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根据另一项实验,有满意回答时和答一半的相比,对问题内容保留最鲜明记忆的是答一半的,有满意回答的最容易忘。所以在做功课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参考书完全解决的,就记忆来说会产生反效果。参考书里的反复练习和考试不同,并非测验你的实力,而是锻炼你的实力。所以看参考书时最好不要把问题解决,有保留内容解决法以为加强记忆的必要。
183.常写错的字,可用故意写错来纠正
看了这个标题之后,一定有人表示怀疑。但据美国心理学家丹洛普研究证明,凡是遇有一直写错的字,如能故意写错一个阶段,以后就不会再写错了。据他自己说,以前他经常把英文的the错写成hte,为此使他感到万分苦恼。平常在打字时,留心一下还可打对,但一紧张就又会打错,怎么矫正也无效。于是他想出一种妙法,就是故意错打成hte,一连打了一张半打字纸。以后又经过一段错误练习,三个月竟完全纠正过来。
他自己也觉得很惊奇,于是他就把这种道理运用在速记学校学生上,结果又证明正确写法的练习,反而不如错误写法的练习效果好,但必须要叫学生知道这是错才行。
就常理来说,错误的练习越多,越使错误固定而造成一种错误记忆,其实效果恰好相反。这是由于不适合学习目标的动作,也就是错误动作,经过故意练习之后,就和适合于学习目标的动作能截然分开,最后就剩下适合最后目标的动作。
最好是能一下就正确记住,但遇到无论如何记也还是错时,在有意识的状态中观察一下结果,反而能使正确的记忆稳固。
184.随便记忆顺序可强化记忆
若有人说“无复习就无记忆”也不为过,因为复习是记忆的必经过程。我在本书曾一再强调复习的重要性,但如复习的方法不科学,也不会收到读书的效果。大多数人都按一定顺序和一定形态复习,这种方法好处是能把散乱的功课整理出顺序,按照固定的位置加以记忆,考试时只要回想一下原来的位置就可。这种传统记忆法很有效,也是每个人都使用的基本复习法。但这种方法有些缺点,第一是不能适应考试。就拿英文来说,你按ABC的顺序记单词,考试却未按ABC的顺序出题,在运用记忆位置时就发生问题;第二,容易造成记忆的死角。恰如前述,如固定顺序来记忆,头尾记得比较牢,中间就比较模糊。因为人们不论对任何事,一开始都比较新奇,能集中精神来做,时间一久就散漫下去。如永远按照原来顺序反复练习,就会造成“特别熟”和“特别生”的地方,而有出现记忆死角的危险。按固定顺序复习的第三点缺点,就是使读书的方法呆板无变化,会减退记忆的持续力。例如当必须做一项不感兴趣的功课时,就无法鼓起勇气走向书桌,当然更谈不到什么记忆了。
为补救这些缺点,可改变所记忆的顺序,随便改换一种方式来复习。若能一一订正记忆,就会培养出应考的实力。即使最注重时间的历史,也可改变时间顺序来复习,借以强化记忆。因为如此,当考试遇到那些无时代顺序的题目时,你就不会心慌意乱无法作答。
使顺序逆转,从喜欢的地方开始复习的记忆法,既可以防止记忆的死角,又能收到调节读书心情的效果。凡是为拿不到好成绩而烦恼的人,不妨试试这种随便改变顺序的复习法。
185.长时间记相同的东西,应休息片刻
在作笔记的项目里已经谈过,长时间记相同的东西,就会丧失集中力,也就是注意力散漫。同理,在记忆类似的东西时,会互相压制,难以稳定住确实记忆。
马格和马克多纳尔两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下面一项实验。首先让接受实验的人记忆一定数量的形容词,然后把他们分成六组。让A组读笑话故事,让B组死记三位数字,让C组死记毫无意义的字,让D组记和前面所学形容词毫无关系的形容词,让E组记前面形容词的反义词,让F组记和前面相同的同义词。
经事后调查的结果,能使最初所学的形容词再现,也就是能想起来的,以读笑话的A组比率最高,几乎能想起一半。各组的成绩如下:A组:百分之四十五,B组百分之三十七,C组:百分之二十六,D组百分之二十二,E组百分之十八,F组百分之十二。
由这项实验可以明白,连续记类似的东西,记忆的效果并不好。A组的成绩所以会好,是因为笑话可以解除记忆的紧张,是稳定记忆的特效药。这种方法如能运用到功课量多的科目上,像西洋史、中国史、生物学等方面,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186.记住的东西,要常常自问自答
不必说,如仅为记忆而记忆,那记忆将无任何用处。一定要能使记忆再现,也就是随时拿出来使用,那记忆才算有价值。要如何记忆才能容易再现,这乃是记忆法则的一大重点,这则法则就是自问自答法。这是因为对于已经记住的东西,如能时时在脑海里自问自答,可加深记忆痕迹。
过去日本所发生的大车祸和大地震,在同样的突变中,有的人在慌乱中死亡,有的人却冷静地迅速逃生。经实际调查结果显示,逃生者几乎没有一个例外,他们经常假想出一种紧急状态,也就是善于用自问自答法。其中有个人假想成各种灾难,例如:“当发生大地震房间塌落堵塞时,我要从哪里逃出室外?”……“从厨房后门跑出”。……“假如后门也堵塞又该怎么办?”“就从靠路边的窗户跳出。”“假如房墙也倒塌怎么办?”……就因为他们平时能如此,所以在发生灾难时才能逃生。
在考场当试卷发下来时,不会因紧张过度而昏头涨脑,并且能立刻作出答案的人,多半都是平时善于运用自问自答的人。把已经记住的功课,一边在心中自问自答,一边强化记忆,考试时自然不会慌乱。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念高中的儿子是利用看电视来复习社会科目,所用的也是这种自问自答法。我读书时还没电视,当然想不起这种巧妙的记忆法。他是每晚看第四台的教育频道,可以复习学校的课程。
187.十天后一小时的复习,远不如九小时内复习十分钟记得牢
必须说的东西堆积如山,当你的功课无进展时,就认为已经记住了,并且希望继续前进。反复记忆很重要,但有的人却认为隔几天再复习一两遍就可以了。换句话,有很多人认为,几小时以后复习,和几天以后复习是一个样的。若有人这样想,必然使所学会的东西很快忘得精光。原因是同样的复习和最初学习时间的远近,在效果上有很大差别。
前面说过,根据埃滨格豪斯所做的实验,人类的记忆分成易忘部分和不易忘部分。易忘部分约占全体2/3,记住之后如果不复习,多半在9小时以后就忘掉。其余不易忘部分的1/3能维持到数日的记忆周期,但到最后也会慢慢忘掉。
假如你能适时加以复习,不但能把全部忘掉的东西重新记起,而且能加强模糊不清的记忆部分,对读书效率的提高自然很大。虽说如此,关于最容易忘记的部分,如能在还没忘掉的9小时内复习,和经过5天或15天以后再复习,前者几分钟的效果,可和后者1小时的效果相比。
不过在读后30分钟或1小时就复习,由于忘记率不高,无加强记忆的必要,所以复习的效果反倒不好。
188.内容相同,用不同形式反复记忆
就记忆而言,反复练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我在前面一再强调的。不过反复练习法有很多,特别是把所记住的东西,到用时能准确无误地想起,是所有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记忆第一阶段的复习,当然是用相同方法机械式的复习相同内容。例如英文单词、历史年代、人名及其业绩、化学方程式、数学和物理公式,不论哪一种在记住之后,都还需要反复练习。有时还要像念经一般,朗读出来效果更好。
但要想能够准确顺利地记起要想记住的事物,采用相同的方法反复练习,效果并不理想。单纯的反复作业,自然会产生厌倦感,容易出现“视而不见”的情形,也就是“心不在焉”地读,无法理解内容。特别是对于记忆的确认,如用和最初学习相同的方法,只能用相同的角度来视察内容,这并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于是为了强化记忆,要尽量使用新方法来复习。即使完全相同的内容,由于所接触的形态不同,就会对内容有一种新鲜感,而且会对内容有新的发现,例如以前上演的《绝命追杀令》,如能再读一下该电影的原书,虽说两者的内容完全相同,但却能产生一种新鲜感。假如能再拍成电影,还会产生另一种新鲜感。
记忆也完全如此,就拿历史科来说,最初死记教科书,其次看年表,再次看参考书,然后又翻阅历史地图,最后更读历史题解,运用各种角度来记,包括预习、复习、上课等等,效果一定特别好。如此改变方式反复练习,每次都有不同形态的出现,复习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即使在记英文单词时,不仅要运用英译日,还要运用日译英,并且用来造句,甚至于当标题作短文,也是用各种角度来加强记忆,才能记得牢而永久不忘。
189.参考书的目录能把散乱的内容系统化
不论是参考书或教科书,内容是最重要的。但如以记忆的效率而言,必须加以注意又最能帮助记忆的只有目录。如果你认为读书只要努力读正文,根本不必去看目录,只把目录当作查页码的工具,那将是极大的错误,应该立刻改正。
理由很简单,第一,只有一边读正文一边读目录,才能把散乱的内容系统化,并整理到脑海中,是加强记忆的最好向导,换言之,目录所记的第一章、第二章……是全书内容的骨干,各章中的第一节、第二节……是列举各章的构成要点。例如在某一世界史参考书的目录中,首先列出全书主要内容:第一章文明的产生,第二章古代文明的成立,第三章东西文化圈与伊斯兰文化圈,第四章欧洲世界的形成,第五章欧洲的近代化与亚洲的繁荣,第六章欧洲近代的国家发展,第七章现代世界。其中第四章欧洲世界的形成又列出该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西洋中古世界的形成,第二节西洋封建社会,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变动。其中第一节西洋史古世界的形成又列举该书的主要内容:一、日耳曼民族大移动;二、法兰克王国的成立与发展;三、中古国家的诞生;四、罗马公教会的发展;五、东罗马帝国的兴亡。换句话,所谓目录乃是一本书的内容纲要,也等于是全书内容的缩影。所以一本书必须先读的就是目录,而且在读内文时也要随时翻阅目录,以使所记的东西系统化。而且只能通过目录的系统记载,才能把你所记的内容加以系统化,而把你的记忆确确实实记入脑中。
若说“目录是记忆术的有力武器”也不为过。除此之外,目录还有很多利用法,例如当你打开书本读时,应先看一遍目录,除可找出当日的进度,并能连贯全书内容,了解某章某节在全书所占地位。何况凡目录中所列的章节,都可作为各种考试的题目,所以只要通读目录,就可浮现出全书内容,使你能掌握全书中心思想所在。
190.索引是最好的“记忆核对簿”
如把参考书和教科书当作记忆术的工具,那除了目录的一种利器之外,索引也是一大利器。索引和目录不同,并非重要事项的体系化,而是按A、B、C、D的顺序作机械式的排列。实际上惟有这种前后毫无关联的机械式排列,才使索引与目录有不同意义的强化记忆功用。目录是把知识体系化的最佳一览表,但无重要事项前后关系的线索。而索引却弥补了这项缺点,独立提供有关重要事项的线索。因此,如能充分利用索引,就能查出某一事项的重要资料,既可加强记忆,又可核对错误,是最好的“记忆核对簿”。
这时如按照顺序,一字不漏地一一核对,那是最好不过,但为节省时间,不妨用下面的方法。就是出版商在印书时,把索引中的重要项目,一律印刷成黑体字。同时把重要事项的出现页码全部列出,例如:“00……54、60、105……82、95~97、113、120”。只要从一个项目在书中出现次数的多寡,就可排列出所有项目的重要性顺序。一旦面临紧张关系,而没有时间准备全书时,只要利用索引重要性的顺序,先从出现次数最多的复习就可。
索引还有一种功用,就是利用和目录不同的优点来整理全书的内容。例如拿历史科来说,目录是按时代顺序作有系统的整理,而索引却就每一项进行个别整理。例如当你要查索引中国史上的“王阳明……39、45、90、101—103、155”结果你发现101~103这一段全是写王阳明。当你读完这一段以后,再查出39、45、90、155等地方,如此就可读完王阳明的全部资料。所以一本书书后如无索引,就等于一个人没有读好书,派不到太大的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