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可以很艺术
4767000000011

第11章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2)

于是,海瑞便把胡公子的几千两银子没收充公,交给国库。又写了一封信,连人一起送给总督胡宗宪发落。胡宗宪看了来信,又看看被捆绑着的儿子,气得说不出话来。但是,他又怕海瑞把事情闹大,只得忍气吞声,不敢向海瑞说明白他所捉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银子的事情也就不敢再提了。

海瑞这招就叫“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早就清楚来的正是“胡公子”,只是假装不知道而已。而胡宗宪自然也就落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生活中,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达到希望的彼岸。

不仅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有点难度。可能对于“拿得起”都比较容易做到,而“放得下”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然而,人的生存经验让我们知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心地善良、胸襟开阔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长寿之本,而那些只知道贪图小便宜的人终究是要吃大亏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在一起赶路,走着走着,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没有被烧焦的羊毛,于是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他们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了一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贪婪的商人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身上的东西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走了没有多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这时,天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

农夫的行为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商人的做法就是拿得起而放不下。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充满了很多诱惑,如果把这些诱惑全部扛在身上,那么就只能会被累死;如果能够把该放的放下,那么就会轻松快乐地度过一生。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才会轻松快乐一生。

“拿得起,放得下”无非就是让人学会放弃,敢于放弃。学会放弃,是一种人生哲学;敢于放弃,是一种生存魄力,更是一种良好心态。其实,放弃和得到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放弃就不会有得到,在得到的同时又必然会失去。对于这个道理有些人就很明白,他们从来不会患得患失,也没有过多的欲望。他们敢于放弃,因此他们才能够取得成功。范蠡就是这样一个人。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辅佐勾践二十多年,最后打败吴国成就了霸业。勾践有“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的美意,范蠡不仅谢绝,而且他放弃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离开了勾践。他跑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创下数千万产业。齐国人又要他当宰相,范蠡摇着头长叹一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再次放弃,散尽家财,丢下相印,跑到一个叫陶的地方,隐姓埋名,艰难创业。不多久,又创下巨万家资,被称为陶朱公。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大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都知道放弃,如何放弃,放弃些什么。倘若一个人将一生的所得都背负在身,那么纵使他有一副钢筋铁骨,也会被压倒在地。昨天的辉煌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代表明天,过去的成就只能让它过去,只能毫不痛惜地放弃。

敢于说“对不起”,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对不起”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却也是一句充满魔力的话。在两个人发生磨擦的时候,一句“对不起”就会消除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当一个人不小心碰到另一个人的时候,一句“对不起”就会化解一场争吵。同时,“对不起”也是一句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毕竟人和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是在所难免的。敢于说“对不起”,才会减少生活中的矛盾。

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和磨擦的时候,有些人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气训斥、谩骂和争吵,甚至会因此而大打出手,使事情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有些人却会抢先说声“对不起”,表示出自己的歉意,使对方的怒气没有机会发泄出来,也不会让自己有机会生无谓的气,这就是所谓的“一笑泯千仇”。

一部行驶中的奔驰车在超车时,前方的宝马忽然向左占线行驶。奔驰与宝马擦肩而过后,停了下来,跟在两辆车后面的汽车也立即停了下来。奔驰车上的人说:“对不起,刚才好像刮了你的车,看看是否有损坏。”后面宝马车上的人正要发火,听到一声“对不起”,那火是发不起来了。宝马车上的人看了看车辆,左侧车门有少许擦痕。奔驰车上的人说:“我正赶着上班,请你记下我的车号,需要多少修理费,我照付。现在我有急事,可不可以先走?”宝马车上的人说:“算了,我自己处理一下就行了,花不了多少钱,你走吧。”就这样,一起可能产生争执的纠纷,由于奔驰车上的人一声“对不起”而烟消云散。这就是“对不起”的力量。

还有一件事情也说明了“对不起”的魔力。

在一起执行案件中,申请执行人天天打电话向执行法官催办,也经常上法院门口等候。在一次接待中,承办人再三解释无法执行的原因,申请执行人则用手指着法官的鼻子破口大骂,那话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年轻的承办人发了火,用力一把推开那人的手。那当事人立即大喊法官打人,趁机摔杯子,拍桌子,大闹法院接待室。一位副院长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对那当事人说:“对不起,对于我们法官不冷静的行为,我向你道歉。”又倒了一杯水,让当事人坐下来慢慢谈。经过一番劝说和解释,当事人也对自己辱骂法官的行为表示道歉。一起有可能激化的纠纷,因为副院长的一声道歉而化解于无形。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不就是一句‘对不起’嘛,没有那么神奇吧?”虽然只不过是一句“对不起”,但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句话。很多时候,人们就是因为这句话而坏事的。再说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大社会中,如果连最起码的一句“对不起”都不会说,怎么可能会适应这个社会?更不要说融入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立足了。要知道,一个不会说“对不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事事让着别人,处处以别人为先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会对我们说:“要懂得宽容,学会忍让。”宽容是什么?忍让又是什么?根据我们的理解,宽容和忍让就是事事都让着别人,处处都以别人为先。其实,宽容和忍让是人生中的一种豁达,更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事事让着别人,是因为没有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处处以别人为先,是因为没有必要和别人争强斗胜。要知道,宽容了别人才能够宽容自己,自己忍让别人,才有可能让别人对你忍让。

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他是个名扬四海的政治家,对于他来说,落选当然是一件极其狼狈的事情,然而,他却非常坦然地接受了事实。当时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不好了,丘吉尔先生,您落选了。”本来,秘书以为丘吉尔听了这个消息会很生气,最起码也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没有想到丘吉尔听了却爽朗地一笑说:“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贺吗?朋友,劳驾,把毛巾递给我,我该上来了。”丘吉尔是那么从容,那么理智,只说了一句话,就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极宽容豁达的大政治家的风范。

上面说的是丘吉尔宽容豁达的作风,而下面这个故事则说明了忍让的作用。

有一天,张良来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边,以命令的口吻叫张良下去拣鞋,然后再给他穿上,张良乖乖地把鞋拣上来,跪着给老人穿上,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样子,老人指着桥边的大树说:“五天以后,在那里等我,将有东西给你。”

张良知道老人不同寻常,按约定的日子去了,可是老人早已在那等候,生气地说:“你这个小孩子和长者约会,为何迟到?五天以后再来见我。”

第二次张良不敢怠慢,半夜到了约定的地方。老人又先在那里了,把张良痛骂了一顿,让他五天以后再来。

第三次,张良在头天晚上一夜没有睡觉,一直等候在树下。老人来到,见了张良非常高兴,说:“孺子可教矣。”于是就送给张良兵书一部,这部书就是《太公兵法》,而那位老人就是有名的兵法大师――黄太公。

后来,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着名谋士,与其说得力于这部书,不如说得益于他的处事方式。

“小不忍,致大灾”;“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古往今来,人世间有多少憾事、多少不幸、多少悲剧、多少恐怖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争强斗逞、不能相互宽容而发生的,如果人们都能够多多宽容别人,事事忍让三分,那么这些事情或许就不会发生了,人世间也就少了烟硝纷争,也少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

当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身边的长辈们总是会让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或者过失,懂得宽容和忍让。这样有利于增进友谊。这些教育都是正确的,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忍让和宽恕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必须把握住一定的限度,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不必斤斤计较,但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退让。一个人如果不敢坚持原则,以牺牲根本的东西来换取一时的苟安,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人们的眼中,这样的人只能是窝囊无能、懦夫的形象,只能是个“受气桶”的形象。

洛克是国家图书馆的职员,由于自己是从一个小地方应聘来的,在工作中他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对每位同事都毕恭毕敬,偶尔与同事发生点小摩擦,他从不据理力争,总是默默地走开。逐渐地,大家都认为他太老实,太窝囊。于是,都不把他当回事,在许多事情上总是他吃亏。

想起两年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尤其在奖金分配上自己老是吃亏这些事,洛克的心里很觉得委屈。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自己的为人处世进行反思了。

他决心改变自己。

一次,同一组的一位同事擅离职守丢失了两本书。这位同事嫁祸于洛克,说是他代自己值的班。主管在会上通报这件事时,洛克马上站了起来,说道:“主管,今天的事你可以调查,查一查值班表,今天根本就不是我的班,怎么能说我不负责任。主管,有人是别有用心想让我替他顶罪。在这里,我顺便告诉大家,我不是软蛋。大家在一起共事也是有缘,我实在是不想和同事们争来争去罢了。以后,谁要再像以前那样待我,对不起,我就不客气了。”

从此以后,洛克发现同事们对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也抬头挺胸起来,不想再扮演被人欺负的老实人的角色了。

一个人如果老是受别人的欺负、刁难,往往是因为自己软弱或办事能力较差所致。相信肯定不会有人愿意别人骑在自己的头上,而且也没有人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没有工作能力,因此,一定要改变这样状况。要改变被人欺负的现状,必须要态度强硬起来,腰杆挺直起来,把自己变得像钢、像铁。

忍让确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但是也要掌握忍让的程度基。一味地,毫无界限的“忍”不能算是真正强者的“忍”,它只是一种懦弱和无能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蠢。

忍耐要有限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1.下不为例,事不过三

所谓的“事不过三”,说的是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忍”,可以是一次、两次,但绝不可一退再让。忍让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要有所表示了,使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退让不是一种害怕和无能,而只是出于一种“忍”,如果做得太过分,就不会再忍下去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不识好歹的人,他们为所欲为,得寸进尺,把同事及其他人的忍让当成是好欺负,可以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紧逼。对待这种人,在经过几次忍让之后,看清了其真面目,则不应再忍让下去,可以适当地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并通过正当的方式勇敢地扞卫自己的权利。这样,可以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这种晓之以利害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的态度。

2.转化原则

所谓“转化原则”,指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随着自己本身的发展,或者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转化,从一种性质变为另一种性质,这种转化也是我们掌握忍之度的重要参照原则。有些人在侵犯别人的某种利益和权限之后,由于对方采取了“忍”的态度,使之得逞。可是,这种人在得逞之后,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其利欲,以至于使原来的行为转化为另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时,作为当事人,便不能自然保持一种“忍”的态度,而必须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毅然决然地予以反击和抵抗。

3.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

这里的“忍无可忍”,说的是,有时尽管在同一事件中,人们起初还比较客气,谦逊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让,但由于对方实在是过于无礼,而且行为方式和欲望令人发指,实在是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便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忍无可忍”了。此时此刻,便不应再行“忍”下去,而是可以有所表示。忍是有界限的,在界限中“忍”是强大的、有力的,在这个界限之外的“忍”便是软弱的、无力的。只有掌握了这个界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忍”。

4.人应该适当地有一点锋芒

人的行为很容易受习惯的支配,只要屈服过一次,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下去,不失时机地在人前稍显勇气,是不可忽略的处世之智。不要成为受气包,一旦生气就应果断地行动。俗话说:“吃柿子捡软的捏。”有些人发火撒气也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都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有很多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一个人表面上的软弱,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他的欲望。我们要知道保持勇气的重要,不要过分抬高他人,以至对之心怀敬畏。领导只是职位比别人高些,权威只是一种地位带来的表面力量而已。其实,为了保障自己必要的权利,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的动物们感到无从下口,或者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