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败源自细节
4763100000006

第6章 大失败源于小错误:忽视细节的代价(2)

此文在国内各媒体发表后,山东三株公司当即以诋毁罪名把潘宪告到了法庭。有意思的是,其状告的理由不是因为新闻稿有多少严重失实,而是因为潘宪在新闻中一再提及“山东三株”,而三株公司认为在杭州发布广告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杭州三株公司”。这是吴炳新考虑得比较“超前”的一个策略:三株在各地设立分公司时均将其注册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因此各分公司在各地的所作所为便在法律意义上与“济南三株”没有任何关系,而传媒则很难预想到这一点,因此往往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这样的辩驳,在法律上可能有一定的依据,然而在情理层面上毕竟十分脆弱。最终,潘宪与济南三株的官司拖了将近一年,以淡化和解了事。

至此,三株似乎已经笼罩在一片衰败的气氛之下,接着发生的常德事件,也不过是三株走向没落的导火索。

湖南省常德市一场索赔300万元的小官司,给财大气粗的三株集团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年产值达百亿元的生物制药厂被迫停产,号称全国最大的营销网络也大举撤缩,10余万名员工下岗,据三株公司的估算,这场官司给三株带来的直接损失达数十亿元,几年蓄积的无形资产更是一败涂地。

一个企业遭遇产品投诉与官司是件平常的事,但是这样一场普通的危机,却给一个年销售额曾高达70亿元的企业带来大灾难,三株公司把原因归为社会和体制对三株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的不公,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不妨看看常德事件的始末。

在常德事件前与后,在全国传媒上看到的三株集团具有天壤之别。首先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1998年3月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商战教程”的书,该书用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名字——《中国人可以说富》。该书的副标题为《三株决策——3年赚100亿的吴炳新之迷》。在该书的封底,有几行宣传文字格外引入注意:“吴炳新用3年的时间创造了100亿元的财富,他部署了中国范围最庞大、最细密的市场营销网络,他给了1.5万人就业的机会,他用‘嫁接理论’创造的‘三株口服液’占据了中国1/4的保健品市场,创造了3年就为国家上交了10亿元税收的民营企业最高记录,成为1997年中国亿万富豪中的首富。”于是,3年赚了100个亿的吴炳新便成为许多中国人急于解开的“谜团”。三株集团能够在中国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和经营业绩,恐怕就连吴炳新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

紧接着是一个问号,“常德事件”为何对三株集团造成如此的巨大影响?1997年是三株集团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在“常德事件”的阴影笼罩下,三株集团的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从此一跌不可收。常德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起诉人湖南省常德市陈然之等在状告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常德三株营销有限公司的诉讼状中称,其父陈伯顺于1996年6月购买了10瓶三株口服液,服用后,引起高蛋白过敏反应,2个月后,由此而导致死亡,他要求三株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精神损失300万元。1998年3月31日,湖南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长达6000余字的判决书,宣判“常德事件”当事人——消费者陈伯顺系服用三株口服液致死的一审判决,责令由三株公司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没收三株公司“非法”收入1000万元,全部赔偿由济南三株药业公司承担。

一审之后,20余家新闻媒介(包括香港的媒介)广泛报道:8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个老汉。据三株公司称,此案审判员之一的杨名夏法官,:还以法院的名义,连续不断地将一审判决书及他亲笔写成的一篇长达万余字的新闻稿,主动寄给中央及地方的一些新闻媒介。随后,一些新闻媒介开始从三株公司经营管理机制上进行了探讨。除此之外,一些“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三株申请破产”、“总裁吴炳新潜逃国外”的流言纷起。

这场官司给三株公司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全国各经销商、消费者听到风声后,纷纷退货索赔,三株口服液及三株系列产品的销售迅速陷入瘫痪状态。三株集团副总裁张啬说,98年春节前我们一个月有几个亿的回款,4月下旬开始,销售急剧下降,直至下滑到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4—7个月间全部亏损,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工厂全面停产,库存积压达2400多万瓶,如果按30多元一瓶的市场价计算,等于压着7亿元资金。

三株集团对常德市中院的判决不服,遂上诉至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年3月25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一个家庭与三株长达一年的官司做出三株公司获胜的终审判决。面对胜诉的判决结果,三株公司董事长吴炳新仍痛心疾首:这起官司,导致三株数十亿元的损失,十万余人下岗。

一个“常德事件”对于三株集团的发展造成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的确又让人大惑不解,难道三株只是只纸老虎?那么一个庞然大物三株为何如此脆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株集团赖以起家的三株口服液成了它的滑铁卢。

“人想做到不失误那是理想主义,”吴炳新在多种场合这样说。三株几年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致命的错误是极度透支了商誉。

自1997年底以来,消费者对三株口服液非议颇多,只是后来“喝出了人命案”,才使三株口服液落入败局。

吴炳新称:三株口服液品质是不错的,多年以来一直很受老百姓欢迎,销售量很大,而且都是自然销售,说明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姑且不论三株产品的品质和保健价值问题,单从营销上去分析,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营销管理的失控与纵容使一线的销售工作陷入混乱。吴炳新认为,导致管理上失控的原因是:企业高速发展,膨胀过快,公司管理架构和人员素质欠缺磨合和提高。

由于子公司普遍存在冒进情绪,不惜夸大产品的疗效范围,甚至于有的子公司把产品吹捧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他们散发的传单中,往往打上某某消费者服用后治好了癌症、某某消费者痛苦了大半辈子的疑难杂症被三株“药到病除”,这些“消费者”的照片、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都一应俱全,“可信度极高”,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些“消费者”不是被收买的,就是查无此人,甚至有的人已经去世很久了。这些事情被一些抱有怀疑的新闻媒介调查和揭露过。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把消费者的钱赚到手,就可以不择手段地编造谎言,欺骗消费者。新闻媒介并不是故意要与三株过不去,而恰恰“捕风捉影”都有一定的根据。

消费者的忠告和批评,与敌意的行为不同,他们首先出于对产品的尊重。因为喜欢它才决意购买,因为希望它做得更好才对它提出意见甚至挑剔,提出意见的消费者往往是那些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或者是多次使用者。如果不是出于尊重,他们完全可以不理不睬,改购其他产品。遇到问题,只是去扑火,而不是去消除火灾的隐患,侥幸心理结果害了自己。

良好的商誉首先来自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来自于对消费者的尊重,如果营销中把消费者当傻瓜,也只能蒙蔽一时,最终的苦果还是要这家企业自己来尝。如果作为一家正直的企业——不是想捞一把昧心钱就走的企业。对消费者负责,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因为这是个双赢的社会,你要从消费者兜里掏钱,也要给消费者物有所值的产品和服务。三株这种急功近利透支商誉的行为,最终作茧自缚了。

因为三株口服液长期以来市场份额很大,砸了许多竞争对手的饭碗。因此在三株出现信誉危机时,便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向三株发难,他们到处宣扬,给全国许多新闻媒介发稿,挖三株的墙脚。吴炳新曾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来形容三株的不幸遭遇。三株自出名以来就耳边骂声不断,吴炳新两耳起茧也见怪不怪了。然而不幸的是三株败在急功近利,自毁了前程。

三株拿了不该拿的利润,现在只得反刍出来,以牺牲宝贵的时间来“赎罪”。

4.一着不慎,步步输——AC吉尔佰特公司的投资失误

AC吉尔佰特公司并不年轻,截止破产时它已有58年生产玩具的历史。很多年来,它的名字一直深受尊敬,闻名遐迩,同时也成为质量的象征。

尽管该公司一直没有成为一家大企业,但在50年代,它一直稳居玩具制造业的前10名,销售额超过1700万美元。进入60年代后出现的经济繁荣使玩具市场迅速增长。但这与吉尔佰特公司过去所熟悉的市场已有所不同。电视这一新的手段对玩具推销越来越重要,正日益取代产品目录和橱窗陈列的方式。玩具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玩具商店、趣味商店和百货商店正为自助式的高营业额的超级市场和廉价商店所替代。这些新的经销商青睐的主要是那些包装美观生动、定价低廉并且做过大量广告的玩具。

直到1961年底,该公司一直没能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销售额已从1960年的1,260万美元下降到1,160万美元。1961年,该公司只获得20,011美元的利润,显然,公司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于是,经理们匆匆设计出一套计划,试图挽回局面。1962年初,由于该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引起一家西海岸控股公司总经理杰克·拉瑟的兴趣。该控股公司拥有“情侣”和“孤独的徘徊者”电视节目、迪斯尼乐园饭店、穆扎克公司(用电讯传送音乐)和一家小船厂。杰克·拉瑟以大约400万美元收购了吉尔伯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尽管AC·小吉尔伯特仍保留着董事长的职位,但他的权力被大大地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