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37

第37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生物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相关的生物链、生物圈,等等;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与艺术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山川河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

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无论“天然性”的自然资源还是“人工性”的社会资源,只要教师参与其中的开发,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皆可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部分。

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真正的有效教学不仅依赖于家庭的课程资源,而且常常需要引导家长开发和保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当一个外语教师为学生回到家里无法听英语磁带或看相关的英语录象而焦虑时,或者,当一个语文教师不甘心学生在家里无法获得相关的阅读时,或者,当一个向来重视游戏和“玩中学”、“做中学”的老师不满于学生家里或社区不能让儿童自由游玩时,学校教育如何引导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尤其成为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遗憾的是,社区课程资源相对于校内课程资源而言,其重要性经常被学校忽视。而且,学校和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系统,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两个系统。“5+2=0”的说法(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周末2天的社会教育其效果等于0)一度流行,说明学校教育缺乏与社区之间的基本沟通。人们理解的教育只是在学校系统中完成的,忽视了社区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三、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物质资源”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当“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资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

具体来说,“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少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二是发挥教师“主动性”,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不断生成瞬时性的、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

(一)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遗憾的是,现实教育中往往不承认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发动机”装置,往往不重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发动机”这类课程资源。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遗憾的是,现实教育中往往显示为“教师不学习”或“教师零学习”。中小学教师要么抱怨太忙而顾不上“学习”,要么不认为自己尚需要“终身学习”。

(三)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的、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正因为这类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正因为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它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

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充分地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也可以说,有效的教师就是善于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在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后能够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那里寻找和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

现实教学中往往显示为教师单向的传递,知识在书本、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地流动,所谓“互动教学”或“对话教学”并不多见。在“课程资源”被提出和倡导以前,人们尚不知教学竟然还有资源的说法。在课程资源被提出和倡导之后,人们往往只承认教材、教具、图书馆、博物馆等课程资源,却很少理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更不会想到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思考与练习

1。如何正确理解课程?

2。国内外中小学课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核心精神?

4。为什么要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

5。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案例:黄玉峰语录

案例说明: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是个特别的老师。黄玉峰语录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是如何思考教育与课程教学的。

黄玉峰说教学

o有人批评我的课堂教学是“放羊”式;“放羊”有什么不好?这要看把羊放到什么地方。如果是放到水泥地上,那羊只能饿死;但如果是领到水草丰茂的原野上,羊自己就能吃得肥肥的。

o我有时也“灌注”。“灌”也没什么不好。教师把自己读书所得,有激情地灌给学生,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领悟到一些什么,为什么不可以?

o在所有能力中,记忆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强化记忆力最基本的办法是诵读。诵读不仅为了积累,为了形成语感,而且也是为了训练记忆力。有了好的记忆力,将受用终生。

o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o人们往往觉得语文课时少,抓紧时间讲深讲透还来不及,怎么还能让学生自己看?这是一种误解。越是时间紧,越是浪费不起,越不能由老师一味喋喋不休。书要自己读,别人是不能代替的。好的老师的作用在指导、点拨。

黄玉峰说教改

o我既然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纠正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文精神,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

o我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教法两方面进行的。我首先是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大量名家名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走近大师。在教法上,我也有所突破。所谓教法,其实就是学法。我的原则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较多地让学生自己读书,一堂课,我讲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每周还有一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学,有计划开书目让他们读。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

o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文化学旅,也是我班得一大特色。通过旅游,同学们与古人、名人、伟人的距离拉近了,对他们的诗文著述有了直接具体的感受。人好象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o我的教改当然遇到了很多阻力。对此,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我信奉“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我不会后悔。应该看到,只要你认真地在做、在改,学生、家长、学校总是会理解你的,只要学生水平真正在提高,你到底是会受欢迎的。

黄玉峰说教师

o教师除了要好读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更要紧的是要有人格魅力,不要跪着教书,而要堂堂正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活得象个人。

o教师还要有眼光和魄力,不断向学生推荐当代的精品。

o应试教育不但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教师丧失了个性与主动性,成了做习题得机器。改革对教师自然也是一项挑战。教师有一个角色转换过程,从一个“知识点”得贩卖者变成一个引路人,要给学生分析讲解、推荐书目、指导阅读、点拨启发、修改论文,不但要有广博的学问,更要有人格的力量。

o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带了三年的学生,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会跟自己很像。可见,教师自己就是一本教科书,学生翻阅三年,自然深受影响。

o要承认我们不如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教师只有保持自身的开放性,才不致枯竭和落伍,才有资格为人师。

黄玉峰说学生

o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

o学生思想很活跃,记忆力很强。不要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禁锢他们的个性。

o两年多时间里,学生一般读熟背诵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篇,看了几十本书,俨然以“读书人”自居了。

o把学生培养成爱买书、会买书的人,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o学生的阅读潜力不可小觑。不要担心他们读不懂而迁就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让他们深刻,他们也完全可以深刻。

o学生的习作应该有一块发表园地。有了这一园地,既可以促进学生读书写作,又可以把他们的成果积淀下来。学生每办一期《读书做人》,在读写与做人上真的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o爱学生,与他们做朋友,你会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并反过来促进自我的完善。

黄玉峰说读书

o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

o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积累了一定的量,学生会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阅读量没有限制,凡有兴趣的都可读。

o博览是精读的扩展,有了精读,博览才更有效;有了博览,精读才不狭隘,才谈得上“悟”。

o阅读一定要“法乎其上”。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读什么。读多少,对形成人格,真正提高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o给学生推荐的书,自己一定要事先读过;引学生入门读书,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示范,让学生感到:哦,书,原来可以这样读!

o我自己爱读的书有:《海的女儿》、《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简爱》等;我偏好读中国古典诗文,《论语》、《庄子》、苏东坡常读常新;而近代,鲁迅对我的影响最大,他是我的同乡,我是他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