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28

第28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七讲(3)

那么最大这个老婆,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业力。“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对于凡夫来说是如此,“唯有业随身”。但是我们要知道,“唯有业随身”,这个偈子是不太准确的,随什么身呐,随神识不是随身呐,这个身也带不去的了。所以这个大老婆就会回答说,“你上刀山、下火海,我都愿意跟你去!”那你的业力呀,它肯定跟着你走啊。你的业力是要上刀山,是要下火海,肯定了,业力就跟着你去了。

所以这个比喻,就是让我们要能够放下执著,放下实执,放下对世间的留恋。

支配我们的生命流转的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

业力,把众生送到六道轮回里面去接受果报,但是众生是被动的,是不能够自主选择的。

所以呢,我们要想改变命运的话,就要发愿,就要按照普贤行愿法门来发愿,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按照十种行愿来如法地修积福德智慧资粮,那么按照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去修行,以这个作为自己的愿力,以普贤菩萨的愿力作为自己的愿力,这个行愿就能够帮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我们真正去做都能够上辈往生。所以经上说,“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下一段就是讲“唯有愿随身”,愿王不相舍离,然后愿王随时引导,让我们得生净土,包括这三大部分。我们的愿力跟随我们,“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一切时一切处,普贤行愿都能够引导其前,引导我们在一刹那之中,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修学《普贤行愿品》的法门的时候,我们是称性起修,普贤行愿法门很广大,一切所修的对境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礼敬诸佛”,也是礼敬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称赞如来”也是称赞尽虚空遍法界的如来;“广修供养”也是供养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三宝。

尽虚空遍法界的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啊,是不生不灭的真心。那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我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呢,因,那我生前修行的因就是不生不灭称性来修的,尽虚空遍法界的;那么果呢,也就生到不生不灭的净土去了。为什么说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人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能够上辈往生,品位很高呢,原因就在于此地。没有听闻过普贤行愿法门的人,没有了解的人,往生呢,可能还不一定很有把握。但是如果真正通达普贤行愿法门的人呢,往生应该是非常有把握,并且还能够上辈往生。如何证明呢?我们看底下的经文。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你看这个就能够证明是上辈往生,为什么?一生去花就开了,就见阿弥陀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诸大菩萨。并且“蒙佛授记”,马上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得证无生法忍,得到佛陀的授记。

所以可见呢,普贤行愿法门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能够真正地按照普贤行愿法门来修,那我们的发心就很广大,我们的发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那我们的愿力也就尽虚空遍法界;那么我们就能够放下我执和法执,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品位就会很高。所以修学普贤行愿法门能够往生净土。

殊胜的果报分为三种:异熟报、士用果和增上离系果;

也就是说异熟果报,士用果报和离系的解脱果报。

异熟报是“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个是因为什么?我们已经,临命终时已经离开了、脱离了这个人身,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这是异时而熟,所以称为异熟果。往生以后,能够得见圣众,得见净土的教化之主阿弥陀佛,能够得见文殊师利菩萨,得见普贤菩萨,“行遍法界称为普,位邻极圣称为贤。”当然我们《行愿品》的普贤菩萨,其实是位后普贤,他是早就圆满了佛陀的果位功德,倒驾慈航示现为等觉菩萨。还有观世音菩萨,在《首楞严经》上面呢,开示众生要修耳根圆通法门,能够解六结、越三空、获二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还有弥勒菩萨,慈无能胜,称为弥勒,阿逸多。这些大菩萨都相好庄严,端正庄严,功德具足。这些诸大菩萨都围绕着阿弥陀佛。

那么我们修行愿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一去就都是上辈生,品位非常高。《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九品往生,那么我们复习一下《观无量寿经》上面所说的,九品往生的上品上生,它的生因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人,一定能够上品生呢?因为他是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上品上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一者至诚心。至诚心是什么?就是直心,直心正念真如。正念真如就是念法身佛,念法身佛就是念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那我们普贤行愿法门,念念,每一种行门,都是愿愿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就是至诚心来修。

二者深心。深心乐集诸善法,诸善行。前面的至诚心修慧,深心就修福培福,修广大行,乐集诸善行。普贤菩萨的一一行愿法门,都是广大行门。空间广大,尽虚空遍法界。时间漫长,尽未来际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并且供品也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微尘数那么多,所以这个也是按深心在修行。

第三是回向发愿心。也就是大悲心,发大悲心度化众生,所以要发愿,将功德回向给众生,要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所以我们可以说,普贤行愿法门的修行法门,就是按照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圆满地修。所以我们按照《普贤行愿品》修行的人,求生净土,一定都能够上品上生。这个是异熟报。

第二是士用果,土用果就是利生的大用。也就是说,前面已经得到阿弥陀佛授记了,得了授记以后,是不是就坐在极乐世界享福呢?不是。而是怎么样?而是到十方国土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教化众生。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这是士用果。那么我们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就好像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进修,我们拿到了一张文凭了,得到无生法忍了,不会迷惑了。这时候,还要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所以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了。

并且度众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那样漫长的时间,这是时间无尽。

空间也是无尽,要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子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慈悲心,随顺众生的根器和心意和意乐而教化他。帮助众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给他们说法。也就是说,自己成佛觉悟以后,让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也成佛,走向觉悟。所以“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应机说法,这个是士用果。

第三是离系究竟成佛果,所以说: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里面意思就分为六个内容。

第一个是身坐道场,不久当坐菩提道场。

第二是降魔成佛,降伏魔军,成等正觉。

第三是弘法利生,转妙法轮。

第四是令众发心,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

第五是随机成熟,随其根性教化成熟。

第六是广益无尽,广能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是毕竟成佛果。

我们修学普贤行愿法门,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迅速地花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不久就能够坐菩提道场,圆满成佛了。能够降伏魔军,成无上正等正觉。

“转妙法轮”,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转动内心的智慧法轮。让一切众生,在逢缘对境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正念;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能够广泛地教化众生。

那么到此地,我们这个正宗分,长行文的正宗分,就学习圆满了。

劝嘱受持——流通分

底下就是流通分,底下的内容,一直到那个讲偈颂之前,都是流通分。流通分就有三部分,结前胜德,正劝诵持和重举胜德。

第一是结前胜德,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这个功德非常大。在流通分里面,首先开示我们,如果有众生能够听闻到普贤十大愿王,能够受持,能够批读,能够讽诵,能够广泛地为众生开示演说,这个按照十种法行来度众生,来求解脱,这样子的功德,多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是唯有佛陀才能够究竟了知。其他的乃至于大菩萨,他们都不能够究竟圆满的知道,所以这个功德是浩瀚无边的。

底下是正劝受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我们听了上面的普贤十大行愿的功德以后,不要产生怀疑,莫生疑念呐。不要以为,不会有这么大的功德,要深信这个是称性而修,所以我们的真性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浩瀚无边,所以这个功德也是浩瀚无边的。所以,应该深信是真实不虚的,能够接受;接受以后,能够批读;批读以后,能够背诵下来;能够行持;能够书写;能够到各个地方,为一切众生开示演说,让他们都能够修学普贤行愿法门,启发不生不灭的佛性。

底下是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个是重举胜德,我们读诵演说《普贤行愿品》的人,那么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乃至于一念之中,他所有的行愿都能圆满成就。为什么?念劫圆融。所获得的福报,福德的集聚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是讲自利,自己自利。

底下是利他。

“拔济众生令其出离”,能够将六道一切众生,都从生死苦海里面救拔出来,让他出离,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这个是佛行事业呀!“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把众生度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啊!现在呢,我们能够修学普贤行愿法门,也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度到极乐世界去呢,那怎么样?那我们所成就的也是佛行事业,所以,功德不可思议啊。所以这个是利他究竟,这个是最究竟的利他的法门。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前面到极乐世界呢,“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么长行文,流通分就圆满了。

底下这个都是讲偈颂,大家不要轻视这个偈颂。这个偈颂的内容,把所有的长行经文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而且它还有很多长行经文里面没有说到的窍诀。

偈颂的内容,它是略说前七愿,广说第八愿常随佛学和第九愿恒顺众生。尤其是广说第八愿、第九愿,那个里面,我们如何上求佛道,如何下化众生,如果能够闻思修学,那么乃至于修小小的善行,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都能够成为成佛的资粮。

“尔时”,讲说长行经文圆满以后,普贤菩萨为了“重宣此义”,为了再一次总结归纳前面所说的十大愿王的甚深的法义,所以普遍的观察十方众生的根机,得度的机宜,而以偈颂的形式,作一个演说。

重宣就是重颂,“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与授记。”这个是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那这里面呢,这个偈颂是属于重颂。颂有多种,有一些是孤起颂,有一些是重颂,有一些是超颂,有一些是追颂,种种不同。颂呢,一般说有八种。

第一个是孤起颂。就是说前面没有长行经文,直接就说偈颂。

第二是重颂。就是前面内容已经讲过了,有一些后来的人,他没有听到,那么现在再归纳,以诗偈的方式重说一遍,让后来的人得闻。

第三是复颂。就是前面他虽然听闻过了,但是他还没有理解,现在以偈颂让他悟入。

第四是广颂。就是前面长行的经文很简略的地方,在偈颂之中,再来详细地演说。比方说,这个本经里面,对于两个核心,就是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有很详尽的修法的开示。这个应该是我们明天要重点说的内容。

第五就是略颂。就是前面长行文已经说得很丰富,很圆满,很细致了,在偈颂里面,就只是略略地把它归纳一下。

第六是结颂。结颂,把它总结起来,让受持的人容易记忆。我们朗朗上口,听了这个结颂,我们就把它全部都连贯起来了,好像花鬘一样了,把它贯串起来了。

第七就是超颂。超颂就是这个颂在前面,然后隔了一段以后,再来说长行的经文,它超到前面去了。超颂,超过的超,超越的超。

第八就是追颂。长行的经文在前面,然后隔了一段以后,再出现,偈颂在后面。这个是追颂,追上前面的那个长行经文。

普贤菩萨,把前面为大众所开示的十大愿王的内容,向大众再作一个补充说明。在没有说偈之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观察,法会的大众和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的根机,然后来对机说法。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偈,偈颂啊,它不是简单的重复,里面还包含了很多的新意,是长行经文里面没有讲到的。

偈颂

我们先看前七愿,我略略地把前七愿归纳总结一下。

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就是两个颂子: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前面的两句,是所礼的对境。我们礼敬诸佛,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浩瀚无边的广大诸佛。是无限的空间里面的,无限的时间里面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是所礼之境。

后面的两句是能礼之人,我以清净的身语意三业,共一切有情,普遍地顶礼尽无余,都普遍地顶礼到了,礼敬到了。

这一愿是基础,是根本。没有礼敬诸佛呢,后面的行愿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因为首先要有礼敬,你没有礼敬,你去称赞,那是口是心非。你没有礼敬,你内心没有至诚恭敬,你去称赞,那是为了讨好他,去口是心非,那是谄曲啊,不是称赞。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礼敬诸佛,后面的九条呢,条条圆满。

那么你真正能够礼敬诸佛了,你一出言一开口,一定是赞叹;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养。你开口说话,就是赞叹如来;你待人接物,都是广修供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供养无量的诸佛。所以礼敬诸佛是根本,是基础。

礼敬诸佛是礼敬什么?礼敬我们的性德,礼敬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念念能够觉,念念保持正念,也是在礼敬诸佛。我们念念保持正念,同时我们事相上面还要礼敬诸佛,不著空,不著有,行于中道。所以礼敬诸佛,就是恢复和显发我们本来具有的性德。

那么这个第一个颂,就是总结的开示了,普贤殊胜的行愿法门的三个要点。这个三个要点是每一个行愿法门都包含的,在第一个里面就点出来了。哪三个要点呢?

第一个是般若。生佛平等观智随时生起呀,所以就是修般若。为什么是生佛平等观智随时生起呢?因为我们礼敬诸佛,不单单是礼敬过去佛,现在佛,还要礼敬未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