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1000问
4695400000027

第27章 病因病机(7)

(2)肥甘太过:《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瘅……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由于“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肥甘过度生内热,内热则灼津,故可发生消渴。

(3)内热炽盛:《素问·气厥论》指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灵枢·师传》又指出“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凡内热炽盛,内则消灼津液,外则消灼肌肉,所以张从正提出“三消当从火断”。

(4)脏气虚寒:《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肺,肺消。”张景岳《类经》释:“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轩岐救正论·消证》所谓“老人阳虚……寒消肺肾,金水衰竭之病”,即属此类。

饮食、劳逸不当为什么会致病?

饮食、劳逸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但是处理不当反而有害人体健康,这就是辩证法。古人说“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反为殃,与其病后才加药,熟若事先能自防”,即是经验之谈。

饮食致病的原因不外三种情况:

(1)饮食不节,饥饱无度。饮食太过和不及都会伤及脾胃,造成食积停滞,继之产生痰饮、湿、热等邪气。若饥渴过久,则断绝气血生化之源,便会产生虚损之证。

(2)饮食不洁。食用腐败有毒食物,不但伤及脾胃,出现恶心、吐泻、腹痛等症,而且扰乱气血,使人中毒,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3)饮食偏嗜。嗜好太过,可能导致营养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而且可能伤及脾胃以外的其他脏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酸碱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可出现许多症状。如酸中毒可出现乏力、麻木、迟钝,甚至嗜睡等,这些恰恰符合中医肝脾两脏的证候。高血钠也可导致水肿,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心悸亢进等等。

劳逸不当致病不外两种情况:

(1)劳则气耗,逸则气滞,皆伤脾胃。过劳伤气,脾气不足则纳呆、食少、神疲、乏力。逸则气滞,饮食不消,则脘腹闷胀或疼痛。

(2)房劳伤肾。肾精不足,肾气亦亏,可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绵绵等。用现代医学来解释,性生活也是一种应激状态,是一种高度兴奋和紧张的活动,太过了,必然造成过度消耗而扰乱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也能损害健康。

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了劳伤致病的几种情况,基本上符合实际,说明了五劳不只伤及脾、肾,也可伤及五脏而致病。

食积有何临床特点?

食积为病可概括为三大特点:

(1)食伤脾胃。症见厌食、呕吐酸腐、脘腹胀痛、泄泻或便秘。

(2)食积化热。症见便秘头痛、腹满心烦、痔疮下血、手足心热、腹部发热、颧红潮热。

(3)助湿生痰化热。症见舌苔垢腻、或黄或灰、口臭痰多、脉滑或数、或生疮疡。

自汗、大汗、盗汗、战汗、半身汗,其病机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出汗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现象,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因而临床表现也不同。

(1)自汗:是指不因过劳、衣厚或发热等原因而自行汗出,或稍一活动则汗出较多的病理现象。自汗有气虚自汗、阳虚自汗两种。气虚自汗常见到汗出较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表现。而阳虚自汗除上述气虚自汗表现外,尚可见到身寒肢冷,四末不温的阳虚寒象。自汗是因卫气虚弱,阳气不足,肌表不固,营阴外泄所致。

(2)盗汗:是指睡后则见汗出,醒后汗止的一种病理现象。常伴有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骨蒸潮热等阴虚发热的表现。盗汗的产生,是由阴虚不能敛阳,睡后卫阳行于内,阳不入于阴而迫津外泄所致。人人睡则卫气行于阴,使体表之阳气减少,又卫气行于阴,加重阴虚阳盛,迫津外泄故睡则汗出。

(3)大汗:大汗即大量出汗之意。主要见于下列三种情况:

(1)阳明热盛,里热蒸腾,迫津外泄,故大汗出,常兼见大热、大渴、脉洪大等表现。

(2)亡阳之时,阳气亡失,阴液随之外泄,液随气脱,津随气泄,故见到冷汗淋漓而清稀、肌肤凉、精神萎靡等亡阳表现。

(3)亡阴之时亦可见到汗出较多而黏腻、四肢温、肌肤热、口渴目陷等表现。亡阴亡阳之汗出都是危重证候,一方面原发病危重,又加之阴津大量外泄,更加重了病情。

此外,还有一种漏汗。属于治疗不当,汗不得法,以至汗出如漏。这是由于发汗太过,卫阳之气被伤,腠理开泄,不能卫外为固,故汗出不止。

(4)战汗:多见于温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突然全身寒战,甚则肢冷脉伏,几经挣扎,继之全身透出大汗。战汗表示正气尚盛,与邪力争,拒邪于体外,邪随汗解。表现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安。也有一汗不解,需要再汗而解的。如战汗后病仍不解的,表现为烦躁不安,脉来急促者,则是正不胜邪之危候。

(5)半身汗:即半侧肢体出汗,或见于右,或见于左,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有的仅半侧脸出汗。正如《内经》所言:“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半身出汗常是中风先兆或中风的表现。其病理机制是由于风痰湿邪阻滞经络,气血周流不畅,或气虚不能固密而半侧汗出。

五脏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经文“生于阴”与“起于阴”其义同,即病起于内因(七情、劳倦、饮食、起居)。五脏疾病的病因常由内因而发,然各种内外致病因素也可使之发病,如文中“重寒伤肺(外寒及寒饮食)”、“汗出当风伤脾”等都表明《内经》极其重视内外合邪的发病观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言:“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皆反映多种因素可伤脏的实际情况。现将五脏所伤之证及病机分析分述如下:

(1)忧思伤心:心藏神,若在强烈的、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下,可使心气受损,出现心神恍惚、精神失常的病证。

(2)重寒伤肺:重寒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形寒寒饮”是也。又如《素问·咳论》:“肺寒,则内外合邪(外寒和寒饮食)。”外寒由皮毛伤其合,寒饮由中焦循经上犯于肺,致肺气受损,外邪乘虚人肺,外内合邪,使肺宣肃失常。其症见咳嗽、咳吐寒痰、喘息等。

(3)忿怒伤肝:怒为肝之志,肝又主藏血,大怒可损伤肝气,肝失调达,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可见呕血、头胀痛等症。薄厥一证可为例证。

(4)内、外因素伤脾(醉以入房,汗出当风):饮食不节本已损伤脾气,加之汗出感受风邪,风邪乘虚入脾,使脾失健运,症见腹胀、泄泻等。

(5)过劳伤肾(房劳过度、汗出浴水):房劳过度,耗伤肾气,汗出浴水,水寒之气乘虚入肾,症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等。

把握五脏病的常见病因,可为临床的脏腑辨证提供依据。

便秘的原因是什么?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出困难,大便次数减少,几日一解。其病因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在诊断时,应从大便的量、色、形状、气味等几个方面详细了解。

如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身热不退、舌红苔黄燥、小便短赤者,多属热结胃肠,腑气不通的实热证。

大便秘结,又见畏寒喜暖、面色白、舌质淡润的属于冷秘证。这是由于阳气不运,肠道传送无力,大便艰难。

大便秘结难解,身无所苦,见于手术后、产后及高年体虚之人,多属津亏,气血不足的虚秘证。

大便数日一解,或大便不干而排出困难,胸胁苦满,噫气频频,此属气机郁结,腑气不畅的气秘证。

大便秘结,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叫做“热结旁流”。在《伤寒论》中,对此证候有很清楚的分析,如“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何谓热结旁流?

“热结旁流”一语来自清代名医吴有性所著《温疫论》,他说:“热结旁流者,内热壅闭,先大便秘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由此可以看出,热结旁流是胃肠热结便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泻下清水无粪便,气味特臭又伴有腹痛拒按,口干舌苔干燥少津。这是由于胃肠热结,燥屎结于距肛门较远部位,而肠中水液从旁流出肛门,故自利清水,色纯青,全无粪便。当用急下之法,给予大承气汤,通下燥屎,常可见到排出球样大便,十分坚硬。从而证明,该证虽有下利清水,但肠内仍有燥屎秘结。

泄泻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泄泻,又称“溏泻”、“腹泻”等,是指大便稀软或不成形,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甚或大便呈稀水样的病理表现。引起腹泻的原因也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新病多为实证,久病虚证为多。在问诊时,要注意询问病程的长短,大便形状等。

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数解,常为湿热积滞肠道。

大便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排便不畅的,多为湿热下注大肠的痢疾。

如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常为肝强脾弱,肝脾不和的痛泻证。

大便呈水样,发病突然,一日数次,肛门灼热、尿黄短赤,或伴有恶心等证者,多为邪热下迫大肠之热泻证。

大便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酸腐臭秽,或如败卵,或伴有呕吐、口臭、舌苔腐腻者,多为食积不化,脾胃受损的伤食泻。

如病程较长,时间较久,大便稀软不成形常伴有腹胀、纳少、疲倦无力、面色萎黄,多为脾虚泄泻。

如每次泄泻均发生在黎明前,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多为肾阳虚衰,腐熟温化无能的肾虚泄泻,又名“五更泄”或“鸡鸣泻”。

如大便色黑,如漆而亮,反而易解,伴有发热不退者,为阳明蓄血证。因阳明热邪久羁,血与热搏,出于经脉,排于肠道,败为紫血。

什么是痰饮?其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局部病理产物,又成为某些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疾病的致病因素。黏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其形成过程,可列简表如下:

肺三脏调节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敷布、下输气带

脾水液代谢脾失健运,水湿停留寒凝凝聚而成痰饮

肾功能失常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水湿不化加上湿聚停于三焦各部

三焦不通,水气互结火热煎熬

痰饮为病十分广泛,古人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坚病从痰治”,“无痰不作眩”等说法,由此可见痰饮为病的一般特点,它不仅指有形之痰,也包括了无形之痰。概括起来,临床表现有如下四大特点:

(1)咳痰量多,喉中痰鸣。

(2)胀满水肿,肠鸣食减。

(3)胸闷,呕恶,眩晕,心悸。

(4)苔厚腻脉弦滑。

临床上具备第一项或其他任意两项指标,一般即可诊断为痰饮。由于痰饮所在部位不同,可表现为多种复杂的证候,如痰核、流注、梅核气等等,虽不表现为咳嗽多痰,但也属于痰饮病。因此“怪病从痰治”也可作为特点来考虑。

现代研究表明,“痰饮”表面上指的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实质上概括了与它相关的各种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变化,其含义是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