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64

第64章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2)

人生观也称价值观,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的追求、理想等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怎么对待人生、度过人生和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的问题。人生观的内容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方面。一个人如果能从人的价值观的角度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根本解决了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了道德评价问题,解决了人的道德内心境界问题。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的侧面。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追求。人的理想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等。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三)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品质,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制约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其他一切规范和范畴。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养成善于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大。独生子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极强,弱点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又不愿为别人服务;只愿享受权力而不愿为社会尽职尽责。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弱点,如果不加以克服,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将是很危险的。因此,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之一。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是:

1、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从小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习惯过集体生活,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和任务,乐意为集体做贡献,在集体生活中要讲团结,要谦让、互助、合作,主动关心他人。要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明白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直接与集体的荣誉有关,每个人都应为集体争光,并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要教育学生遵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与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集体服务的思想。

(四)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了民主的观念,这是历史的进步。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和纪律、法制是不可少的。只有用严格的纪律和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使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流通及人们的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促进社会的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从小学开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的要点如下:

1。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思想,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班组与学校的工作和活动,提出中肯意见和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国家大事;要使他们了解民主的程序,懂得民主的权利,能够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善于组织民主生活,通过民主方式来处理问题。

2。提高对纪律的认识,自觉遵守纪律。要使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纪律观念。要从训练学生的行为入手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如抓好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校内与校外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

3。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开始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应当懂得遵守法纪。否则,在某些人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中品德意志薄弱者就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要引导他们从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进行法制教育时适当运用反面典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公民道德教育

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公共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和公共的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公民道德不仅是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条件。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公德心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同情弱者,乐于助人;懂得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正祛邪、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等中华民族美德,从而培养其公德心。

(2)文明行为教育:文明行为是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训练,使其具有懂规矩、讲文明、有礼貌、举上文雅、落落大方、言语优美、行为规范等特点,真正成为一个文明人。

(3)个体品德教育:良好的个体品德不仅是对学生的基本社会要求,而且是个体素质的内在要求。学校应启发学生认识到个性品德对其品德修养和人生历程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和训练这些品质,形成诚实守信、谦虚慎行、艰苦朴素、勇于拼搏、甘于奉献、沉着耐心等良好品德。

以上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德育内容的延续。它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性质,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这些内容仍然过多强调德育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注重德育的社会价值远远多于注重个人价值,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而且很多条目对中小学生而言相对抽象,使得德育的实效性不太突出。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德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德育内容也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新课程改革对德育内容的规定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调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德育内容,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强调德育内容的阶段性,明确阶段重点的同时也兼顾不同年级阶段之间的连贯衔接,九年一贯制整体来规划制定内容;四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活动,培养其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五是突出综合性,以综合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德育课程,同时德育内容也在其他课程和活动中全面综合地渗透。

总而言之,学校选择何种德育内容,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对小学生侧重微观层面的内容,如个人与家庭、学校、社区等的关系,注重各种基本规范的领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中学生则侧重较为宏观的层面,如个人与社会、国家、国际等的关系,重点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爱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涉及个体与自我方面的内容,则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自我建构的特点来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