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上下五千年
4764400000037

第37章 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是北宋仁宗时进士,曾任州、县官、开封知府等职。他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敢于摧折权贵,为民申冤,在后世被广为称颂,民间誉为“包青天”。

包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又被称为包龙图或包公。他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少年家贫,28岁考取进士,开始了官场生涯。包公在3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一直以刚正不阿的态度反对贪赃枉法的人,享有“包青天”的美誉。关于他秉公断案的故事多年来盛传不衰。

相传包公在任地方官的时候,曾断过一桩著名的“牛舌案”。有一天,有一个农民跑来告状,说他的牛舌头被割了。包公听了农民的陈述,便对他说:“你先回家去罢!”农民一听,哭着说:“我的牛如今流血不止,肯定是活不下去了。官府又不准人私自屠宰耕牛,我该怎么办呢?”包拯道:“我就特准你杀了这头耕牛,然后卖肉换钱罢!”农民按照包公所说杀了自己的牛。很快,就有一个人前来告状,揭发告状的那个农民私自屠宰耕牛,应该依法惩办。包公马上下令把他捆绑起来,喝问:“说!你为什么偷割人家的牛舌头,反而来告状?”告状人大惊失色,吓得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包拯继续说:“我知那人的牛被割去舌头必定是仇家所害,所以才故意特准他回去杀掉耕牛。这样一来他的仇人一定会前来告状。”告状的人一听,顿时哑口无言,只得认罪伏法。

“牛舌”一案真相大白,包公也以断案机智而闻名,并且名气越来越大。宋仁宗在位时,包公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包公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老百姓控诉的矛头指向一部分无法无天的权贵,他就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强势。

有个叫张尧佐的官员,凭着侄女是仁宗的宠妃,多次贪赃枉法,为自己谋求私利。包公连续三次上奏仁宗,历数张尧佐的无能和违法之举,要求弹劾这个把持实权的人物。宋仁宗由于顾及张贵妃的面子,不想轻易撤掉张尧佐的职位,将包公的奏章都扔到了一边。包公又联络了其他几个监察御史,联名上奏,用激烈的言词向仁宗晓以利害,使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官职。

北宋时,开封的泄洪问题一直很棘手,一遇暴雨整个城市便被大水淹没。包公决定重新修筑惠民河,疏通水道。但是,惠民河两岸都是达官贵人们私自筑起的堤坝。他们利用这些堤坝挡水,给自己修建大片的水池鱼塘。为了百姓的利益,包公不顾富人的反对,下令拆坝。这下,包公又和张尧佐发生了矛盾,张尧佐为自己圈河而修的水上花园是最大的,还取名为青莲池。张尧佐这回直接让张贵妃与包公作对。张贵妃骗来皇后的銮驾拦住了要去拆池的包公的去路,想把包公吓回去。包公却下令冲过张贵妃的车辇,抢在张贵妃向皇上告状之前三下五除二地先拆了青莲池。皇上听了张贵妃的哭诉,心中十分恼怒,但他看到青莲池拆掉后确实大大解除了开封城的水患,也只好放过了包公。

在有关包公的各种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流传最久远。故事说包公奉旨到陈州放粮,途中遇一盲丐妇拄着拐杖拦路告状,向包公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宫中的一个秘密: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太监郭槐合谋,用剥了皮的狸猫换掉李宸妃所生的婴儿,并将婴儿丢弃。弃婴被宫人寇珠救起,在太监陈琳的帮助下,送与八贤王抚养,取名赵祯。而李妃被打入冷宫,刘妃册立为后。后来刘妃下令放火烧了冷宫,李妃侥幸逃出,流落民间。包公听盲丐妇讲得真真切切,凄凄惨惨,知他就是李宸妃,便将她带回朝辩冤。回朝后,包公借元宵节请已做了皇帝的仁宗赵祯观灯,并安排了雷劈不孝之子张继宝的演出。随后包公说出当年刘后、郭槐狸猫换太子,谋害皇帝生母李妃的实情。赵祯斩了郭槐,亲迎李后还朝。李后历经多年磨难,见到赵祯又爱又恨,要包公替自己打皇帝。包公想出一个两全之策,他脱下皇帝龙袍,用打龙袍表示治皇帝的不孝之罪。

在类似的传说中,包公逐渐被塑造成一位能够昼断阳、夜断阴的人神合一的人物。老百姓把对清官形象的各种幻想附会在包公身上,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善良愿望。虽然传说中的包公形象离他的历史原型有一定距离,但他已成为了人民心中正直、清明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