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24

第24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六讲(3)

所以透过回向可以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执著分别的习气扫干净。不执著于功德,功德就更大。所以这个功德,你如法修它是不会失去的。

不单单是功德不会失去,其实福德呢,它也是不会失去的。你这个命里面有一千万的福德,福报,你拿这一千万全部都去做善事,去供养布施,统统都做掉了。你的心是至诚清净的,那么过一段时间,因为你的福德在,它仍然还是会回来,一千万还是会回来,并且还会加多一些,还会增长一些。

你看那个范蠡,那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要打败吴国,那么他就找了一个范蠡,一个文种,两个比较有智慧的人帮助他,然后成功了。成功以后,范蠡就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能够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他马上就离开了。并且写一封信给文种说,你也赶快离开,为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你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你赶快避开。文种不听,他说我那么大的功劳,总不至于对我怎么样吧,他就不听。

果然隔了没多久,这个越王勾践就跟他说,“文种大夫,你以前跟我献了十个计策,让我能够打败吴国,但是我现在,只用了三个,我就打败了,可见你这个人智慧很大。那么你那七个,我这里用不了了。不如你这样了,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你就去到我父亲那边,把你的那个剩下的计策给他去用吧。”然后赐一把剑给他,叫他自杀了。

所以范蠡这个人就很聪明了,他就预先就走了。然后隐居起来,改名为陶朱公,自己去做生意了。因为他比较有福德,所以很快就很有财富。他心量也很宽广,三聚三散,有了以后就布施给那些贫困的人。然后又开始从头做,又很快又有了,这样子三聚三散呢,福德越来越大。

所以说你命里有的,丢也丢不掉,命里没有的呢,你保也保不住。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你看福德尚且如此,何况是功德呢?功德我们一定要作回向,我们的心量广大,那么福德、功德,就会更加辗转增上。

回向法界众生

那么底下首先讲,回向法界众生。

【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那么这个是指回向众生,并且范围很广大,是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种种差别的一切众生。

回向菩提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安乐,所以我们要能够“慈能予乐”。那么这个就是《楞伽经》上所讲的,“菩萨以大悲故,不忍食众生肉”,既然你都愿众生得安乐了,你为什么还忍心去吃众生的肉呢?所以要吃素。“无诸病苦”,无诸病苦就是身、心、灵都健康,就能够消病苦、转烦恼、就能够消业障。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那么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教化他们,所以自然就不敢作恶,所以说“欲行恶法,皆悉不成。”第二是因为有不可思议的菩萨暗中加被,让他恶业不成,他起了一个恶念,想做坏事,那菩萨和护法神就拦住他,使他做不成,这个是“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动一个念头去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心量就宽广,就容易与佛心与菩萨心相应,就能够感应道交,所以说所修的一切善业都能够迅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修习普贤行愿法门,能够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能够修习“普皆回向”,就能够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这里面所指的恶趣,范围很广大,一方面是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同时也指三善道,也是恶趣,为什么?因为还有六道轮回呀。乃至于阿罗汉、辟支佛,虽然他们已经断尽了见惑、思惑,还有尘沙惑、无明惑;虽然有甚深的禅定,还没有见性;虽然已经断了人我执,还有法我执,我空法有,没有彻底见性,所以是恶趣。

菩萨虽然见性,还没有圆满,所以也可以说,十地以下的菩萨都可以称为恶趣。为什么?因为这个《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对于等觉菩萨所说的,告诉他们最后圆满成佛的法门,甚深的法门,所以说呢,这个以下的都可以说是恶趣。所以,我们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关闭一切诸恶趣门”。

当然了,我们现在修学,不能把标准定得这么高,只要知道三途六道,真的是恶趣,我们一心一意要在这一生之中就超出轮回,就是“关闭一切诸恶趣门”。那最好的法门呢,就是净土法门求生极乐。

开示人天涅槃正道,为众生开示涅槃,就是得到常乐我净,得到解脱,到达清净庄严的彼岸,这样的正道、正路。那么也就是说,体悟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来圆满成佛;那么也可以说,就是劝众生念佛求往生。这个呢,也就是“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能够不退,通过念佛往生,能够不退成佛,因为呢,你看我们能念的心,是观照般若,是始觉;所念的佛和所愿生的净土,是实相般若,是本觉。以始觉念本觉圆成究竟觉,那么以修德显发性德,然后究竟圆成佛果。

发心代苦成就菩提

那么底下呢,就是回向菩提,发心代众生受苦来成就菩提,这是回向。前面是回自向他,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里面就是回因向果,将因地的行持的功德,回向给果地的佛陀的果位,是回因向果,回向成就无上菩提。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众生因为迷惑颠倒,所以就造恶业;造了恶业就一定感苦果啊。那现在呢,我修习普贤行愿法门,愿意代他受苦果,帮助他得解脱,以至于究竟成佛。

“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切极重苦果”,为什么会积集诸恶业呢?这里面包括了惑业苦了。积集就是惑,因为他迷惑了,因为他起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的烦恼了,所以他才会积集。积集什么呢?积集诸恶业啊。就是说累积了、造了一切的恶业。因为惑,所以造业;因为造业呢,就一定会感一切极重的苦果。乃至于堕到地狱之中,这些苦果呢,菩萨发心“皆代受”,代他受苦。苦愿自受,乐愿他取。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让他们都能够圆成佛道,乃至于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是回因向果。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都知道了苦由业生,那么菩萨他没有造感苦的业因,为什么他能够去代众生受苦呢?是不是,你吃饭你饱嘛,他不能饱嘛。那为什么说,这个苦呢,众生的苦菩萨能够代受?是为什么?什么理由?苦由业生啦,我无是业,何能代得?为什么我们修学普贤法门,能够代众生苦呢?

可以从七个层面来解说菩萨代众生苦。

第一个是起悲心。也就是说,明明知道自己是凡夫,实际上呢,不能够代他受苦。但是呢,因为同体大悲,所以至诚恳切地、真心地愿意代受他的苦,这个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实际上呢,是不能够代受他的苦的。

比方说,我们前面说的那个例子,一个老母亲,他儿子开刀,她说,“我愿意代我儿子受这个苦。”代得了吗?代不了。但是呢,这个母亲的心是真诚的,是真心想代众生苦的,她真的是宁愿替他的儿子去受这份苦的。

但是凡夫众生,很遗憾,他只会对自己的至亲有这种慈悲。学佛的人要能够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众生的苦,我都发愿代他们受。

第二是修行。从修行这个层面来说代众生苦,也就是什么呢?就是说,菩萨会示现去修行,修苦行,让众生对于解脱,心里面生起喜乐来,生起欢喜来,作为他将来得解脱的一个增上缘。众生受苦果是因为他不觉悟;他不觉悟就会在受苦果的时候,他就会更迷惑;更迷惑以后,他的业就会造得越来越重。

就好像一个漩涡一样,水里面的漩涡,漩涡是一定转、转、转,一直就转下去了,很难说会上来,这个水的漩涡,一定会一直往下转下去的。就比喻什么?众生如果没有增上缘,没有得到启发,没有缘因佛性,没有菩萨去启发他,他造恶业呢,他很难自拔,他很难拔出来,只会越来越苦。

打一个比方,那个杀生的业很重的人,他一定会受地狱报。那么地狱的苦,苦报受尽以后呢,他生到人中来还有余报。余报是什么?是多病、是短命。但是因为没有善知识开导他的缘故,他就会邪知邪见,他身体多病了,他就认为说,“我多杀几只鸡,我吃下去后,我身体就会好。”拿众生的血肉来滋养我的身体呢,我的病苦就会好,这个是他的邪知邪见。

事实上怎么样?就病苦越来越重。而且造了杀业,就越来越重。并且因为他宿世的杀生的习气,这个等流,习气等流,所以他也会愿意去杀生。所以这样子的话呢,他会越来越堕落啊。因为他以前是杀业很重,到地狱里面长劫受苦。偶然得到人身,又是多病,又是短命,因为多病呢,他又去杀生,又造更重的业。所以很难很难有机会生到人中来,总是在三恶道里面受苦了。所以说,是从苦入苦,从暗入暗啊!

所以我们这一生,如果不精进修行,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的生命的前途,也是很值得忧虑的了。为什么?很有可能是一生不如一生,一世不如一世啊。因为凡夫众生起心动念,都是恶多善少,那就会好像那个漩涡一样,越转就越下了,越来越往下沉了。所以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超出轮回。

那么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菩萨,他就会在这些业重的众生面前,去示现修种种苦行。让众生,让那些业重的众生,一看到以后,哦,心里面生起欢喜心来,受到启发,欣求解脱。这个就是代众生苦,就是说成为众生愿求解脱的一个增上缘。从这个层面来说代众生苦。

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在雪山六年苦行,为什么要示现六年苦行啦?就是为了示现给众生看。佛陀你看已经成佛八千次了,哪里还需要去苦行呢?这个是为了示现给众生看,这个也是代众生苦啊。示现给众生呢,让他们对于解脱,生起欢喜心来,看到释迦牟尼佛修苦行的榜样,知道我们向佛陀学习,我们也要能够捍劳忍苦,这个是代众生苦。

第三个层面的说代众生苦是留惑,留惑润生是代众生苦。就是说菩萨本来就能够彻底地了生脱死,但是他自己会留一点点微细的惑。为什么?留惑润生。因为有微细的一点点惑呢,才能够润生,来受这个有苦的身,受这个凡夫的身,示现跟凡夫一样啊,也得到这个生、老、病、死的色身。

只有这样子,菩萨才能够以同事摄,因为菩萨示现跟凡夫一样,就可以,身是凡夫相,内是菩萨心。所以这样来为众生说法;为众生说法,就是为他断惑,令不造恶;令不造恶,就是让他断恶业,告诉他不要再造恶业了;这样子的话,不造恶业,才能够脱苦。否则的话,是从苦入苦,此苦绵绵无绝期,一直受苦下去,越造越重。只有透过菩萨以同事摄来为他说法,他才能够不迷惑、不颠倒、不造恶业,所以才能脱苦。

但是这一种,菩萨示现的这种凡夫身,他与众生的凡夫身是不同的。众生的凡夫身是业力身,菩萨的凡夫身是愿力身。众生的凡夫身是业力驱使你来的,你自己不能做主,你不能选择到哪里去投胎,业力驱使你去。菩萨呢?生死自在,他想到哪里示现,他就可以到哪里示现;他想示现什么身,他就可以示现什么身;想示现哪一道,他就可以示现到哪一道。这样子呢,在那一道之中,去以同事摄为众生说法。这个是愿力身。业力身被系缚不自在;愿力身呢,生死自在,游戏人间。

所以我们可以说,第一种起悲心,这个是一种理想。第二种的修行,第三种的留惑,这个是作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增上缘,从这个层面来说代众生苦。

第四是舍命,杀恶众生代众生苦。也就是说,这个众生他想造一个很大的恶事,那么菩萨为了制止他去造这个恶业。因为造了恶业,造大恶业,一定要受大痛苦,所以菩萨就会制止他。但是其他方法没有办法制止的话呢,菩萨就会杀掉他。杀掉他以后的话呢,菩萨的发心就是什么?宁愿我因为杀掉他的缘故,我堕地狱去受苦,让他不要堕落。因为他没有造啊,他动了这个念头还没有造,因为没有造那个恶业,所以不会感受那个苦果。这个是代众生苦。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做一个菩萨商主,商人的首领,带领五百商人到海里面去采珍宝。满载而归以后,有一个强盗上船了,他就起了一个恶心,要杀掉五百商人,夺取他们的珠宝。那菩萨商主有他心通,马上就知道了。

他就思维了,如果我不制止这个强盗,那么五百商人就会被杀,那强盗以杀五百商人的罪业,他会累生累劫堕大地狱。另一个方面,如果我说穿这个强盗要杀五百商人,那么五百商人也就回过头来,会以瞋恨心杀这个强盗,这样子的话,也会让五百商人造恶业。与其让这些众生都去造恶业,不如宁愿我去杀掉他,哪怕我以杀这个强盗的罪业,堕地狱都好了,免他们去堕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