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4695600000040

第40章 保持身心健康(4)

但嘉塞德仍坚持自己的行动。三年过去了,他已跑过澳洲、亚洲和欧洲,又在南美继续跑,他还要跑完北美、非洲和南极洲。一路上,他历经艰险,在俄罗斯躲过子弹,在巴西遭劫,在澳洲因中暑而倒下。在尼泊尔,因住不起旅店,他还在牢房睡过。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在自己的网站上称自己是“跑者”。他说:“我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只希望做点不一样的事。”嘉塞德预备写三本书,还要推出一运动衣系列,收人的30%将捐给慈善机构。

徐晓明是北京的一个普通青年,六年前开始登山攀岩动,已征服了六座高山。2000年一年中,他到过新疆、四川、长白山、玉珠峰弋拉萨,从事登山攀岩。他说:“如果生活是一盘菜,那登山就是莱里的味精。”他说:“登山需要付出的很多,假期、钱、危险,还有阻力,而收到的只是上个远幻的东西,是自己的一个感受,完全谈不上荣誉。”

有一个友人,也属于这类“自讨苦吃”的人。他是一所大学的职员,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可以,晚上下班回家,妻子孩子在一起,日子过得挺自在。但他又是个不安分的人?每年寒暑假,他都要背起背包,去祖国大地上徒步旅行。他去的都是艰苦地方:长城沿线,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西南横断山区,随马帮翻越海拔3840米的高黎贡山,又独自顺怒江大峡谷徒步西下;还有西藏的墨脱,黄河的上游……

他已写了几本关于自己游历的书,他在书中写了自己一路所遇到的种种艰苦:饥饿,寒冷,吸血的蚂蟥,不期而遇的毒蛇,狂风和暴雨,极度的疲惫……假期结束了,别人可能从海滨度假回来了,他则一身脏兮兮的回到家中。洗干净了,他又开始小职员的平凡生活。我对他说:“差不多啦,歇歇吧!”他一笑:“没走过的地方还多着呢,实在走不动了再说吧。”

英国青年嘉塞德,北京青年徐晓明,还有我的这位朋友,我不知道他们读没读过中国清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但他们的作为却着实是给古人的以下议论作了最恰切的诠释:

“饱暖是人们都向往的,但如果上生只知享受饱暖,而浑浑噩噩,胸无大志,那能有什么出息呢?饥寒是人们不愿得到的,但只有能承受住饥寒,使得意志坚强、身心健壮,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陶侃是我国东晋时的名将,在任广州刺史时,每天晨起,便搬运一百块砖到屋外,晚上又将砖搬回屋里。有人不解,问陶侃为何要自讨辛苦。陶侃说:“我正致力于恢复中原,如果贪图安逸生活,恐怕难胜此任。”

冯玉祥是旧中国著名的“布衣将军”,他当陕西督军后,不住督军府,却带着手枪队和学兵连到西安东北角旧皇城去住。旧皇城内荒草瓦砾,无一人家。冯玉祥命令士兵清除荒草和垃圾,搭起帐篷,就在帐篷里办公。不久,他又命令建营房,并亲自和大家一起推着小车运砖瓦。冯玉祥在饮食上总是粗茶淡饭即可,吃饭时一菜一汤,十分简朴。冯玉祥在其《自传》中,谈了自己为何下生厉行简朴的原因。他说:奢侈会引发堕落,人如果习惯了奢侈,就不能吃苦耐劳建立军功。古时苏轼说过,人不能吃得苦菜根,就难以担当大事业。这话说得的确有深意。

毛泽东年轻时,便经常自觉地锻炼自己,冬天坚持用冷水浴身,他认为,人要坚强其意志,野蛮其体魄,才能在日后担当起大任。

孟子的有一段话是我们熟知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天,由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先进,人们的生活岂止是饱暖,实在是越来越舒适了,拿“行”来说,汽车、火车、飞机,省了人们多少跋涉之苦。夏有空调,冬有暖气,还有各种电子声色之娱。这种生活条件下,我们还能吃苦吗?那位友人在他的书中写道:“所谓文明并不能确保人的幸福,它甚至会使人懒惰及导致人性的泯灭,文明使人失去人的尊严和身体的自然性,并使我们的个性处于矛盾之中。”(《走长城》)

美国著名的生化学家吉利安最近说,只要再过50年,人类就可能由于太肥胖和太孱弱,以致走不了几步便要跌倒。他说,电脑游戏、加工食品让人们越来越四体不勤,活动能力变差,到了2050年,人类会痴肥到危险程度。他举例说,在1975年,美国7岁女孩的平均体重是24公斤、身高120公分,而现在,7岁女孩的身高只增加4.5公分,但体重却增至29公斤。若按这种增长比例推算,到2050年,7岁女孩的体重将增长到吓人的54公斤。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既胖又矮的小孩长大成人后,男性平均身高是157公分,而体重将达到可怕的319公斤;女性平均身高142公分,而体重会达到311公斤。吉利安说,到那时,人类的四肢变得软弱无力,仿佛是身体上的装饰品。这位专家是不是言重了,但人类的确存在着这种危险。

我们的确需要自觉地给自己找点儿苦吃,无论是顶着风雨长跑,还是冒着危险攀岩,再不然,像珍妮姑娘到丛林中探寻大猩猩的奥秘,像徐凤翔在西藏高原的“小木屋”里研究森林、生态环境,或者像美国的志愿者到落后的青海牧区教孩子们读书,像中国医疗队到贫穷的非洲治疗病人……如果我们不想在现代文明的“安乐窝”里退化成“气昏志惰”的庸人,或如吉利安说的那种又肥又矮又弱的废人,如果我们还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做成下两件有益的事,我们就应该让自己“带几分饥寒”,锻炼自己“神紧骨坚”。

三国时代,刘备先后败于吕布、曹操,又离开袁绍,南投荆州刺史刘表。数年之后,刘备一次与刘表闲谈,中间起身去厕所,发现自己大腿的肉增多了,于是慨然流涕。回来后,刘表见他悲伤,感到奇怪,问他原因。刘备说:“我过去身不离马鞍,四处征战,大腿的肌肉很结实。今多日不骑,大腿上生出许多赘肉。眼看日月流逝,老将至矣,而功业未建,所以悲伤。”这就是“髀肉复生”的典故,意为:人自叹久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

让我们问问自己:在我们过着“饱暖幸福”的生活时,我们可曾生出过刘备“髀肉复生”的感慨?

8.劳动与健康

人体的机能只有经常锻炼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如果我们放弃体力劳动,不但人类社会将因缺乏衣食而无法延续,我们自己也会变得弱不禁风或头脑迟滞。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一个人如若不劳动,如若没有合法的、正常的财产,他就不能够生存,他就要腐化堕落,变成兽类。”

劳动不光是一个人行为情操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适当的劳动还会增强体魄、锻炼身体。有句成语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是流动的水不会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人体的机能也是如此,只有经常锻炼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爱劳动”,曾是我们做小学生时的《守则》之一。老师告诉我们,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没有工人织布、农民种地,我们都得冻死或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我们都以爱劳动为荣,扫地、擦玻璃、下乡帮助捡麦穗、回家帮父母做家务……我们长大了,或上山下乡,或进厂做工,劳动对于我们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家电产品的普及,我却发现自己有点变懒了,不那么爱劳动了——我说的是体力劳动。这大概不止是我一个人,现在的人;除了为衣食所迫或还保持着爱劳动习惯的人外,许多人不那么爱干会出汗的体力劳动了。这在青年中更普遍。人们希望的是做一个坐办公室、从事脑力工作的“白领”、“金领”,而不是做一个卖傻力气、穿工作服的“蓝领”。许多身体发福的中老年人,也不太爱干活,倒喜欢去一宿一宿地搓麻,或坐在公园长椅上打盹晒太阳……

如果说,以前人类社会的许多事都需要人们的体力劳动来完成,那么由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这些事正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代替完成。人们的手脚、肌肉、筋腱,包括一部分大脑功能在被解放的同时,也闲置了下来。许多长年坐办公室的人,已经不大知道“汗流满面”或“汗流浃背”是一种什么感觉了——假如他也不爱体育运动的话。

也有许多人希望自己不致因为缺少体力的活动而日趋肥胖或患上诸如高血压、心脏病一类的疾病,他们宁肯选择打网球或做健美体操,却从不去想干点儿体力活。其实这就是劳动与健康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