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世界未解之谜大全
4695700000063

第63章 破译奇闻怪事之谜(2)

“都是前生的冤孽,空逗了我欢喜一场,现在他却跑了,跑了……”

最普通的镇魂方法。是在孩子的身上加以种种富有羁制意味的装饰。例如,在初生的小孩的耳根穿一小孔,用金、银、铜等类金属作成耳环模样的东西给他带上,名日“破相”。非已长大成人,是不取掉的;亦有长久带着,永不取下的。其他如在孩子的头上带着项圈、银链、小锁等,也是镇魂术的一种。更有留“毛头”以镇魂的,便是不给小孩剃头,须俟稍长,但又出于自愿的时候,方才为他剃去。在剃头时,且须任孩子要一件东西,做父母的必尽力使之满足。例如,要种种的玩具,或小动物——狗、兔、鸽等。

孩子生了病,除就医外,母亲在每日傍晚还要为之“叫魂”。她认为如果孩子不是“落魂”,便不致患病;只是看病吃药而不先召唤回孩子的魂魄,孩子是绝难安好的。其法,在夕阳落山之时,于大门前放长板凳一条,母亲坐在一头,另一头则置大碗或升子一只,装满了米,米上插着香烛。她先将生鸡蛋一个,令孩子向其上呵气三口,然后把那蛋平置手中,蛋较尖的一端向外,较大的一端向内,于是“叫魂”便开始了。凡是孩子在最近或患病前经过的地方及一切孩子所耳闻的(如鬼怪故事)、目睹的(如见着别人打架)、或自身经历的(如跌了一跤),认为可成为理由的事情,都要尽着她这一刹那的记忆所及,念了出来。那声音,却是纡缓的、低弱的充满着一种悲怆的情味:

“梦儿的三魂七魄回家来咯,快回家来咯……街头街尾失落魂,庙前庙后失落魂,跌倒绊倒失落魂,鸡叫狗咬失落魂……快回家来哟。梦儿的三魂七魄快回家来哟——”

据说,要一直叫到鸡蛋的尖端向上直立起来的时候,方可停歇。鸡蛋立着,便是魂魄归来了的象征。有这样持续叫三天的,也有叫七天的。每一次的时间,总在一小时左右。真是舐犊之情,难能可贵。

假如孩子的疾病比较厉害,且又从拉胡琴过街的“算命子”或测字看相的摊儿那里得来了不祥的消息:或是有凶恶的鬼魂作祟,或是孩子的魂魄久已失落在很远的地方。那便不是母亲的“叫魂”所可为力,非请端公或神婆(操巫的男女)来打锣打鼓地诅咒一番,祛除凶鬼并叫回孩子的魂魄不可。

端公或神婆的“叫魂”方法,也是用蛋。不过他们的口中念念有词,并不像母亲的“叫魂”那么简单直接而已。“叫魂”之后,他们还能分辨出是为何种的鬼魂(如血伤鬼、吊死鬼等等)所扰乱及孩子的魂魄已否回来等等。也有用蛋来烧的,名日“烧蛋”,蛋上除呵气以外,还须写上孩子的名字,以钱纸包裹,浇了菜油,放在手掌上燃烧,以烧至距皮肉尚有二三分处为止。烧蛋熟后,呈出种种的奇形怪状,这乃是作祟的鬼魂的表象,这烧熟的蛋便给患病者及家中其他的孩子分食。也有用蛋先经病者呵气后,仅由这个蛋的表面观察出“落魂”的原因或作祟的鬼魂的,名日“看蛋”。同样,还有用米来观察的,名日“看米碗”。“看蛋”和“看米碗”的多是神婆,“烧蛋”则为端公的拿手戏。每在禳解之后,巫者还要用细线一根作圈状拴在孩子的颈项、手腕及足躁等处,任其自己磨断,自己脱落。自己的家里或亲戚家里或街坊那里有人死了时,算是最混乱的时期,孩子的魂魄尤易于这种时候受到影响。所以,人刚死了一两天的地方,孩子们必不能去,不然,便要生病、生疮、或发生其他的灾害,谓之“打死气”。埋葬死人时,须以一个满装糯米的瓶子或罐子同葬,名目“酿阴罐”。向着“酿阴罐”装糯米之时,谓之“装粮”。这时候,算是母亲们保护孩子的最紧张时刻。一不留意,孩子的魂魄便进了“酿阴罐”。罐子埋葬之后,孩子所受的灾害简直是无法可治。在“装粮”时,道士先生要把这屋子里所有的孩子的名字频频地念着,母亲们也低低地呼着,方能得免于难。“装粮”多在出葬的前夜,其时须派人去大声通知左邻右舍,叫提防着他们的孩子。所以。静寂的深夜,每有这样的声音在街上传呼着:

“上三家,下七户,请留心呵,我家要‘装粮’了哪——”

各家的母亲都抱紧了她的孩子,低声地呻吟般地唤着孩子的名字:“宝贝呵,三魂七魄归来呵——”

也有于这时用净水一碗,并以剪刀一把横架其上,放在案头的。据说,这也能禁住孩子的魂魄外游。

“回殃”亦名“回煞”,这是死了人后第一桩可怕的事。死人的阴魂在这一日定要回家一趟。和尚或道士还可以推算出“死者煞万一丈若干尺”,煞越低则其势愈凶,纵是死者的亲人亦非回避不可;若有小孩,更不能不加注意。并须在死者屋内安排净水一碗、青草一束、及剪刀镜子等物,如是则阴魂所见的便是深山旷野,不同旧时的情景,以后就不再来了。

死尸掩棺时,道士或和尚手执宝剑,叫着家中所有的孩子的名字,亦有连大人的名字都一并叫着的,一面也叫着死者的名字:

“某某的生魂出!某某的死魂入!”

叫完所有的人名后,方才封棺。

还有,挖掘埋棺的土坑,谓之“打井”。“打井”时,切忌孩子们在坑旁站立。若孩子的影子倒映在坑内,埋棺以后,也有把魂魄埋在土内的危险。

小孩子深夜在外行走,须燃香三炷。过去每见有夜里在街上走着的母亲,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执香,口里则唤着孩子的名字。

即使坐在轿子中,也须把三炷香插在轿上,只要是在夜里,就得如此。

以上所述的关于小孩的魂魄和镇魂方法种种,属于封建迷信,是科学观念不发达,医疗条件落后而导致的,容易耽误就医从而引起生病儿童的生命危险。

“鬼婚”之谜

在五百多年前的一个上午,原本静寂的周庄热闹了起来,热闹的原因是周庄的周乡绅要为儿子迎娶李庄的李氏为妻。这个婚庆场面很是特殊,周家没有扎起喜兴的红牌楼,也没有在门上贴喜字,更没有在院中大开喜宴,而是将宾客们引到了庄西头的坟地里,李家新娘子也不是乘坐红轿而来,而是被装在棺木中抬到了坟地——这是怎么一回呢?原来,这是周乡绅为死去的儿子举行的“鬼婚”。

鬼婚,就是未曾嫁娶的青年男女早天后,家人怕他们到了“冥界”孤独无伴,便由“阳间”的活着的家人们给他们找一“阴间”的配偶,好让他们相互依靠照顾。鬼婚是一种封建迷信的风俗,据专家考证,早在周代以前便已有之,至周代时,已渐成风俗而流行。《周礼·地官·媒氏》中,在言及媒的职责时,就日:“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其意思是说已故的人生前并不相识,死后才嫁娶的。鬼婚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自周前兴起,自新中国成立方止,流行数千年不绝,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人们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即冥界,会在那里以魂魄的形式继续另一种生活。人们相信神灵与鬼魂的意识,是由那个时代的许多综合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这里不再一一细说。人们既然相信了冥界的存在,便自然相信自己死去的年轻孩子仍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在那个世界,有能力为死去的孩子操办一场鬼婚的父母,也当然会为他们举办一场奇异的婚礼的,这也是寄托父母哀思与怀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鬼婚这个在现代人看来十分可笑的举动,在封建时期却被视为很正常、很正当的行为,而且在举行鬼婚时颇为庄重、严谨。首先不可缺少的是媒的——被称为鬼媒人,鬼媒人为“鬼”说媒,也要讲究八字合、门第合、年纪相当。而后男方也要在男方坟前备酒席,女方则糊些纸衣物做“嫁妆”。更为有趣的是,在举行“鬼婚”的时候,要当场插两个代表男女双方的幡,在徐风中,如果两个幡均迎风摇摆的话,说明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如果仅有一个幡摇动,那不动的则代表有一人不喜欢对方。这时,鬼媒人便要在坟前细细说服一番,直到“说得”那幡摇起来,这门亲事才算大功告成。以后,男女双方便以亲家之情相互走动。

说到这里,写者忍俊不住,看者恐怕也会开怀大笑。可是在那个迷信封建的时代,鬼婚还真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几千年。除了用“愚昧”这个字眼以外,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评述了。

“避讳”之谜

避讳是中国封建制度特有的产物。它是一种民间风俗,比如在春节前后,长辈们都不许孩子们谈到“死”、“病”、“灾”等字眼,目的是佳节期间要“避讳”这些,远离这些。避讳还是一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长幼尊卑、君臣上下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当今皇帝及自己父母长辈的名字时,均不可直呼其字,而要改用别的字代替。这种避讳制度是异常严厉的,违者轻则入狱,重者是要掉脑袋的。

避讳作为一种民间风俗,起源于中国的两千多年前,到了秦朝便渐成了一种制度,隋、唐、宋时期更是兴盛一时,直到民国时期帝制被废除,避讳制度也在存在了两千多年后消亡了。

中国古人的避讳是花样繁多的,其方法不胜枚举,但较为普遍的大概有替换、改字、缺笔、改音等。

替换,是说用新造的字来替换原来的字,以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是一位性情残暴的女人,在刘邦死后,她曾操持国家政权很长一段时间。吕后名雉,“雉”是古代对“鸡”的称谓,百姓们当然不能再把会下蛋的动物叫“雉”了,于是人们便重新造了一个“鸡”字,而“雉”这个字便由吕后独享了。

改字,是用一个意思相近的字来代替那个需要避讳的字。比如说,在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叫刘秀,人们为了表达对刘秀的敬畏,把“秀才”改成了“茂才”。再比如《史记》中曾提到过“常山”这座山,这是哪里的山呢?其实是指的“恒山”,司马迁把“恒山”改为“常山”,是在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

缺笔,是说在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书写者故意少写一个笔画,以示避讳。这种避讳方法在唐代较为盛行。像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人们在必须要写这三个字时,多是把“世”字缺笔。

改音,就更常见了,把该避讳的字改音而读,以示避讳。我们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尊重,林黛玉每读到“敏”字时,均改以“密”音来代替。

中国古代的人们如此小心地“避讳”,这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极为可笑的,但是封建王朝的执政者们为了维护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严,他们对此是乐此不疲,而且大力倡导,并且还有的制定了一系列违反避讳制度的处罚条例,历史上俯抬皆是的“文字狱”中,有不少便是因避讳而起。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名言,也是来源于避讳。在宋朝时期,有一位州官名叫田登,田登为了在百姓中树立自己说一不二的威严,便下令广贴布告,严令百姓不许再说“点灯”二字,因“灯”字冲撞了州官田登的“登”字,以后凡是言及“点灯”时,均称为“放火”。这自然给百姓的生活添了许多的麻烦,于是有人便打趣二句诗,以讽刺田登的霸道无理。

埃及幼王的诅咒之谜

杜唐卡门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死去的埃及少年幼王。一个黄金面具覆盖着幼王的玉容。

这个面具做工精细,是纯金制成。他的皮肤看上去很光洁,两只深清明亮的眸子是由黑宝石装制而成,而瞳孔好像无比神秘,像海洋一般深不可测。眉毛、嘴唇、鼻子全然是经过细心雕琢,因而,这面具似乎就是一张活生生的脸庞,英俊而充满生气。已经死去3200年的杜唐卡门,依然保留着少年国王的翩翩风貌和威严。

杜唐卡门墓的发掘,是本世纪人类最大的考古成就之一,然而,从死者那一面看,从数千年幽静的安眠被挖掘出来而昭之于众,让人们各种感觉的目光千百次地打量,如何能让一个安宁的灵魂复归沉默呢?

当年在参与杜唐卡门墓挖掘工作的大多数人,相继都遭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投资这项挖掘工作的英国人卡纳邦爵士,在挖掘工作完成刚逾半年,即被一虫所咬而痛苦挣扎,不久便悲惨地死去。这一事件成为被人们称为“杜唐卡门的诅咒”事件的奇特开端。到20世纪80年代,因这种怪事而导致死亡的人已经超过50人。

开罗以南500公里的尼罗河边,有一个叫做“皇家之谷”的神秘地方。这里历来为埃及国王及宫妃的厚葬之所,但近些年来,很多坟墓都被挖掘,这里空余许多土穴。挖空之后被遗弃的墓穴正好成为一些野生动物的栖生之所,比如蝙蝠或狐狸。它们在漆黑里大多善于奔跑飞翔。不过,埃及古代幼王杜唐卡门的墓地却免于偷盗,长眠于地下。

埃及王国曾风云一时,埃及人在古尼罗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为人类留下了悲哀。每个国王生前不是关心现实的大事,社会民生的疾苦,而是忙于建造墓地,装点自己死后的生活。

国王们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在“死者的国度”里永远生存下去,埃及语中“巴埃”,意指在两个世界中自由飞翔的灵魂。不过,要获得永恒的生命就必须拥有不腐烂的躯体,因此,国王们死后的躯体要被制成木乃伊。像生前一样,木乃伊要有遮避寒暑的房屋,以及饮食、仆从等。著名的金字塔,便是国王们生前为自己准备下的死后的居处。

将遗体制成木乃伊是延续永恒的生命所要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假如术乃伊腐烂了,或者头部与躯干部分分开了,则肉体的保护神就无法重新进人体内。因此,每一代法老王都有技术熟练的木乃伊制造工匠,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制作。传说中长有狼头的亚奴比斯神,就是一位制造木乃伊的神。

1922年11月5日,“皇家之谷”的一角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兴奋,炎热难当的撒哈拉沙漠上,霍瓦和卡特两位考古学家努力克制着身体的颤抖,因为他们终于发现了杜唐卡门幼王的陵墓,漫长的6年中他们一无所获,可是正当卡纳邦爵士提供的资金即将告磐,埃及政府的挖掘许可证即将到期的时候,他们发现了杜唐卡门幼王陵墓的位置。工作人员迅速地取出石灰与断片,在深入地下第13个石阶下,露出了封印的墓门。

“发掘杜唐卡门幼王墓”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全世界,观光者更是蜂拥而至,想一睹发掘现场的杜唐卡门。从第一声兴奋的叫声开始,“皇家之谷”不再拥有往日的宁静了。

在杜唐卡门幼王的陵墓前,三千多年前的祭花和花圈依然存在,一切都还保持着从前的样子。那些祭花和花圈是葬礼用的矢车草做的。然而,少年幼王所珍惜的花束,守护幼王的神像以及幼王生前所喜爱的贵重物品,全部被掘墓者搜刮殆尽。根据考古学家的估计,这批财物的数量大约有400万种左右。

躺在巨大黄金棺的木乃伊也惨遭掠夺的厄运。几年后人们才了解,幼王木乃伊的头部与躯干所以分离,是因为盗墓者急于摘下覆盖在幼王脸上的黄金面具时失手拔下的。这些盗墓者为了幼王手臂上的饰环以及脚上的足饰,甚至把幼王的左手也扯断了,幼王漂亮高贵的木乃伊被四分五裂,装在砂糖箱中运出地下宫殿。盗墓者显然对幼王十分不敬,否则怎么会如此对待木乃伊呢?而且,卡纳邦爵士为了分配挖掘出来的财宝,与埃及政府发生了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