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详细观察以掌握特征
某高中篮球校队的某位选手有一种怪毛病,那就是经常无缘无故地精神恍惚。有一次比赛前,球队做完准备运动,他在教练休息区脱下长运动裤及运动服,要上场时,竟连运动服都脱了,在全场观众的注目下,他继续脱得一丝不挂。
还有一位大学教授晚上睡觉时,把自己的太太搁在一旁,却抱着猫对闹钟说:“晚安”。这两个实例,刊登在“惊异的记忆法”一书中。
对一般人而言,这种精神恍惚的情形,虽无上述的两个实例那么严重,但也常常两眼盯着书本或电视荧光屏,眼睛一眨不眨,神思却已不知飘到几十里外了。
或是离开家门后,对门锁上了没有、煤气关了没有、出门前抽的烟的烟灰是否已经熄灭等这些事,竟然连一点印象也没有,完全想不起来,不得已只好再匆匆忙忙赶回家看个究竟。这些情形皆是由精神恍惚所引起的。
当看书或做事时,视网膜虽映出文字或自己正在上锁的影像,但头脑却没有接收到这些讯息。这种状态下,所读的书或眼睛所见的事物,自然无法记忆。这种状态,我们称它为“出神状态”,表示精神、头脑完全松懈,进入半休眠状态,故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物或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完全视若无睹。
要避免这种情况,应随时提醒自己,避免陷入无意识状态。因此当我们正在看书籍、报纸、杂志时,一旦看见值得记忆的对象,就应紧紧注视、仔细观察以便掌握其特征,如此才能将放出去的心收回来,真正地记住该事物。
假如突然质问自己的家人、朋友,今天日报第一版的刊头是什么,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答不出来。平常我们做梦也不会料到别人会突然问这样的问题,故顶多只能答得出:“大概是……”或“也许是……吧!”由此可见,看报纸时,对刊头仅仅随意地看了一下,是轻度的精神恍惚。若知道过后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绝不会以这种方式来看报的,而必然会用心地去读。
可见,必须记忆的对象,若有一定的目标,我们便会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阅读,牢记在心。
假如观赏电影、戏剧后必须交心得报告或发表感想,或到公园赏花后回去要写作,相信必然不敢掉以轻心。
至于记不得演员的姓名、镜头、场面、花瓣、叶子生长的形状,树的形象模糊不清,无法作书,皆由于观察力不够的缘故。
然而,并非目不转睛地瞪视,就叫观察力。比如去看电影,电影上人物的面孔、名字、风景、导演、制片的姓名、标题、名称。根据这许多东西所产生的想像,必须彼此联系起来,不然,实在不容易记得住这么多东西。
听说日本已故作家三岛田纪夫,每次旅行前往取材时,从来不带照相机,探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太过于依赖相机,就容易忽略了眼睛的功能,即使是该观察的东西,也会轻易地忽略过去。
当然,我们和他那样有才能的艺术家,不能一概而论。观察力的敏锐与否,确实有赖训练,只要经过训练,任何人都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46.分类整理能轻松记忆
各位,当我们走进某个房间中,无意间看见屋子里有钢笔、笔记簿、便条纸、啤酒瓶、墨水、茶杯、铅笔、玻璃杯、书籍、报纸。倘若想将这些东西全部记起来,该怎么做呢?
当然,将这些东西,一个个记起来,也没什么不好。但,若能先将这些东西加以分类,记忆时比较容易,再回忆时也比较不易遗漏。例如:
1.首先,把钢笔、铅笔、墨水归为一类——为笔记用具。
2.把笔记簿、书籍、便条纸、报纸归为一类——这些都是用纸做的。
3.把茶杯、玻璃杯、啤酒瓶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装液体的容器。
先发掘共同点,再加以归类,且依各个类别分别予以记忆。每一类中只有少数几项东西,更能轻易地记忆,且不易忘记或遗漏。
因此杂乱无章、任意放置的东西,记忆之前,必须先分头整理。虽然,分类时也要花一点时间,但为了记忆所花的时间与记忆并再现原本杂乱无章的事物所须花费的时间一经比较,仍然要少得多,而且正确率更高,故仍十分值得。
分组的基准特性,不一定只能有一个,可依其机能、构造、性质、大小、颜色、轻重、存在场所、时代等来划分。
如果并非东西,而是人的话,可依性别、年龄、出身地、籍贯、毕业学校或ABC的字母顺序来划分。
为便于分类,组数及组内的个数都须适当,不要太多也不要过少。组数太多,记忆不易;组数过少,组内个数相对增加,也不易记。同时,分组时也要注意,每组的个数相差太多也不好。
分类结果,往往会出现既不属于这组,也不属于那一组,编入任何一组都不恰当的东西,这时,不必勉强非把它归进某一类不可,或拼命地寻找它和其他事物的共同性,只须将其单独归为一类便可。
这种记忆术也和其他的记忆术一样,需平时就培养分类的要诀,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47.找出对立、类似关系相互比较
语言中有无数对立、类似的关系。比方有人说:“目前通货膨胀(inflation)的情况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句话中的“通货膨胀”,如想正确的记忆,最好也能查出通货膨胀相反词“通货紧缩”(deflation)。仔细研究此二者之差异,互做比较。只要记住其中一方,便能清楚地把握另一方的涵意。藉着彼此对立的情况,便能清楚地记住。
类似的语词,由于容易混淆,想要正确地记忆较为困难。
想调查“股份公司”正确的定义而记忆时,最好将其他的公司型态一并查出,相互比较。如“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找出这些型态的相似点与对立点,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关系,再来记忆,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我们经常会碰到两个分别的事物,而往往不会发觉他们彼此的关系,究竟是相似抑或相对立。如一句棒球用语“不规则弹跳”(irregular bound),我们有好长一段时间,搞不清irregular这个词语和Regular选手(正规选手)中所用的regular是彼此对立的用语。
Regular规则的、不变的、当名词使用时,指球队的正式选手(Regular选手)。
Irregular是regular的相反词,表示不规则的、不合法的、不是正规的意思。
为清楚、透彻地了解复杂的、类似又对立的事物,我们利用数学上所用的(BEN图式)来做说明(请参阅下图)。
藉此图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AB共同的部分在中间重叠的地方,其余空白部分便是彼此不同的地方。这是解说“集合”时所用的图形,而以AUB来表示A与B的“联集”以AB来表示A与B的“交集”。
假定A是股份公司,B是有限公司,只要把各个要素写下来,就能明白“类似点”与“差异点”了,这个类似点便是A与B的“交集”,即中间划格子的地方;而差异点指得便是“联集”中扣除中间划格子的部分,即剩余两边空白的地方。
我们往往过分注意一个部分,而分散了对全体的注意力,无法掌握全体。俗语说:“见树不见林”,便是这个意思。
只有遍视整体,从整体中去了解各个部分、环节。彼此间相互对立或类似的关系,便能明确地贯穿全体,得到完整的认识,而非只是片断的记忆。
同时,遇到具有某关系的一方,不明确了解其意时,只要运用对立、类似的事物加以联想,便能明白。
相反词、类似词的词典,对我们都非常有用,希望各位能善加利用。
48.掌握规则性、共通性
毫无意义的数字、语词,如能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或改变排列的顺序,往往能发现其共同性及规则性。
如记忆下列的事物:
3、10、8、12、1、7、5
如按照次序来记这七个数字,一定很费力。但若改变其排列顺序,将之按照大小从小到大排就变成这样:
1、3、5、7、8、10、12
再看这些数字时,全体显得有顺序而易记忆。但一样得记七个数字,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再仔细检讨定会了解,这个数字是月历中的大月所排列出来的。这么一来,就简单了。只要记住是大月,便已全数记住了。所以,把要记的事物,改换为清楚、容易了解的事物来记忆,便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列的数字,请找出其规则性及共同性,以便依照上述的方法来记忆:
(1)2、4、6、8、10、12;
(2)1、2、3、5、7、11;
(3)4、6、8、9、10。
首先,可以看出,这些数字全是1—12的自然数。
(1)是偶数的集合,(2)是1的质数,(3)是包含有特例部分的数字集合。发现其中的规则性及共同性实属不易,但一旦发现,却能产生非凡的记忆效果。
这个方法也能用于数字以外的事物。请看颜色找出其共同点:
(1)红、黄、蓝;
(2)红、黄、黑;
(3)红、蓝、白;
(4)红、黑、白。
(1)是三原色,(2)是德国国旗,(3)是法国国旗或理发厅的旋转招牌,(4)是纸牌的花色或墨水的颜色。
运用这个原则时,往往会遇到无法完全一致的情形,这时,只要抓住大体上一致的特性,再略加以修改就可适用了。
如:“红、黄、蓝、棕”,只要记住三原色加棕色就可以了。
49.调查相关事项以求保记忆
我们平时查英文字典时,有些人仅看第一个意思就把字典合起来。有些人,不但看第一个意思,还看第二个、第三个。更有些人,不但看了每个意思,还看了其他用法、相似词、相反词等。
仅看第一个意思的人,以为语词只有一种涵意,永远无法发觉词语会随着时间、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当我们准备记忆英文单词时,若一个词对应一个意思,便能轻松地应付。但事实上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此,仅以惟一的一个意思来翻译,整篇文章的意思就会完全走样。
为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不但要查出第一个意思,更要查出第二、第三乃至更多的个意思。经过这一番的努力,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各式各样的意思。文字本身的共同涵意,虽然用不着以语言来说明,但这个涵义,却能用我们的感觉去掌握。尤其是英文的前置词、副词,不论在何种场合出现,我们都能更有弹性的做最恰当的翻译或说明。只有靠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学好英文。平常思考时,也可以用英文来思考。
将一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英文原字与中文译语之间,即使完全一致,总有些许不同,这是彼此间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运用这种方式来学外文,对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也有帮助。到了这种程度,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学好了一个单词。”
同时,在查一个单词时,顺便研究有关的词,更能了解单词的使用方法。
查阅相关语词,在我们查百科全书时也能适用,除了原来要查的事物外,顺便也阅读四周相关的事项,及说明中所出现的相关语词、关联事物、参考事项等。藉着参阅相关资料,我们更能深入了解所查的事项。
将来要回忆时,也能由四周关联之线索,循序引出我们所要记忆及回想的事物。
记忆与记忆问,有机性的相互连结,记忆量便不断扩展,即使在不同时间所记忆的事物,只要彼此具关联性,就能轻易地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