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古玩收藏知识大全
4767600000055

第55章 一路长红陶瓷器热(2)

对于这些西洋名瓷,所公布的生产背景资料,大致可信度高,惟买进时应同时衡量实用及可观性,若设定在只当摆设品的收藏者,在挑选上则应将年代列入考虑,才能真正成为值得收藏的珍品。

目前,国内对西洋瓷的资讯还停滞在“代理传播”阶段,若要扩大收藏层级,则有待藏者主动出击,“收藏”更宽广的资讯,才能在这片西洋藏资荒漠中发出新芽!

(第五节)中国陶瓷器步步高升

当文物古董界一片低迷、萧条期,标榜流行文物的专卖店,像鸡血石、茗壶、田黄等项目失去昔日光彩,买气一路狂泻。这种现象已使新进藏家裹足不前,一些号称古董投资家已纷闭门户好过冬,免得毁了招牌还折兵!然而,正统的文物收藏者,正虎视眈眈,垂涎着这波低迷市场中的“好料”,准备“你丢我捡”者有着好时机。好文物不寂寞,升值的未来不是梦。

什么是好文物?什么是具有潜力、值得一买的文物?这可要有国际观才行。不妨从整体的国际市场行情指数,预测文物收藏的起伏和趋势。

涨幅破百陶瓷正旺

以陶瓷市场行情走势为例,1975年以来到1995年底,此二十年间的中国陶瓷市场所呈现的增值走势,令藏界振奋异常。

由拍卖记录统计出,明朝到清代的瓷器,20年之间,涨幅高达百分之一百零六,这显示着购买者奋勇向前的力道,以及供需市场未受到不景气,而波及了瓷器的增值空间。即使在1990年高峰过后的市场滑落,东方市场若香港、日本、台湾因经济萎缩影响,整个市场也只进入狭幅盘整,而不会一直滑落。

以历代陶瓷的分类来看,能屹立市场不摇的瓷器,由汉代到元朝,由明朝走入清代,还有中国早期外销欧洲的瓷器(简称外销瓷)都有稳定市场。期间的外销瓷在这二十年内,增长的幅度是百分之三十八。即使在经济萧条1995年,仍有百分之六成长涨幅。

外销瓷收藏绩优股

外销瓷,在十七世纪到了高峰,当时中国外销瓷的品相胜过当时欧陆所有瓷器,在胎体、绘工或釉色方面都独树一格,也成为诸多欧陆名瓷竞相仿效的对象,是欧美陶瓷收藏家的绩优股,反观台湾藏瓷者,却不太热爱画着洋人、城堡图案的中国外销瓷。其实就国际收藏市场的增值率来看,中国外销瓷正是值得进场的项目。欧陆各式大小拍卖场均可见这类陶瓷品以合理价位拍卖!

中国的历代陶瓷,以汉朝到元代的陶瓷价位最被看好。尤其是当日本收家大举入场之后。自1970年以来这类陶瓷有百分之六十六的涨幅。

近几年出土文物量增情况下,东方市场的高古陶瓷行情受到了波动;然,西方市场,高古陶瓷行情却依然持稳定攀升。

探底反弹另筑高峰

西方的陶瓷市场走势,也可以归纳出,每十年会出现波峰曲线:由1975年稳定成长到八十年的一波高潮,而后持平走进到1985年的稳定基础;然后另波攻势起端在1986年,一路高升到1990年,如是的曲线研判,1996年明显是的探底底线。

1996年,正逢各方不景气,也是十年一轮回的低空略过阶段,奉劝在躲导弹、换美金、黄金条块之际,也可赚战争财——逢低买人想逃命者的古董文物,当有意想不到的攀升潜力等着你来拿!

(第六节)瓷器行情白皮书

中国古代的瓷器和欧洲绘画、珠宝钻石,并称国际艺术品市场中的三大宠儿,深受各国收藏家的喜爱。美国国家画廊馆长布朗经过多年计算各种投资理财工具后公布:中国古代陶瓷精品的年回报率达百分之四十,远远高于年回报百分之二十五的股票和百分之十五的珠宝钻石等。因此,中国古代名瓷器又是艺术投资者首选的投资对象之一。

中国古代瓷器进入国际艺术品市场较早,价格稳步上扬,至八十年代中期后,市场兴起一股中国瓷器热,许多收藏家和艺术投资者瞄上了它,价格狂风,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中的中国古代名瓷拍卖屡创佳续。1989年12月12日在英国伦敦的苏富比拍卖公司举办的艺术品的拍卖会上,一匹色彩斑斓,线条流畅,骨肉健匀,饱满圆润的三彩马,吸引了全球许多喜爱中国艺术品收藏家激烈竞争,以三百七十四万英镑的成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拍卖纪录,并保持至今。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件唐三彩马1988年仅以十四万英镑拍出。时隔一年价格就上扬二十五倍。据统计,全球至今为止拍卖成交价最高的十件瓷器如下:

全球十大瓷器价格出炉

唐三彩马——四九五五万港元。

南宋官窑笔洗——二二○○万港元。

明代洪武釉里红牡丹菊纹——二○三五万港元。

明代洪武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一七○五万港元。

清雍正官窑粉彩碗——一六五○万港元。

明永乐青花寿桃纹大碗——一三二。万港元。

清雍正粉彩菊花纹瓶——一二八七万港元。

明永乐青花龙纹罐——一二一○万港元。

明洪武釉里红菊花纹大瓶——一一二○万港元。

明宣德青花龙纹水洗——一一二○万港元。

(第七节)投资问路名利

双收

在西方的艺术投资领域,基金投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在因为基金款额都比较大,投资动向较为敏感,另一方面也因为基金投资与个人投资不同,它只追求回报率,很少有收藏目的,这一点也与传统方式大相径庭。

瓷器

铁路养老基金惊人之举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历史悠久,款额数目大,它负责发放英国铁路职工的养老金,所以投资行为较为保守谨慎。在七十年代中期,它采纳了艺术市场专家及投资经纪人的分析和建议,作出惊人之举,将部分资金投向中国瓷器,陆续购进一批唐、宋、元、明、清历代稀有名瓷。为分散风险,同时也买进一批欧洲油画、古家具、银器和雕刻作品。

按说西方人收藏中国瓷器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已成风气,投资风险应该很小,但当时的形势却十分不利。1914年英国政府对投资不动产课以重税,致使投机者纷纷破产,很多人抛售瓷器来抵债,使瓷器价格大跌。铁路养老基金这时购入瓷器也是很有风险的。但专家提交的报告却很乐观,他们认为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济实力在今后十年内将有很大增长,艺术市场也会蓬勃兴旺。1973年苏富比和佳士得都在香港开办分公司,开始拍卖瓷器,以试探和培育市场,瓷器市场前景会很好。基金决策者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从1975年到1979年陆续购入上百件作品。

购买是悄悄进行的,但等卖出时却变成了大利市。1989年5月和12月,基金会委托苏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和伦敦举办成了两场拍卖会,将这批瓷器卖出。

在伦敦拍卖的是明代以前的古瓷,售价最高的一件唐三彩马,是伦敦古玩商都塞柏?艾斯卡内基在1978年以十五万英镑出让给基金会的。苏富比在伦敦拍卖时,他又想要买回做镇店之宝,但这次他遇到了来自日本的强有力对手。日本的鉴赏家下条阜一代理一批不愿透露身份证的顾客参与竞投,使这件唐三彩马价格在十一年内上扬了二十五倍,最终以三百七十四万英镑成交。

这次古瓷拍卖价格上扬较大的有一件宋元龙泉窑青瓷器耳花瓶(高28公分),1975年7月基金会买进时是一点四万英镑。1989年12月拍卖时涨到十六点五万英镑,十四年上涨近十一点八倍。

在12月伦敦拍卖会之前的5月分,在香港举办了明清瓷器拍卖。这一次日本和港台买主平分秋色,但售价前两名仍为日本人购得。这次总体价格上扬较为明显。一件明洪武釉里工牡丹菊花纹大盘,1975年12月用一百三十八万英镑买进,1989年5月卖到二干零三十五万港元(创当拍卖纪录),十三年上涨近十二倍。另一件明洪武釉里红水注以八百八十万港币成交,是十一年前买进价格的七倍。一件明永乐青花寿桃纹大,让买家展开激烈的竞争,最后以一千三百二十万洪元的高价被日本人买走,创下青花瓷器拍卖的新纪录。

这个价格是基金会十四年前买进价格的十倍。价格上涨最明显的是一件直径二十厘米的清康熙五彩果鸟纹1979年11月基金会以四十一点八万港元购得,1989年5月拍卖时涨至一千零四十五万港币,十年上扬二十五倍。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这一轮瓷器投资历时十多年,取得了可观的回报。高的达到二十至五十倍,低的也有五至十倍,也有个别仅增长一两倍的,总体上相当成功。艺术品投资能否获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经济环境。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和投资时机的把握,是决策者要考虑的中心。凡大家说不好看坏,则正是反向操作进场良机。

(第八节)南宋官窑满街跑

釉面光泽如面容之微汗,润泽如酥……文字动人描述着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美貌,我虽未与之谋面,却已全身酥麻,微汗散体……

爱上宋瓷,朴素静雅,洁好生色,单釉无奇,暗藏生机,无缘买得,光是养眼,望瓷生津,另有饶趣!

沈醉瓷史,纵横中国瓷海,驰骋遨游,好不快活,仗凭机缘,买得一二,婆娑把玩,一大乐事,结友同好,互为切磋,另见藏心,百花齐放。

来自浙江杭州的发掘报告指出,位于杭州松岭路凤凰山东北角一处小山坳裹,沉睡九百年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已被发现。

修内司官窑存在与否,困扰着考古学界,号称修内司官窑的传世瓷器,更是全世界宋瓷迷挥不去的千古之谜。如今这座约七百平方公尺的陶作坊,以及窑址散落的瓷片出土之后,终将改写陶瓷历史。

修内司官窑的成立,渊源于北宋王朝结束,宋室南迁,宋高宗在南渡杭州后另建新窑。

南宋《坦齐笔衡》中说: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合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窑器,名曰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尽管历史明载修内司窑的瓷器烧制特征,可是少了窑址,谁也说不准那件瓷器是正宗标志“修内司官窑”,也因而造就了诸多“专家”的推断和研判,如今真窑本尊现身,以“修内司”分身为瓷者,终将到底。

目前,发现窑址的残片有黑胎、灰胎、香灰胎,少量的灰白胎;釉色有月白、天青、米黄、蜜蜡、青灰、香灰、浅紫、翠绿;器型有瓶、洗、炉、盘、碗、人物造像、动物造型……

修内司是政府的机关,北宋始置,宋史职官制中载:将作临所隶官署士,首列“修内司”,专门用来管理太庙修之事,又怎会管到官窑瓷的烧造?北京故宫研究室主任李辉炳考证说,可能是南宋初年,战事频仍,官署裁并得来。

李辉炳研判,该窑烧瓷时间在绍兴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二年以前(至今约九百年)。换言之,修内司窑烧瓷只有二十年光景,是为了供应宋室南渡新都皇宫用瓷,以及郊祀祭器而建。

李辉炳在《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推判,修内司官窑址的出现,应在临安(杭州市)附近。这正吻合了这次发现古窑地点,虽和南宋皇宫故址有一小山岗之隔,但两地相距不到五百米。

修内司官窑由宋、元、明、清历代史家研究纪录中,最具代表的说法是宋代叶氏《坦齐笔衡》、宋代顾文荐《负暄杂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叶氏说明该窑是沿遗制而建,以澄泥制胎;曹昭说的更具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兴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曹昭,明朝人。当时仿宋瓷风盛,他还点名:龙泉窑专事仿冒。他抓得住修内司窑的特征——土脉细润(瓷胎练泥细致);釉有蟹爪纹(瓷器表面的釉呈开片状)。

曹昭的说法,以釉表呈蟹爪纹是修内司窑,他的观点,造成了沿用至今,影响后世考证甚巨。其间,更引导出修内司官窑就等于“传世哥窑”的大公案。

李辉炳说,传世哥窑造型按宫廷需要设计,有三足炉、鱼耳炉、乳丁五足炉、胆式瓶,俨然是宫廷用瓷的式样。目前实物和文献都符合,所以,他归纳两窑的同属性。他说:“传世哥窑”有实物,却未见史料记载窑址;然,修内司窑有文献纪录,却没有实物可印证。双方互补得证,有共通“语言”。

新发现的修内司官窑是不是足以支撑李氏的说法,正待揭晓,全世界的文物界正拭目以待。当今国际拍卖会上,宋瓷分类十分混淆,端在窑址错综复杂,1989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出一件宋代菊瓣盘,其形制、烧法、釉光均和文献记载的修内司官窑颇近,未被标明系修内司官窑,代之以笼统性称谓,应与窑址未现有关。如今窑址重视,将助世人深窥该窑真面目,也有助拍卖市场宋瓷的定位。

修内司窑被发现,除解开中国陶瓷史的悬案,将古陶谜团拨云见日。

以宝物和史料对证,能遇宝惊艳!

高氏“遵生八片”的辨瓷秘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烈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每每逛文物店,背起口诀,眼见件件“宋官瓷”?皇帝用的瓷器,累经千年岁月,经过多少慧眼英雄,怎还在街角沦落?何况在窑址未明时,残片未验明正身时,专家和幸运买进者,又凭啥认证此系修内司本尊?

(第九节)鉴美瓷看年款

瓷,收藏长青机,市场长红娇儿。

瓷,中国之光,新旧杂树,真伪难辨,相信藏瓷者都有错购应品的经验,及碰上真品而失之交臂的遗憾,初入门者要经过多年的失败和教训,才捉住一点窍门,也有的终其一生也成不了内行。

对于收藏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买到真货,于是一套简易实用的鉴定知识与鉴定方法,就格外重要了。

中国古瓷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线索与脉络,收藏者不妨依瓷器的款字内容、题款瓷类、题写位置、题写方法、书体等特征来辨识瓷器的真伪,如此必能大大减少错购赝品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