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田野上的教室
4766300000023

第23章 田野在线:学生实验出效果(2)

以上对学科史的简单回顾和讨论使我们了解到,当代人类学已经不复“原始积累”阶段,理论与田野调查比过去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术感悟力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骨干,规范的田野调查训练为血肉。因此,读书和田野调查便是提升人类学者学术感悟力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支持,相辅相成。

1、读书:奠定对人类学学术感悟力的理论基础

理论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前人研究堆积如山、汗牛充栋,加上如今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兴盛发展,新着述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因此读书更应该要有计划性和选择性,读书过程中还应善于消化。

(1)读书的计划性

从人类学学科整体的高度来看,结合学术理论思想史和学者个人学术史的研究来思考,我们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术积累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学者的研究本身;二是个人研究应与时代背景呼应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不妨把自身的理论构建视为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坐标的具体过程。这个定位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和设计都不会完全一样,在这点上,如果对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研究领域缺乏总体把握,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其中一种倾向是“移花接木”,追求个人积累的“跳跃式”前进,对人类学基础理论和早期理论的学习浮于表面,不愿意阅读经典民族志和人类学着作,而是找一些相关评论和导读文章来充数。另一种倾向是“标新立异”,在没有充分消化原有理论的情况下,一味追求新名词和新方法,把人类学发展脉络人为地截断,把这些新理论看成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还有一种倾向是“东拼西凑”,喜欢每家学说各取一点,不及其余,然后杂糅在一起。

这三种读书误区,都是没有很好地宏观把握人类学学科的自身历史,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个人理论建构的时空特点。实际上,人类学从萌芽到发展经历了理性——进化论时期(1725~1890)、实证——结构论时期(1890~1970)和理解——相对论(1970至今)三个阶段(庄孔韶,2002:39~69),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时代主题,同时与前一阶段的理论血脉相连;其中第一、二个阶段的主流理论较清晰,容易把握,而第三阶段开始于1945~1970世界大变动的背景下,强劲的哲学思潮席卷学界,后现代主义大张旗帜,人类学学科出现了最大的一次范式革命,爆发了多元化声音,因此这个阶段的理论更为深奥难解,与之前的理论联系隐藏更深。读书的计划性不仅仅体现在日程计划上,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理论建构的宏观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而正确的定位就建立在对学科的宏观把握之上。按照学科史的角度去读书,个人的理论建构基础更扎实,随着读书的深入,理论建构的时空坐标逐渐向前延伸,理论积累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读书的选择性

确立了理论建构的定位,才可明确读书选择的范围。博学固然好,学海本无涯,选择性地阅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阅读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个人理论知识积累的质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备受重视。目前在国内,硕士研究生阶段被认为是培养专业高级人才的起点,因此国内知名高校对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注意突显专业特色。

由于中山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具备人类学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科研教学力量的重点高校,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也体现了这个特色。从整体上看,人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被放在首位,阅读面不仅仅局限于中文文献,还包括外文原版着作。中山大学的这个参考书目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首先,应把对人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学科发展史内容放在学习首位,在这方面可以选择国内外知名的相关教材,比如R.Keesing着,张恭启等译《文化人类学》(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1)、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WilliamA.Haviland:CulturalAnthropology(Holt,RinehartandWinston,Inc.1990)等。其次,阅读面要适当放宽,不仅要阅读中文文献,还应在自己能力之内找寻外文原着阅读;不仅阅读大陆学者的专着,还应关注海外研究。在这些方面,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经典民族志阅读上,作为配合人类学理论学习的同一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领悟和正确解读。再者,随着个人积累的增加,学术感悟力的增强,研究者应该涉猎学科前沿领域,通过阅读各种重要期刊、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使用多种先进媒体等途径来获取新资讯,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读书的选择性还体现在具体对作品进行精读或略读的区分上,衡量的标准主要是依据本书在学科史上的地位,和在学者本人研究中的地位来判断。

由于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读书的选择也并非一成不变,但是最基本的理论阅读却是无可回避的;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在课内学习还是课外自学,学科专业的性质和个人理论构建的定位,是选择阅读的指导原则。

(3)对理论的消化

读书最重要的是把读到内容消化成自己的储备粮,这个过程关系到理论积累环节的成败。如果能够按照计划有选择地去读书,消化理论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然而人类学阅读却是个例外,因为早期的人类学理论和经典民族志多数较为通俗易懂,而且目前人类学界有呼吁重新重视经典的风潮,许多早期民族志和学术论文都被重译、刊印,并配有导读类的作品,能够有效地帮助初学者入门。使学习者感到理解困难的通常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人类学理论。这个时期的西方人类学充满着哲学思辨的意味,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背景,表达方式多样,加上翻译水平不一的缘故,文意往往生涩难明。要将这些理论好好地消化,应克服急躁和畏难情绪,同时还应坚持立足原着,加强相关阅读。相关阅读的材料包括国内知名学者撰写的有关评论文章和导读、人类学知名刊物上的相关研究、经典的西方哲学思想流变史着作等,能对理解当代人类学重要作品起到辅助作用。

总体来说,促进理论的消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抓住书中的关键词阅读。关键词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抓住关键词阅读才不会迷失在书里的词语森林中,理解全书要义。其次,对比阅读和相关阅读并举。这是把人类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在读书中,其中对比阅读就是比照同类研究进行阅读,相关阅读就是如上文所说,阅读一些别人对此文本的相关研究。这两种阅读方法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甄别材料和阅读时要勤于思考。再者,读书成果应形成文字巩固下来。此外,还可以组成读书会,多和他人讨论。这种方式并不新鲜,已故的我国着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大为提倡的“席明纳”(Seminar),是一种学者聚到一起互相学习讨论的研讨会,实际上完全可以借鉴来交流读书心得。在国内知名高校,有好些读书会都办得很成功,有的还出版了作品。笔者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也曾参加了一年这样的读书会,当时的主持是黄世杰先生,个人觉得的确收获匪浅;这个经验完全值得大力推广。

2、田野调查:提升对人类学学术感悟力的必经途径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初次田野调查经历,通常被视为人类学者的成年礼,是跨越“文野之别”的根本途径。从读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才会真正化为己有,也只有在田野调查中我们才更能体会到学术的魅力所在。

(1)田野调查的规范性

人类学田野调查被视为一种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在当代人类学思潮的影响下,无论从理论来源、研究对象范畴、调查方法、资料来源等方面都已多元化,变得更加重视边缘群体的价值与权利,也更为关注学者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人类学田野调查成为一个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严谨的研究体系,它不是简单的资料搜集,也不单纯是调查技巧,而是拥有相关指导理论,并且对现有理论起到日益强大的反省作用。如何进行质性研究,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的话题,已然超出了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但是是否遵循学科规范做田野调查,却关系到学术感悟力能否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田野调查形成的成果,也表现出研究者学术感悟的层次。

中国人类学注重实践的学术传统历来都重视人类学田野调查。在国内人类学研究的学术重镇——诸如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云南大学人类学系等都开设有田野调查的课程,并要求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有一定时段的田野调查经历。有的高校还专门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田野调查,每天调查后都召开讨论会,通报调查所得,提出问题并及时讨论解决,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最初的田野调查十分不规范,由于没有人类学理论储备,也不知道田野调查到底为何物,下到田野点之后懵懂无知,只是按照提纲进行材料搜集,结果回来之后发现材料是分散的,勉强凑成一个类似民族志的报告,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为此走了不少弯路,对人类学也迟迟没有感觉,甚至一度有倦怠的情绪。所幸师严在前,没有敢放弃,后来系统地学习了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始觉眼前光明,有更上一层楼之感。有过这段经历,使我更体会到只有经过规范严谨的学术训练,才可能磨练出真正的学术感悟力来。

(2)田野调查者的敏感度

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不可能预测到所有发生的情况,对自己所要调查的专题,也许只有一个模糊的意向,甚至会刻意摒弃任何的理论预设。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很可能会有一些宝贵的线索容易被忽略,而这些线索,则会被富有学术感悟力的研究者捕捉到。因此在锻炼个人学术感悟力的时候,提高对田野资料的敏感度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一名善于进行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通常都具备了旺盛的好奇心,善于进行捕捉材料、追踪关联、整体把握和比较研究等工作,这些素质在过去使用“参与观察”法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受到重视,当时的学者力图表现的是社会整体的真实和具体的面貌。如今越来越多人类学者采用“观察参与”法来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在实地调查中体验和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参与,这些素质变得尤为重要。人类学者更加细致地感受生活,试图去表述和理解当地人的行为所蕴涵的多重文化含义,通过观察和询问记录下大量的细节,这些都是任何访谈提纲都无法容纳或事先准备的。这种敏锐的观察,得自于长期田野的浸濡,对当地文化充分尊重的态度和当地文化具体场景的体认。

相对来说,国内人类学专业的学生田野调查的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都没有连续一年以上呆在田野点的经历,田野调查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有识者认为,在中国现代的学术建构中,民族志的缺失造成了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许多缺陷,也造成了国内学界对自身社会的认识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实际上也体现了学界对人类学学术感悟力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针对此,应加强田野调查的教学和实践工作,提高研究者对田野材料的把握和驾驭能力。

(3)民族志中的理论反刍:学术感悟的升华

从田野调查到民族志作品的过程是一个飞跃,优秀的民族志作品则体现了学术感悟的升华。读书与田野调查做到一定时候,就应该结出正果,那就是民族志作品,这是人类学者知识生产的完整流程。

在阅读优秀的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叹服于其中论述角度的新颖、解释阐发问题的深刻,但是细细观察其中的民族志材料,却并不陌生;因为其中很多也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注意到、接触到甚至也尝试使用的同类型材料。造成这种天壤之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优秀的民族志作品所具备的理论深度,对已有理论的关照和检视,对已有思维模式的探讨和反思。这些都归功于前面花去大量篇幅所论述的读书与田野调查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人类学着作并不是民族志作品,而以理论论辩见长,同样也体现出作者极高的学术感悟。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田野调查的反证,而是恰恰相反。因为这些作品所讨论的人类学理论,都是在前人田野资料的基础上积累生成的,也是从学者自己的读书和田野调查中收获的,可见读书与田野,犹如双腿,不可偏废其一。

3、多渠道锤炼学术感悟力

除了读书和田野调查之外,学术感悟力的培养还有赖于多方面、多渠道的自我锻炼。例如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多写作、多从本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等。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供难得的机会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了解学界前沿热点,听到多元化的声音——这些是靠读书读不出来,靠做田野调查做不到的。人类学者不仅要尊重他者的文化表述,还应该重视自身的表述。正如前文所述,所学所得要化成笔下的文字,是一个煞费苦心的思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将调动起自己的理论储备,去剖析、整合所得的田野材料,最终将读书心得和田野完全融合在一起。无论初时的作品有多么幼稚,都是自己当时学术积累的成果,正是有了这些印记,才知道有什么不足,将来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随着一步步踏实的脚印往前走,个人的学术感悟力就能够不断提高。正如本文开篇所说,学者的学术感悟力不仅体现在学术作品上,还表现为看待事物、处理关系上独到的观点和行为,因此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专业眼光,对接触到的问题,多从专业角度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气质来。

综上所述,学术感悟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在文科实验教学法中读书与田野调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读书奠定了对人类学学术感悟力的理论基础,懂得如何读书,才懂得如何吸收和消化理论;田野调查则是提升学术感悟力的必经途径,规范、扎实的田野训练有助于培养对田野材料的敏感,锤炼出学术感悟力。除此之外,多渠道、多方面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学术感悟力的重要途径。既然学习之路犹如登山,那么脚踏实地地前进终能有所成就,谨以此文与同学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