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避免后代争夺皇位骨肉相残。特地立下传位长子、长子死后传位长孙的制度。为巩固皇孙地位,他大肆杀戮功臣。但祸起萧墙之内,真正的威胁来自朱元璋封王建藩、派驻各地的儿子。建文帝即位,着手铲除诸王叔的势力,燕王朱棣趁机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失败,下落不明,建文一朝的文献被全部删除。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为避免出现兄弟争位、自相残杀的惨剧,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同时为巩固朱姓天下,明太祖学习汉高祖的做法,大封同姓王。洪武三年(1370),分封第一批皇子九人;洪武十一年(1378),分封第二批皇子五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分封第三批皇子十人为王,至此,朱元璋诸子全部被封为王。这些诸侯王驻守各地军事、经济重镇,其中九位分别镇守西起甘肃东到辽东的广阔区域,称为九边,实力不俗,其中尤其以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最有权势。他于洪武三年(1370)被封于军事要冲古燕国之地,招兵买马,铸钱养民,手握强大的军事武装。
皇太孙的叔叔们对他很不服气,但因父皇在上,隐忍不发。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无疾而终,他在遗嘱中称赞皇太孙处世聪敏,讲究孝道,叮嘱诸位大臣尽心辅佐,在封地的诸王驻守原地,不用赴京会葬。同年闰五月十八日,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元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建文帝以太祖遗诏为由,禁止诸位王叔入京,燕王朱棣已到淮安,闻令只能转回北京。传言有人想挑拨皇帝与诸位王叔的关系,诸王议论纷纷,惶恐不安,开始操练兵马,准备兴师问罪。建文帝求教于心腹大臣兵部尚书齐泰和侍读黄子澄,决定逐步削除诸王武装,翦除燕王羽翼,最后集中力量消灭燕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六月,建文帝实行削藩,他首先废除燕王同母弟周王的王位,贬为平民,发配到遥远的云南。一年之内,建文帝相继废除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燕王不安于位,私下积极备战;
燕王确实有取皇侄之天下而代之的野心,他手下兵多将广,武器精良,更有个足智多谋的高僧兼能臣的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明太祖周年祭,燕王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到南京参加典礼,尚未返回北京,考虑到儿子的安危,燕王不敢轻举妄动。他写信给建文帝,以自己生病为由,请求放还儿子。建文帝的智囊之一黄子澄认为放还燕王三子,可以消除燕王的疑心,而后出其不意一举擒之。燕王没想到儿子能如此顺利地返回北京,喜出望外,认为是上天庇佑。建文帝的错误决定彻底消除了燕王的后顾之忧。
洪武三十一年(1398)十一月,建文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任北平布政使司,谢贵、张信掌管都指挥使司,控制燕地兵权,监督燕王行动。建文元年(1399)三月,燕王府小官倪谅告发燕王府将领于谅、周铎,两人被押到南京正法,建文帝下旨斥责燕王不法。燕王为掩人耳目,假装得了疯病,在大庭广众屡屡出丑,但这一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于燕王府长史葛诚告密,张昺等人了解了全部内幕。建文帝决定抢在燕王之前动手。在这关键时刻,张信投向燕王,泄露了朝廷的全部计划。七月四日,燕王借口身体康复,摆下“鸿门宴”大宴宾客,就在酒席间擒杀张呙、谢贵以及告密的卢振、葛诚,燕王花三天时间平定了北京城,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由,打出靖难的旗帜,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续称洪武三十二年,设立完备的中央机构,靖难之役正式开始。二十四日,建文帝以“伐燕”诏告天下,他把军务全权委托黄子澄、齐泰。由于明太祖大肆杀戮功臣,中央军事力量已大为削弱,战争伊始就节节败退。虽然战场上硝烟弥漫,建文帝却醉心于在深宫和老师方孝孺探讨周代礼制,按《周礼》更改官制,搞得朝廷上下不宁。
经过四年战争,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燕王统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来到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不知去向。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一起消失。正史记载建文帝在宫中起火时自焚而死。以后成为明成祖的燕王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反复搜检,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无法验证建文帝的生死。若建文已死,必定有陵,燕王也曾做过祭奠的表面文章。但后人不知陵在何处,连明代皇帝也搞不清楚,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南京城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劝说下,剃掉长发,穿上僧衣,从地道逃出了皇宫,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回到京城,被迎入西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也感到建文帝的存在对他的皇位是一种威胁,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四处查访。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的随行使团官员中,就有锦衣卫的人员,这显然有暗中察访建文帝的用意。一个事实是,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重新造册登记,对僧人进行了一个总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四处出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前后二十余年。民间传说中,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建文帝的踪迹与故事。有说建文帝逃到云贵地区,甚至辗转到南洋地区,直到现代,云南大理民间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考证,当年建文帝出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后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病死于此,葬庵后小山坡上。至此,建文帝的最终下落一直成为历史之谜。野史与民间传说倾向于建文帝出逃说,反映了百姓对建文帝的同情;
燕王取得政权后,实施残酷的“瓜蔓抄”大肆杀伐,把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一网打尽,受刑最惨的是被诛连十族的方孝孺,全家九族包括师友被杀得一个不留。建文帝的三个弟弟,两个囚死于关押皇族罪犯的凤阳监狱,另一个因住宅失火而死。建文帝的次子被俘时还是婴孩,他被幽禁深宫五十五年,称“建庶人”,英宗天顺元年(1457)重获自由时已是六十老翁,不知世事,不辨牛马,状如白痴。
为了从历史上抹去建文朝,明成祖大规模地删改史书,废建文年号,改回明太祖洪武年号,即位后改元“永乐”,明太祖似乎回到人间重新执政了四年。清乾隆年间,建文帝被追封为恭闵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