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41

第41章 教学过程(2)

认知心理学的智力观则从广义知识观的视角来理解智力,认为智力是学生习得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总和。它们或以命题网络、或以产生式系统、或以图式(包括脚本)等形式贮存在我们的头脑内,一旦需要可以随时调用。在认知心理学看来,所有能够体现个体智力水平的各种特殊能力,例如问题解决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都可以用广义知识观来进行解释。以阅读能力为例,在认知心理学看来,阅读能力同样是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阅读首先要具有某些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当属陈述性知识。其次,必须具有基本的阅读技能,这些阅读技能属一般性程序性知识。最后,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过程的调节、阅读障碍的克服等需要使用策略性知识。

从上述对三种智力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教育学所持有的智力观并没有超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对立,因而不可能解决二者统一的问题;心理测量学的智力观则认为智力与遗传关系更密切,教育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在认知心理学的视野中,知识与智力的统一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发展智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头脑里知识结构的优化,就成为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良好的认知结构往往表现出知识在纵向上的不断分化和在横向上融会贯通的特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其所掌握的知识往往具有良好的组织。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的比较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般认为,专家是智力获得高度发展的人群,他们能熟练地解决自己熟悉领域的困难问题。研究表明,专家解决问题之所以快而精确,原因是他们的知识经过严密而系统的组织,其知识结构中不仅有高位的概念和原理,而且有应用这些概念和原理的条件。也就是说,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就是因为他们在某些领域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于新手。倘若离开了他们所专长的领域,他们的能力同新手没有两样。

3、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智力的发展与其认知结构的改变是同步的,而且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将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奥苏贝尔就指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他分析了认知结构的三个特征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认为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我们新知识的学习。

所谓“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所谓“可分辨性”,是指认知结构中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所谓“稳固性”,是指认知结构中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总之,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只有不断改善认知结构,才有利于知识的有效掌握。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命题。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指出:“我们可以将教育惟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学的教育性命题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1、知识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知识观大多秉持客观主义的立场,强调在知识的生产和表述中尽可能消除科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这种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反映在学校课程之中,就是知识往往以结论性的、工具性的形态呈现,知识在课程中是一种需要掌握的“工具”,而知识蕴含的生命意义与精神力量则往往受到遮蔽。

事实上,知识不是抽象的、冷冰冰的概念与命题,知识背后蕴藏的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力量,体现着我们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知识,我们都可以在深入的解剖中发现知识背后蕴含着的人类的精神力量。一部自然科学史,就是一群科学家坚持真理、执着探索、不畏强权、勇于奉献的历史。同样,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更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就对诗词与人生境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因此,敞亮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破除传统的工具形态的知识观,而自觉地树立生命形态的知识观。

2、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这是因为知识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饱含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如果脱离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就会使思想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案例:斯宾塞论科学与审美

近代西方科学教育的先驱斯宾塞非常重视科学与审美的有机融合。他说:“现在让我们不要忽视另一件大事,即科学不但是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的基础,而且科学本身就有诗意。目下流行的把科学与诗歌对立的看法是个错误。……科学正是在那些不懂科学的人看来全是茫然的地方去开辟一些富有诗意的领域。研究科学的人经常告诉我们,他们体会所研究的对象中的诗意,并不比别人欠鲜明,反而更鲜明清楚。”他举例说:“你会设想一滴水,在俗人眼中看来只是一滴水,而一个物理学家懂得了它的元素是由一个力量集结在一起,而那力量突然弛放时可以引起闪电,在他的眼中那滴水会失掉什么吗?你会设想在普通人不经意地看来只是雪花的东西,对于一个曾在显微镜中见过雪的结晶的奇妙多样形式的人不会引起一些较高的联想吗?你会设想一块划了些平行线痕迹的圆岩石,对一个无知的人和一个知道一百万年前冰河曾在这岩石上滑过的地质学家,能激起同样多的诗意吗?事实上,一个从未作过科学探讨的人对于他四周的诗意大部分是茫然无知的。”总之,斯宾塞指出,“科学本身就富有诗意。”科学美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对科学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端正学习的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个人的学习与文化的昌盛、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建设、人类的幸福联系起来,那么就能给学生的学习以正确的方向和巨大的动力,推动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

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题材。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统一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议题。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主张“教师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教育则主张“儿童中心”,重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二者各执一端,都没有全面地把握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