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73

第73章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1)

一、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课外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要把课外活动开展好,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校领导重视,除此外,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一)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统一性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明确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值得一提的是,组织课外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它对整个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应该尽可能使之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获得统一的效果,抵制庸俗、低级趣味、有损身心健康的活动,防止为活动而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应有充分的准备、突出的主题、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努力加以落实。在制定计划时,对活动的内容、时间、场地、设备及指导老师或辅导员必须落实到位。有了明确的目的、计划等,课外活动就能顺利开展,也便于活动组织者、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因而增强活动的效果。

比如清明节扫墓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缅怀先贤、拓展文明、亲近自然、创建和谐”的主题,突出清明节传统习俗特征,突出缅怀先祖、缅怀先贤、缅怀先烈,通过弘扬民俗文化,拓展节日文明,把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相结合,引导广大师生尊重传统文化习俗,牢记中华民族历史,珍惜美好幸福生活,共建文明和谐社会。

(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

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情趣,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和公式化。学生处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好奇心重、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喜欢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活动就要看活动本身能不能吸引学生。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活动没有趣味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即使学生贸然参加,其积极性也不会持久。根据年级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应有所不同,中、高年级的活动应以培养能力和富于知识性、创造性的活动为主,低年级以趣味性活动为主,学习和模仿的因素占重要地位。即使在同一活动中,也可根据各人的爱好、特长的不同进行组合活动。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课外活动有别于课堂教学活动就在于课外活动有极大的自主性。课外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因此,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应以自主、自立的积极态度出现,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华。可以说,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不意味否认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在课外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即把握学生活动的思想方向,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教师要信赖学生,相信他们能把活动搞好。即使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是错误,对此教师也不必大惊小怪,而要加强帮助和指导。事实上,困难和挫折,也有助于学生锻炼成长。活动中强调教师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创造精神。

(四)活动要因地制宜,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不宜强求一律。开展课外活动利用当地条件,扬长避短,才能使活动生机勃勃,具有特色。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学可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的项目,而农村中学可以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开展课外活动,如开展气象观测、各种养殖、木工、泥瓦匠、刺绣等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这样,课外活动才能持久、有效地开展下来。

二、课外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表明,儿童在某个年龄阶段的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其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针对活动者的情况,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课外活动的设计,要从内容、形式和活动目的等各方面反映出活动者的差异。只有适应学生兴趣特点、思维特点和操作能力的活动,才是有的放矢的,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统一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共性的认识,学习方法是接受和练习,参与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其学习以兴趣为基础,以自主活动的探究性操作为主要方法,活动目的更倾向于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拓精神。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从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活动方法等方面突出课外活动的主要目标,避免将课外活动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形式。

(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外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增加学生的知识,又要使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对学生有吸引力,还要使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这种要求反映在设计方面,就是要使活动内容尽量丰富、广泛,活动形式要灵活、富于变化,活动要具有操作性,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课外活动产生乏味和厌倦的情绪,也不会觉得自己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下面是一份某中学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

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调查

(一)课题背景

大气污染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为了增进健康,保护人类的绿色家园,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二)调查内容

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污染来源以及应对策略。

(三)调查目的

1、了解周围的环境。

2、对如何改善环境空气提出了一些建议。

3、学习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4、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有: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

(五)调查计划

从2003年1月至3月,主要在寒假期间进行。具体时间如下:

1、2003年1月26日至27日问卷调查。

2、1月28日参观大气观测实验室。

3、1月29日至30日查阅资料。

4、2月12日至15日实地调查。

5、2月18日至20日采访环保局和医院有关人员。

6、2月26日至27日整理、分析资料。

(六)需要条件

图书资料、调查记录本、照相机、自行车。

预期成果

写出一份对环境保护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

表达方式

表达的方式有:文字、图片。

三、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教师或辅导员在指导具体课外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自愿参与是课外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在课外活动指导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判断为依据,要求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或不学习什么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是最持久、最有力的学习动力。兴趣可以使儿童主动、愉快和不知疲倦地工作,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思考,锲而不舍地寻求解决的办法。由于老师的干涉而使学生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学生可能会造成终生遗憾,对社会可能会失去一个具有特殊才能的成员。发展学生的个性是课外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自主性既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也是个性得以不断成长的基础,因而在课外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它来培养和发展自主性。

对学生意愿、兴趣的尊重,还应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活动内容和形式,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都应当给学生留有适当表达个人意见和愿望的机会,让学生对做什么好、怎么做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更可以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有创造性的见解和意见。这样的课外活动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越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过程,越是能够产生优异成绩。

(二)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