类。
象牙、犀角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中国在古代并不生产象牙和犀角,来源都为国外,所以数量不多,显得十分珍贵,而且犀角本身可以入药,这样,雕制成的工艺品就更加珍贵了。一般都是贵族和官家才能享用的高级品。《汉书》中有南粤王赵伦献文帝“犀角十”的记载,说明犀角在当时是作为十分珍贵的礼品的。另外,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有很多木制的象牙、犀牛角的模型,同墓出土的竹简上说:“木文犀角、象齿一笥。”这显示了墓主身前的财富和牙、犀的宝贵。
象牙制品在中国起源非常早,《史记·微子世家》记载:“纣始为象箸”。说明象牙制品在先秦就有了。然而,从现在的考古发掘出土物中,我国在原始社会就进行象牙器物的制作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双乌朝阳纹和蚕纹的象牙雕刻器物。特别是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象牙制品更见精美,而且数量较多,共计19件。比如有一件象牙梳,是利用一段弯形的象牙片雕刻而成的。上宽下窄,有精细的回旋纹,梳齿排列细密整齐,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美观的装饰。
在商代,我国象牙雕制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造型古朴厚重,纹饰精美,具有同时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比如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杯身通体刻满细带纹、饕餮纹和夔纹,非常精美和宝贵。春秋时代的象牙制品,除了日常生活器物以外,还运用到了其他方面。比如在河南陕县春秋虢国墓中,出土了一柄象牙鞘的铜剑,鞘以整块象牙雕成。通身布满蟠螭纹,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唐宋时期,象牙制品的工艺精美程度,充分表现在现存日本正仑院和上海博物馆中的唐代接牙尺上面。这些牙尺的镂雕技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通身细雕精致的鸟兽花卉纹案,其构图和谐严谨,图纹形神俱备,非常精妙美观。
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也相应普遍流行起来。当时的牙料虽为进口,然而随着中国和南亚、非洲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象牙原料的引进量比以前大得多了。各地纷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很多以竹、木雕见长的名雕刻家也都喜欢于牙雕上一展身手。于是各种雕刻精良,富有艺术赏玩价值的牙雕工艺品大量制作出来,诸如笔筒、香筒、画轴、笔管、牙牌、棋子以及案头摆件等都有牙雕制品。雕刻技法深受竹雕的影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案,多份绘画笔意和布白。
犀角,古称文犀角,因为稀少。甚至比象牙还要珍贵,在考古发掘中,只有牛、羊、鹿等角制品出土,至今还未发现有犀角器。所以,犀角在明代就特别珍罕。清代中期以后,犀角的来源在世界范围内已很稀少,我国仅有少量进口作为药材。所以虬角(海象牙角)就成为犀角的代用品,其断面无纹,体小于象牙,多经染成绿色,多制成小器具。
(第二节)牙、角雕种类
象牙和兽角质地细密坚实,是雕刻的优良材料,非常适合于各种复杂的镂空雕刻。牙、角雕刻的种类也极为繁多,现在我们介绍至今仍有制作的牙、角雕的着名品种,这里的介绍是以地区为标准的,便于我们简洁明了地了解我国牙、角雕的主要产地和品种。
北京象牙雕刻北京是数代王朝的都城,皇家宫廷及众多的王府名门多追求名贵精美的工艺品。象牙雕刻制品,以其质地洁白细润,接雕精细而为王公贵族们所重视,因而,北京的象牙雕刻业便很快发展和兴盛起来。明、清两代,宫廷内都设有专门的象牙雕刻作坊,所以名师良工云集北京,世代相传,成为一个很有特色和传统的工艺品制作门类。
北京的象牙雕刻,选材讲究,系选用象牙的门齿为原料,制作精良,要经过凿坯、开脸、铲细、磨光、熏彩等特殊工艺。特别是熏彩更有特色,其法有二:一为新彩,一为老彩,即是用烟雾将洁白的象牙面熏成淡黄色,这是一种作旧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器物更显古朴典雅和风韵,质地更具细腻温润的质感。在装饰手法上多运用与其他材料相配合的手法,如象牙成器配以红木底座,牙器和景泰蓝组合,象牙金、银丝镶嵌等。雕刻技法也运用和吸取了竹、木雕刻和玉石雕刻的技法,有浮雕、圆雕、镂雕、透雕、群雕、线刻等多种。在题材上也很丰富,有人物雕像,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小说故事中的佳女、小童、老人、神佛和历史名人,雕制精良,神形俱备,表情生动;花卉虫鱼种类也多,有瓜果、菜蔬、花瓶、盆景、花篮等;而日常用品和装饰摆件则有炉、壶、杯、盘、盒、臂搁、笔筒等,美观实用,具有典雅、庄重、高贵的风格,深受收藏者喜爱。
上海象牙雕刻清朝中后期,上海产生了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象牙雕刻品种,称为“象牙细花”,这是一种以精雕细琢见长的小型牙器。主要供藏家陈列赏玩,所以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制作过程颇为复杂,有相料、去皮、粗坯、精雕、细刻、磨光、抛光、装配、装饰等工序。技法上则有圆雕、浅雕、深雕、浮雕、皮雕、镂雕、透雕、线刻、拉花、镶嵌等。形式题材都是艺术欣赏品,代表性品种有船等等。成品造型精致小巧,形象生动,雕工细致,刀法熟练,确为象雅雕刻种类中的精品。
广东象牙球兴起于晚清,一直到现在仍长盛不衰,并还在努力创新以求发展。广东象牙球雕刻最有艺术性和独特性的品类即是象牙球。这是以实心牙料为坯,从外向内镂成多层球体,逐层叠套,每层球都能转动自如,球面雕满花纹,其艺术价值很高。雕刻这种象牙球要求是很高的,最难和最关键的工序是逐层分割球层,雕刻时一定要计划精密,厚薄要非常均匀,稍有差误,便会划破球层。球层越多,制作难度越大,其价值也就越高。通常市面上所见多在10层以下,达到20层左右,就是很难得的贵重之物了,最多有达到40几层的牙球,那真是难求的稀有珍宝了。
怀化牛角雕湖南省怀化地区的传统角雕制品。以牛角为原料,产品主要是挂屏和画镜两类,题材有人物、花鸟、山水、鱼虫等。手法有浮雕、圆雕等。其牛角雕制品雕刻精细,古雅端庄,很有艺术性。
合浦牛角雕广西合浦县所产,系用广西水牛角为原料,分为黑角和明角两种。明角色泽为黄,呈半透明,质感细注如玉,雕刻后细薄如虾须蝉翼,十分美观。在工艺上有圆雕、浮雕、镂雕、镶嵌等多种手法。构图上吸取绘画布局章法,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很有意境,颇有艺术感染力。
垫江牛角雕四川垫江县生产制作的角雕艺术品,产生于晚清,当时多是文人余宋时所做,用黑牛角雕成各种文玩器物,有笔架、笔筒、用架等。技法广泛采用浮雕、镂空雕、嵌刻等。造型自然、形态生动、雕工精细、色泽古雅。题材种类除文玩器物以外,还有虫、鹤、飞鸟、卧鹿、松鼠、虾戏、芭蕉、佛珠等。
(第三节)牙、角雕名艺人及其传世名作
象牙、兽骨雕刻是我国传统雕刻工艺的一个种类,与金、玉、竹、木雕刻一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曾涌现出不少雕刻名艺人。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鉴赏牙、角刻制品是很有意义的。现将着名的选介如下。
鲍天成明代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以雕犀角器闻名于世,明代时,人们就称他的文犀角雕为吴中绝技之一。上海博物馆藏有鲍氏透雕犀角杯一只,作搓形,上有老人、波浪纹饰,并有“天成”篆字印记。另外,叶恭绰先生在《遐庵谈艺录》中也谈到他的两件作品,后来有一件流于海外。
尤侃明代角雕家,善制犀角杯。上海博物馆装有尤侃雕六龙犀角杯一件,生动精美,底部有篆书“尤侃”二字方印款。
李德仁明代着名牙雕艺人,曾以精细的技艺、优美的山水人物纹饰,雕成象牙妆域(陀螺),极为藏家所宝爱。
黄振效
清代宫廷牙雕名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黄振效于乾隆年间牙雕渔家乐笔筒一只,上刻有“黄振效恭制”的名款。
尤通清代江苏无锡县人。多才多艺,擅长雕制犀角、象牙、玉石等古玩器物,技艺非常高妙。相传他幼年时仿刻的犀角杯竟与原物一模一样,连主人都分辨不出来,从此他就以擅雕制犀角饮器而闻名于世,人称他所雕的犀角杯为“尤犀杯”、康熙时被招为御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尤通所制犀角“乘搓杯”一件,杯首篆书刻“再来花甲子”,款刻篆书“尤通”二字,印章“雨源”(尤通的字)二字。杯的腹部刻有乾隆皇帝题的诗句。雕刻十分精美,是现知尤通传世犀角杯的仅见品,极为珍贵。
信孚明代角雕家,擅雕仿古犀器z风格与三代铜器极为相似。
方弘清代北京人。擅雕犀角器,又能雕玛瑙。
朱宏晋字用锡,号冶亭,另号墩斋,清乾隆年问江苏长州(今苏州市)人。多才多艺,擅雕各种金、银、瓷、竹、牙、角、漆器。尤长于琢玉。其雕刻极为精巧细致,又精于书法和治印。
陈祖章、顾彭年、刘常存、萧汉振、陈观泉都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内府牙雕名师。他们曾合作《月曼清游》牙雕一册,共12幅月景。末页刻有他们的款识,极为精工美妙,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翁伍章嘉庆间广州象牙球雕刻名家,其牙球雕刻极为工巧,世代家传,现已传到其孙毅荣标,而球层已达45层,可谓巧夺天工,而清代牙球最多不超过20层。
徐鸿道清光年间雕刻名家。擅琢玉,尤工雕制精细牙器,在一寸见方的牙料上精雕细琢成一小葫芦,极为精巧可爱。
于啸仙清代江苏江都(今扬州)人。精于竹刻牙雕,尤其擅长于象牙微雕。其技艺之精,令人赞叹。
对苍身晚清时北京着名牙雕艺人。
翁昭广州象牙球雕刻名家翁伍章之子。他能继承家法,并有长进,能雕28层象牙球,现代45层牙球作者翁荣标,就是他的儿子。
(第四节)牙、角器鉴赏
象牙和兽角雕刻;其手法与金、玉、石、竹、木、漆雕相去不远,因古时牙、角颇少见,所以一般而言,所雕成的器物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由于象牙,特别是犀角,其质地极为细密坚实,所以多用以雕刻小件玩物。而犀角印章和饮器也颇常见。
象牙雕刻也同竹、木雕刻一样,在清末以后渐渐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格。比如广州牙雕最为出名的是象牙球,而象牙球的价值常常以所雕的层数为基本标准。在明代《格古要论》中所记载的“鬼工球”还只能雕三层,而清初高士奇所说,“鬼工球”就进展到:“周身百孔,凡九层,亦有七层、五层者。”稍后,乾隆年间人汪启淑《水曹清暇录》中说:“顷于琉璃厂见一‘鬼工球’,对心四寸许,牙色微黄,共十三层,以银针拨之,层层可转”。而到了本世纪初,象牙球发展到20多层,还曾在国际博览会上获特别奖。现在最多达到了45层。这些“高层次”的象牙球都是以月为题材的。如“嫦娥奔月”、“举杯邀月”等。如果是以前象牙球雕刻名家的作品,那么其价值又另当别论了。
象牙雕刻的鉴赏还要着眼于器物的精巧程度,如徐鸿就能以一寸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葫芦的盖还可开启,上有枝藤缠绕,刻工极为精巧。更为精妙的是清人高土奇《高江村集》中所介绍的小件牙雕品:“一小金合,尺寸有六分,内贮雕刻牙器百件,见几、榻、舟、车、盘、匝、笔、砚、投壶、棋局、弦管、升斗、算子之属,具体而微,不受手指,周金摄错而视之”。这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如此精细美妙的牙器雕刻,价值当然是非常之高的。后来这类小件牙器传世十分稀少了,而微雕技艺却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