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联合起来的农民没有很高的文化和觉悟,组织不严密,中平元年(公元184),在他们起义前一个多月紧张的筹备阶段,内部出现了叛徒唐周,就像是基督教里的犹大,向政府变节告密,事机泄漏。不久后,负责首都洛阳联络工作的马元义被捕并牺牲,遭受车裂极刑,另外还牵连到一千多群众惨遭杀害。面对突发事件,张角兄弟三人仓促间认为应先下手为强,决定提前起义。各方首领接到张角的命令后,也在各地纷纷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作为标志,所以称为“黄巾军”,这次起义也就叫做黄巾起义。张氏兄弟三人随后各自封了将军,分别以“天”“地”“人”命名,即张角为天公将军,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各地起义军进攻的首选目标,便是当时统治者聚集的郡县。他们烧官府,开粮仓,杀贪官,攻打豪强坞壁,没收官吏、地方豪强的钱财,释放囚犯,给东汉政府来了个措手不及。旬日之间,天下响应,气势浩荡。
全国各地正受起义军进攻和面临着危险的郡县,纷纷把告急文书递到京城洛阳。灵帝慌了,马上召集文武官员商量。整个朝廷一片混乱,不知如何是好,先急急忙忙派重兵防守洛阳京畿之地。灵帝最后封外戚何进为大将军,主要将领还有皇甫嵩、朱儁、董卓、卢植等,兵分几路对各地黄巾军进行镇压。但是,面对这么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单靠灵帝派出的几路人马,根本抵挡不住起义军如狼似虎的进攻,最初官军损失严重。大将军何进无奈之下,不得不建议灵帝下诏书,允许地方各州县招兵募马,以共同对付黄巾军。
黄巾军英勇奋战,张曼成南阳部、波才颖川部和张角兄弟亲自率领的冀州地区主力部曾不断获胜。张角自己曾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与北中郎将卢植相持,又击败东中郎将董卓。但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又没有正规的军事训练、精良的武器装备,最后还是被强大的官方军队打败了。双方先后主要进行了三场重大战役:长社(今河南境内)之战——颖川黄巾军大败朱儁,试图趁胜追击皇甫嵩于长社,当时起义军数万人,城中守城官兵才数千人,但还是久攻不下;黄巾军依草扎营,被皇甫嵩抓住机会,利用黑夜火烧兵营,数万人烧死或战死。广宗之战——在这场战斗中灵帝三易主帅,先卢植再董卓最后皇甫嵩,期间黄巾军总指挥张角不幸病重而死,对义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群龙无首,军心涣散;皇甫嵩吸取前两位主帅的教训,对敌军主力部队毫不懈怠,抓住时机,突袭对方,张梁在战斗中英勇抵抗最后壮烈牺牲,黄巾军3万人被杀,5万余人赴河溺死,黄巾军家属全部被俘;皇甫嵩还将张角“剖棺戮尸,传首京师”。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之战——趁着广宗战役的胜利,官军进攻张宝在下曲阳的部队,最后张宝战死,黄巾军战死和被俘的共10万余人。
黄巾军面临着中央和地方两批武装的共同大肆疯狂镇压,最后起义坚持了9个月,主力军基本被消灭,但是各地零星的黄巾军余部仍坚持战斗和抵抗了20余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战争,给了腐朽的东汉王朝以沉重打击,破坏和瓦解了封建统治秩序,世界再也无法恢复到过去的状态,东汉名存实亡,自此国家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濒临彻底覆灭的边缘。
(第七节)群雄逐鹿中原
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建立东汉王朝,其政权的基础是豪强地主,他们的势力盘根在整个东汉的政治生涯之中。豪强们依靠自己的特权,世代为官,在中央和地方把持重要职位,权力很少旁落;并且占有大量人口、土地和财富,修建自己广阔而美丽的庄园,作为他们腐朽生活的经济基础。黄巾起义以后,东汉王朝日薄西山。起义军虽没有推翻它的统治,对它的打击却是致命的。当起义如火如荼时,汉灵帝刘宏为对付各地黄巾军,曾采纳权臣何进建议,颁布诏书,允许各地宗室贵族、地主豪强、州郡县长官组建自己的军队,以镇压起义和保护自己。所以他们纷纷打着这个口号,开始迅速扩张势力,拥兵自重,武装力量强大,争夺各自地盘,相互征战,社会生产造到严重破坏,整个国家处在分裂割据的局面当中。学者黄仁宇认为:“汉代的覆亡,则证明一个政治体系,对各人私立观完全否定,只能控制一个简单的社会,一到情态繁复,各人口是心非,就无法和衷共济。”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皇太后何氏临朝,她与当时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孤儿寡母,面对国家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怎么应付得了?于是,朝廷中的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不断明争暗斗,双方的矛盾日趋白热化。士人集团中时任军校尉的袁绍和与何太后的兄长何进联手,杀死了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随即宦官张让、段珪等又杀死了何进;袁绍闻讯,遂发兵洛阳,将宫中宦官2000多人全部诛杀,彻底结束了东汉后期数十年宦官擅权的局面。一时间,整个洛阳城中杀气腾腾,充满血腥味,人心惟危,谁都不敢确定自己明天是死是活。这便给一代枭雄董卓(?—公元192,字仲颖,陇西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人,本为凉州豪强,在镇压黄巾军中战败去职)以可乘之机,在并州牧任上领兵进入洛阳汉宫,废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董卓迁相国,封郿侯,开始在洛阳把持了朝政。
董卓在洛阳城控制了朝廷后,袁绍只好跑到冀州。董卓在洛阳的独揽大权、残暴专横、法令苛酷,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强烈反对。公元189年,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即今安徽亳州人,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在镇压黄巾军中立有战功)欲图刺杀董卓,但没有成功,随后离开洛阳逃到陈留。最后他们便借皇帝的名义诏书天下,各地纷纷响应号召,举兵反董,最后组成一支盟军,推选袁绍为盟主。初平元年(公元190),盟军向西对董卓发起进攻。董卓最后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自为太师,还纵火焚烧洛阳周围二百里;又筑郿坞,积谷储三十年。由于盟军各方怀着自己的目的,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统一领导和信任,纯属一群乌合之众,不久也各自络绎散去。初平三年(公元192),长安城发生兵变,大汉忠臣王允利用自己貌若天仙的义女——貂蝉,在董卓及其义子、虎将吕布之间挑拨,使他们反目成仇。吕布利用董卓上朝期间,和李肃联手诛杀董卓,吕布一戟刺入董卓咽喉,枭取了其首级。事后,吕布马上宣读董卓大逆不道的诏书,以平息董卓士兵的骚乱。吕布还亲自跨马入董卓府将其所有姬妾一律宰杀,除了把貂蝉收归己有。此后又是一段李傕、郭汜之间混战,更加乌烟瘴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牌,天下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东汉王朝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华夏大地再度四分五裂。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豪强势力,包括兖豫两州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河北的袁绍、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与孙坚、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幽州的公孙瓒、河内的张扬、南阳的张绣、凉州的马腾等,同期一些重要的战争便在他们之间展开。其中袁绍和袁术为兄弟,其父是袁逢,袁绍是哥哥但庶出,袁术是弟弟但嫡出。在封建时代,庶嫡在家族中的地位大有差别。袁家在当时的地位和名望显赫,“四世三公”,所以兄弟二人各占领了大片土地和人口,实力最为强大。刘璋、刘表为宗室贵族。其他或是地方豪强,或是在镇压黄巾军中兴起的武装力量。如曹操,于公元192年入兖州(今山东境内),迫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编成“青州军”。
历史上最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事中的天子,就是汉献帝。曹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将他挟持到自己的割据地许昌(今属河南),在政治上取得了明显优势,并在许下屯田。建安二年,袁术自以为手中有传国玉玺就可称帝,与曹操发生冲突。玉玺为何会落到他的手中?原来,当年洛阳之乱时,江东少将孙坚从一个偷盗了玉玺的太监手中缴获,事后战败,玉玺暂时放在他夫人手中;当袁术得到这个消息后,将其夫人作为人质扣押,从而得到了玉玺。曹操手中据有天子,一国岂容二主?所以曹操便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名,领兵讨伐袁术。刘备在这次讨袁的战争中,领兵于下邳拦截袁术去路。袁术最终走投无路,做了三年半皇帝后悲惨死去。袁术失败后,他手中的传国玉玺就流落到了哥哥袁绍手中。建安三年(公元198),袁绍击败公孙瓒,占领青、幽、冀、并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力量。号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最能抓住时机,利用手中掌握天子的优势,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先是消灭了徐州的吕布,接着利用张扬部队的内讧取得了他的地盘,又逼降了张绣。至此,曹操所占领的地域,东到豫、兖、徐三州,西到关中,基本上控制了黄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的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
黄巾起义后,天下出现了“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局面。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农民变成流民,社会上卖妻卖儿的现象层出不穷。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个地方势力相互争斗,兵戎战乱,饥荒流行,连割据军阀都严重缺粮,又要对百姓进行烧杀抢掠。分裂和战争,给当时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曹操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就是东汉末年社会处在长达百年的群雄割据局面里,中原地区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诸强割据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三国鼎立,东汉灭亡。
(第八节)三国演义,刘汉落幕
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08—公元280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既是东汉的末年(220年之前)又是西晋的开端(公元265年之后),国家既是分裂状态又各自在不断争取统一,既是群雄混战又各自在努力发展经济。
东汉末年,随着各地割据势力之间的兼并,很多小的集团被逐渐消灭,幸存者的实力不断增强,终于到了强强对抗的时候。首先,实力正快速上升的曹操(“少壮派”)与黄河下游拥有强大实力的袁绍(“元老极”)之间的一场战役在所难免,他们之间发动了一场彻底改变双方格局的战争,史称“官渡之战”。
在此战正式打响之前,袁绍和曹操在军事上的局部战争经常发生,其中对官渡之战影响较大的战役就是白马之围。建安五年(公元200)袁绍首先对曹操发难,率领10万大军向曹操猛扑过来,并迅速占领黎阳(今河南浚县);随后为保障主力部队迅速渡过黄河,派大将颜良围白马(今河南渭县),给进攻东郡等地作掩护战。曹操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下,听取谋士荀攸建议,采取佯装在延津(今河南汲县)渡河去进攻袁的后方,迫使袁绍重新布置兵力,往延津增兵。曹操见机会到来,便迅速派大将张辽和关羽轻兵奔袭白马,攻其不备。颜良为之大惊,仓促应战,自己也被关羽所斩,袁绍方军队大溃败。曹操利用声东击西之计,白马之围迎刃而解,还给袁绍军队以沉重打击,重挫袁军士气。此战之后,曹军士气大增,为即将到来的更大战役做好了充分准备。袁绍在这次战役中虽然失败,但其主力尚存,与曹操相比优势仍然明显。同年7月,袁绍大军挺进阳武,准备攻打曹的中心地许昌。8月,袁军主力逼近官渡,就地扎营,曹操也在对岸扎营,双方对峙长达半年。场面看似平静,其实战局在这一时段已慢慢地发生着变化,长期的量变自然会引起质的转变。
双方的谋士都为之谋划。因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任人为亲,谋士许攸进谏受阻,愤而投降曹操,向曹操透露了袁方军情,最主要的是暴露了袁绍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的储粮据点。相反,曹操能虚心听取谋士意见。荀彧认为,曹军如果用正常的战争思路,面临的是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定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反之,袁军自恃人众,轻敌大意,内部不和,相持得越久,内部的分化就会越厉害,必将有变,此时便可出奇制胜。曹操根据许攸情报、荀彧分析,便派兵袭击并烧毁袁绍的军粮车;又亲自带领精锐5000人,奔袭袁军乌巢的储粮地,全歼当地袁军,烧毁全部囤粮。军粮被烧的消息传开后,袁方军心动摇。曹军全线出击,袁方溃不成军。此次战役攻杀袁军约7万人,袁绍父子仅存800余骑兵逃回。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之一,这场战役以曹操的大获群胜而终。北方的割据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华北逐渐由原来的群雄分割状态开始走向地区性统一,这种局部的统一为整体的统一做好了前期准备,符合广大人民意愿。官渡之战后,袁绍主力被消灭,从此一蹶不振,袁绍自己也忧愤而死。他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并未忍辱负重,重振旗鼓,而是兄弟之间相互争斗,发生内讧。曹操乘胜追击,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继续打击袁绍的残留部队,先后攻下邺城,杀死袁谭,驱逐袁尚,自此基本上占据了袁绍以前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