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未解之谜(上)
4695300000072

第72章 唐皇室血缘之谜

唐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而且也是属于中原本位国家,但是详细考查李唐皇室的出身便知,唐初的皇室及其父祖之辈都有夷狄血统。回过头来再看唐初的政策、社会风俗等就有了新的领悟。

《朱子语类》说:“唐源流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初沿袭以前重视门第的习俗,纷纷声称自己是世家大族的后裔,连李唐皇室也不例外。唐朝修订《氏族志》,在重新排定氏族谱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血统添枝加叶,声称李氏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正支后裔。

唐皇室本有自撰的谱牒,原书已经见不到了,但是《册府元龟》、两《唐书》等对于唐皇室先世渊源的记载当然是出自李唐皇室的自撰谱牒及唐太宗御撰的《晋书》,它们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西凉后主李歆,字士业,有八个儿子: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生子李熙(即献祖宣皇帝),字孟良,是后魏的金门镇将。李熙生李天赐(懿祖光皇帝),字德真,李天赐有三个儿子:长子为李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伯;次子为李虎,再次子为乞豆。这些记载时有出入,首先李重耳做汝南太守一事,罗列当时确实做汝南太守的人,郭道隐、徐遵之、陈宪,依据时间先后,排比推算,实在没有李重耳做汝南太守的余地。根据时间、地理接近的人物事件来看,与李初古拔的经历相似,元嘉二十七年三月李初古拔在被擒以前曾随永昌王屯兵豫州境内,所以曾被授予汝南太守。而且李初古拔也有自北至南又自南还北的一段因缘,那么假定李唐为李初古拔的后裔,应该说得过去。

又因史书中记载李熙、李天赐父子共茔而葬,是族葬的一个证明。光业寺碑颂词也有“维王桑梓”之语,那么李氏累代所葬的地方即是其家世代居住的地方,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义的。而唐皇室自陈祖先留居武川的说法便不可信了。根据史书记载,李氏父子的葬地原属巨鹿郡,与山东着姓赵郡李氏居住的旧常山郡接壤,李虎被封为赵郡公应是因为这个原因。《汉书》卷28《地理志》记载中山国唐县有尧山,《魏书》卷100《陆上地形志》记载南赵郡广阿县即李氏父子葬地又有尧台。李虎死后追封为唐国公,大概取义于中山、巨鹿等地流传的唐尧的传说。一直以来都认为称“唐国公”是因为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使,而太原百姓是陶唐旧民,所以追封李虎为“唐国公”,但是这样就与周初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时暗示的与赵郡相关的本意有所不同。还是取前一种解释,即李氏与赵郡有关。

但是李唐果真出自赵郡吗?《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出于赵郡李氏,所以对其宗族旧宅茔冢的记载都很详细,据它记载,赵郡李氏的住宅,在县南20里,是后魏以来山东的旧族,也称“三巷李家”。东祖在巷的东面,南祖在巷的南面,西祖在巷的西面,也称“三祖宅巷”。三祖的土地也有属于高邑县的,他们分布的地区,即赵郡李氏的显着支派所遗留的故迹,都不出旧常山郡的范围,那么赵郡李氏显着支派的当时居住地就显而易见了。但是其衰微支派虽经迁移也未能远离巨鹿郡。李熙父子都葬在广阿,计算一下生活年代大概也就在南朝宋齐之时,那么根据地域邻接和时代先后综合推论,则怀疑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柏仁的子孙,或者虽不与赵郡李氏柏仁一支同族,也可能因同一姓,住同一地,而因缘攀附,自托赵郡李氏的高门,考察南北朝时庶姓冒充士族的惯例,这种事情也是非常可能的。总而言之,李唐先世若不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就是赵郡李氏的“假冒牌”。如果真的是赵郡李氏,那也是华夏名家,李唐又何必假称出于陇西呢?因为当时人以关内务州为其本望,李唐为了抬高自己,也随波逐流,给自己安了个关内的祖上。

再来看一下李唐女家的血统。李熙的妻子是张氏,李天赐的妻子是贾氏,李虎的妻子是梁氏,李晒的妻子是独孤氏,可以看出,张、贾是汉姓,梁可能是汉姓也可能是胡姓,独孤则是胡姓,因此李唐血统的最初本是华夏,后来与胡夷混杂。这样一来,从李熙至李世民的李唐皇室血统就可以清晰可见,至于李重耳则怀疑没有此人,或是李初古拔的化身。

考察李唐皇室血统,并非只是无谓考证,确知李唐皇室的血统之后,在看待唐代相对开放的政策、社会风俗等就会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