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51

第51章 净土奥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学记第三讲(2)

念自佛就是实相念佛,念法身佛,正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的:“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与如来合。”念佛的目的就在于见佛成佛,所以我们念自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就是念我们自性中人人本具的佛陀品质,人人本具的佛陀体性,当下就能体证佛心,当来往生极乐,上品上生,具足信愿行而又能够见性,以明心见性的这种明觉心来念佛,当然必定上品上生,这是第一种断句方法。

第二种断句方法就是,“以、念佛心”。就是在第一个字后面断开,这是指念他佛而证得念佛三味的方法,就是指由持名念佛而证入念佛三昧的方法。

我们的眼根是专注于阿弥陀佛的圣像;耳根是专闻自己念佛的音声;鼻嗅供佛的妙香;舌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身专礼阿弥陀佛;意系念于一句佛号,历历分明、明明了了,久久功深就能够成就定力,断见惑、思惑,达到事一心不乱。更进一步就能够由事念而人理念,心佛不二,湛寂灵明,断二边见,见本性佛,达到理一心不乱。

可见,念自佛是顿悟以后、明心见性以后来成就念佛三昧的方法。你看莲池大师(莲宗八祖)说:“悟后不念佛,敢保老兄未悟。”就是说禅宗里面明心见性了,你不肯念佛求生净土,你那个悟是不彻底、不究竟的。所以念自佛是顿悟,当下就念真心,见性念佛的方法,成就念佛三昧的方法;念他佛是渐修入念佛三昧的方法。

修实相念佛要对人人本具佛性有大信心。比如说宗门下有一位百丈怀海禅师,他在才几岁孩童时候,第一次到寺院去,第一次见到佛像他就说:“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那么小的小孩子就能够有这样的智慧,第一次看到佛像就说“形容与人无异”,看佛像的形容也是与人没有什么差异,所以说“我后亦当作佛”,要有这样的大信心。

修持持名念佛要能够由有念而入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由能所宛然,有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修到能所不二。一开始持名念佛的时候,有能念的心,有所念的佛,我和佛是有距离的,之后修行相应就能够能所不二,就能够我佛融为一体,就没有什么差异,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样菩提性宛然,从与佛分离到不分彼此成为一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就是实相念佛。

《莲庄集》上面说了一个念佛往生的故事。

清朝顺治初年,清兵包围了杭州城,在战乱之中,有一个姓吴的杭州人,与父母亲失散了,那个时候他刚刚年仅十三岁,就被抓到军中去服兵役。他很有善根,虽然在清兵的兵营之中,但在佛前立誓(他自己随身带了一尊小小的阿弥陀佛),要每一天利用闲暇时间来诵一部《金刚经》,还持斋念佛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念了三年,到他十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忽然告诉大众说他将要往生西方,他的长官,一个姓张的将官不相信,就呵斥他是妖言惑众,还派士兵来查看他到底要干什么。

就看到他“西向三拜,端坐说偈”。就是说他向西方拜了三拜,盘起腿来打坐,说了一首偈子:“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开白莲花。”虽然我的身体是在兵营之中,但是我的心是出家。

“遂自吐火焚其躯。”就是说他说完这首偈子以后自己吐出火来焚化自己的身体,有这样的禅定力和成就,一定能够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

“合营官长,皆遥望罗拜。”因此就把他那个军营的那些众生都度化念佛。

第三种断句的方法就是在第二个字、第三个字后面都分别断开,“以念、佛、心”,这种断句方法就是指,由念自他佛来成就念佛三昧的方法,也就是说,以念、佛、心,就是念佛、念心,即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来唤醒本具的法身天真佛,念自他佛就是《观经》上所说的胜异方便,就是《念佛圆通章》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当下念阿弥陀佛,然后即念返观,反观我们人人本具与阿弥陀佛一样的本觉,这样即念返观来成就念佛三昧。

当然也可以细分为顿悟根基和渐修根基两种人来说,对于顿悟根基的人来说,念心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念心,一切现成,本自具足,不需要其他的方便,不需要另外去参话头等等,当下就是禅净双修,禅净不二,也就是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对于渐修根基的人来说,念佛渐悟念心。我们都摄六根来念佛,渐渐地就能够念佛成片,乃至于事一心不乱,乃至于断二边见,成就理一心不乱,悟本性佛,这样就能够渐悟,由事持而达理持,由有念而人无念,能所双亡,心佛一如,也不需要其他的方便,就以持名念佛作为明心见性的最殊胜的方便。正如永明延寿大师所说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上面说了很妙的一个比喻:“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这就非常妙。有目者,就是说眼睛很明亮的人站在太阳底下,当然对一切都一览无余,就不需要另外去点一个火把、点一盏灯,那是多此一举。而眼睛本来就看不见的人,在太阳下到处去找灯有什么用呢?你要先治好你的眼睛。眼睛就是比喻见地。修行要成就,关键是见地与行持,见地要明,行持要精进,好像我们去一个地方眼睛要明亮,看着目标走才不会走弯路,脚要有力才能走得到,所以见地与行持就像一个人明亮的眼睛和有力的腿一样,才能够达到目的地,修行才能够成就。

如果一个眼睛看不见的人,就是比喻见地未明,见地未明你不去开发你的心地,你到外面到处去找各种法门,就好像一个眼睛看不见的人在太阳底下到处去找灯、去找蜡烛、去找火把,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个比喻是非常妙的。

有些人跑到禅堂里面去了,看到到处都贴着“参念佛是谁”、“狗子无佛性”,以为这个参话头就很高明、很高妙,这里跑跑,那里跑跑,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示就能够明白,关键是要开发心地。蕅益大师说,对于有目者,对于顿悟根基的人来说,念心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念心,当下都摄六根净念现前,净念相继,这样就是念法身佛,不需要其他方便。

譬如眼睛明亮的人在灿烂的阳光下,当然一切都一览无余,如果在大太阳下还要再去点灯,那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心地透亮、见地高远的人在见性智慧的太阳光下当然自性功德宝藏一览无余,任运自在,就以念佛三昧作为胜异方便,念佛三昧就是般若三昧,念佛三昧就是文殊一行三昧,就是三昧中王,这样来顿悟成就。

对于眼盲之人,眼睛看不见的人,也不必要在太阳底下苦苦去寻觅灯烛,他自己眼睛看不见,太阳再灿烂也没有用,你就找到灯、找到火把、找到蜡烛也没有用,关键是首先要让自己的眼睛明亮起来,而不是向外面到处去找蜡烛,你就找到那有什么用呢?

同样的,一个心地未明的人,一个不懂得用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修行的人,他不知道依靠信愿持名这个殊胜特异的方便来成就明白心,反而到处到外面去求,去学参话头、去寻求灌顶、去念种种的仪轨,虽然是天天念,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们真正懂得《念佛圆通章》就知道,原来这个信愿念佛、信愿持名就是能够让我们当下成就明白心,能够用迅速成就明白心的方法来修行,这是最妙的,哪里还需要到处去学参话头、去寻求灌顶呢?

我们真正能够学懂《念佛圆通章》就一定会对释迦如来救世的悲心感喟不已,五体投地,就一定会深信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也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这是讲解“以念佛心”,可以三种断句:以念、佛心;以、念佛心;以念、佛、心。事实上这三种断句,这四个字就把三藏十二部一切修行方法都归纳在其中了。

[入无生忍]前面以念佛心是行,修行必定有果,“入无生忍”就是成就的果位。《仁王护国般若经》上面说有五种忍。前面的四种忍各有下品、中品、上品,合计十二种,再加上第五种忍有两种,总共有十四种忍。所以极乐世界的摩尼宝珠流出水来有十四股水流,就是表示十四种忍。无生法忍属于《仁王护国般若经》里面讲的五种忍中的第四种忍,下品无生法忍是七地菩萨,中品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上品无生法忍是九地菩萨,可见修证念佛三昧成就的果位是非常殊胜。

净土法门有五种不可思议:

第一是方便不可思议。渐修根机的人信愿持名就能够横超三界,顿出轮回,这是善巧方便不可思议。顿悟根器的人念心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念心,念法身佛直了成佛不可思议。

第二是证果不可思议。其他无量的佛净土都难以做到一生一切生,而西方极乐净土,哪怕只是生凡圣同居土,上三土都圆融无碍。

第三是方法不可思议。这是十方无量诸佛的法门都难以达到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人人可修,人人可证,人人可成,顿出轮回。

第四是成就的速度不可思议。信愿持名一日乃至七日就能超出轮回,我们修《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念佛三昧,释迦牟尼怫在经上说“日劫相倍”,一天等于一劫,如果你根器好,修一天等于一劫,三日都可以证三昧,所以是成就速度不可思议。乃至于造了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临终有善知识教导,临终十念都能往生净土,这个成就的速度是其他任何法门都难以比拟的。《首楞严经》说:“是法日劫相倍。”修念佛三昧对大开图解的人来说,修一日就等于修一劫,所以说“不历僧祇获法身”,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能够成就无生法忍,乃至于三日就能成就念佛三昧。

第五是总持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花藏海,就是华藏世界。所以见一佛即为见无量佛,生一净土即为生无量净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之所护念。因此古德的净土诗赞叹极乐世界的殊胜说:“池上藕花花上人,佛光来照紫金身。更闻妙法除心垢,尽救迷情出苦轮。”描述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以后,七宝池上莲花开了,每个人都是身如紫金光色,同于阿弥陀佛相好庄严。

“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却倚雕阑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宝树之间有微妙的罗网,在这个中间就能够映现出十方诸佛净土的状况,所以无边佛国在其中。

“举步遍游尘点国,利生终满涅槃因。娑婆界上光阴短,极乐知经几劫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有神通,“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吃一顿饭的时间就能够遍供他方十万亿佛,所以说举步遍游尘点国。

再讲大势至菩萨说利他的修行,前面三句经文是侧重于自利,此处讲利他,也有三句经文: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此界就是指娑婆世界,摄就是摄受接引,净土当然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了。大势至菩萨说,我摄受加持娑婆世界的念佛人,他们在生时就以威神力加持,令念佛人不忘失正念,临命终时以愿力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归于净土]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方面是为什么要归于净土;第二个方面是怎样修行才能归于净土;第三个方面是归于净土有哪几种品位。

第一个方面是为什么要归于净土?

我们学了很多净土的法,大家都知道,比如说娑婆有八苦,极乐世界但受种种妙乐,娑婆世界是八苦交煎。

首先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分段生死之苦,乃至于娑婆世界的贤圣还有变易生死之苦,而极乐世界众生但受莲花化身之乐。

其次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有老苦,善导大师有一个诗偈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所以面对这个生老病死苦要归心净土念弥陀。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衰老之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莲花开后都是相好庄严同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愿力加持所成就的。

第三点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种种的病苦,乃至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尤其是现在去医院一查,很多都是癌症,虽然医学很昌明,但是实际上病苦还是对我们困扰很大,而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诸病苦,但受自在康健之乐。

第四点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临命终时苦不堪言,四大分离的时候就好像一只活乌龟脱壳一样痛苦,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四大分离的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

第五点是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恩爱别离之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与海会圣众相聚在一起学修佛法,其乐融融。

第六点是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怨憎会遇之苦,没有冤家聚会,互相触恼之苦,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第七点是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在如意之乐,想衣衣来,想食食至。想衣衣来,随意美妙之服自然在身;想食食至,食毕盛食之具自然化去,也不需要那么麻烦去为了衣食而奔波。我们如果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就能够明白极乐世界想衣衣来的原理,因为能量就是释放了的物质,而物质是闭锁了的能量。娑婆世界因为有隔别之苦,所以不能够自在转化,而极乐世界能量和物质之间可以自在地切换,极乐世界的众生一念之间,他的心的能量就转化为物质,所以就想衣衣来,想食食至。

第八点是极乐世界众生没有五阴炽盛之苦,但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

由这些苦乐的比较我们就可以明白,所以要厌离娑婆,求生极乐,归于净土。蕅益大师按照四种净土来比较,前面我们所讲的那些,八苦和八乐的比较还只是对于凡夫众生来说的,还只是在凡圣同居土这个层面来说的,事实上更圆满的是可以按照四土来比较。

蕅益大师说,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分段生死的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三苦八苦无量交煎。而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五浊轻,没有分段生死的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衣天食、诸善聚会等乐。

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还有沉空滞寂之苦,而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净土是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娑婆世界小乘还只是证得我空,就是断了见惑思惑,但还是会有对法的这种不究竟,所以是不能够融通。而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是体观巧,不但我空法亦如幻,体色入空,巧妙地证入,成为体观巧。

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还有隔别不容之苦,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净土是心观圆,没有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之乐。

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是寂光究竟等,没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之乐,所以娑婆世界的凡圣都要归于净土。

第二方面是怎样修行才能归于净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