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19

第19章 教师专业发展及其途径(1)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代表已成为合格教师,当了一辈子教师也不一定其专业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时间有关,但又不仅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专业理想的逐渐明晰、专业自我的逐步形成,直至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终身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等。

(一)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课堂常教常新;要树立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在研究中应用;还要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学习、学习、再学习。要做教学实践中的“有心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积极探索,锲而不舍,勇于革故鼎新。

1。个体学习

首先教师要主动学习间接经验。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向周围其他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可以少走弯路;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其次,要积极主动积累实践经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长才干。

2。互动学习

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主旨是培养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要积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探究活动。师生、生生、生与媒体间可以尝试专注式学习、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络探索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我们的学习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愿学、乐学、创造性地学。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单一主体探索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它经常以网页呈现问题作为开始,引导学习者解决问题。

3。团队学习

合作是校本研究的途径与方式,我们的社会正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若研究只停留在教师个体,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学校要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用共同的远景目标培养教师对学校的长期承诺,客观地审视自己,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团队中成员不断超越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提升整体的教书育人水准,全力打造学习型学校。

(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基于学校,源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研究的起点和对象是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制订计划、系统地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付诸实施、检验和反省成果,把学习与培训、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学习培训和教学过程相统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1。让行动与合作、反思相随

行动是校本研究的出发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校本研究就必须从研究“行动”开始,始终紧扣教育教学“行动”进行研究,并且把落脚点放到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上。使校本行动研究,由“行动”开始,通过“合作”与“反思”达到高一层次的新的行动。立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方法更为注重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研究成果直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以教师的变化促进教学的变化,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行动研究的过程

(1)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发现明确问题

教师借助内省和对话审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熟悉的观念提出质疑,而且可以是对新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的质疑,以及新的理论、新的模式与自己已有经验的比较中产生的各种想法,有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

(2)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

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把那些只能用模糊语言进行描述的问题转化为能用比较准确的概念说明其实质的问题,使对教学现状的反思提升到对教学本质的把握,从而找准问题的症结。

(3)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对自己的经验以及所能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把握,形成解决办法的不同设想,用来解释情境,从而形成一个总体的行动计划。

(4)实践、尝试解决问题

由于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改善实践的质量,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需要在实践中寻找证据,进行证实和证伪。因此,在这一阶段既要按总体计划实施行动,同时又要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有关资料,不断分析,充分考虑现实因素的变化,根据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5)反思总结

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问题是否解决,解决到了哪一步,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

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人。

(三)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一堂缺乏“涌动的师生的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片断)

广州天河林直小学梁小君老师的反思

阅读课比赛结束了,可我参赛的课题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再见了,亲人》,赛前我精心设计、准备了两个星期,我期待着比赛那天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整节课,课堂气氛始终很平静,甚至有点沉闷。尽管我满怀激情地叙述老大娘与志愿军话别的情景,甚至眼泪在眼中打转,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毫不“领情”。最后好不容易引导学生说出了志愿军说的话:“再见了,亲人”,可说得却硬邦邦,怯生生的,一点感情也没有。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是一堂缺乏涌动的师生的生命活力的课!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展示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学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前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读去感受,教师则在这过程中穿针引线,为学生的读、悟创设情境,在学生有障碍时适当点拔,有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课前设计的方案,而不是按预先设计的思路拽着学生走。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有饱满的教学激情和教学智慧,而教学的智慧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积累起来的。我必须谨记这次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中启示,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当中,根据反思的源起,我们可以将反思策略分为两大类: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内省反思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反思总结法。反思总结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是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地强化自己已有的经验,改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档案袋反思法则是以专题的形式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课堂提高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是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的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四)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渐渗透,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

1。同伴互助方式之一-磨课

“磨课”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形象化说法,往往由集体开展的“备课一上课、听课一评课”三个环节组成。“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过程,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评价,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在“磨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集体参与讨论、策划、修订和完善,它反映了集体的意志和智慧,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氛围,自动构成了一个能动的“磁场”,带动每一个成员自主地参与并自如地运行。

“磨课”虽然有它相对封闭的运行流程,但一个流程的结束同时意味着新的过程的开始。所以“磨课”还有一个研究行为继续跟进、研究轨迹螺旋上升的形态。在“磨课”中,有两种方法值得推广:第一种是“一课多人上”,即同一堂课由几位教师同时执教,而且执教者的地域跨度越大,往往执教风格和思路差异越大,研究探讨的价值也就越大,这样的磨课,往往能让执教者之间更好地进行取长补短、借鉴改进、优化整合,有利于教改的不断深人;第二种是“一课一人多上”,即一堂课由一位执教者上几次,每上完一次,都有一个集体探讨和修改教学方案的过程,然后重新执教,纵向对比成败得失,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不断优化,不断超越。这两种磨课方法,都采用了“比较法”的研究策略,不管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有利于将教学研究推向深人。

2。同伴互助方式之二-沙龙

“沙龙”原意是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高雅人士的小型聚会。本文指教育工作者或教育研究者之间主题性的小型教育研讨活动。这样的研讨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一个合适的主题;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或专家;三是要有一个主持人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四是要围绕主题开展自如深刻的对话,参与者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各抒己见,时常有思想交流、智慧碰撞、观点交锋;五是最终应该形成对讨论主题的阶段性的看法或认同,这是众人观点和智慧的看机整合。

学校的教育“沙龙”有很多形式,假如按“沙龙”的途径可分成“场景式沙龙”和“网络式沙龙”。其中的场景式沙龙是在一个现实的场景当中开展的沙龙,它的优点是氛围好,互动频繁,信息传输快;而网络式沙龙是指参与者在网上同一个论坛或聊天室中开展的沙龙,它的优点是不受空间限制,文本形成迅速,传播范围广。假如按照沙龙的内容可分成“读书沙龙”“教学沙龙”“德育沙龙”“课题沙龙”“管理沙龙”。在我校,读书沙龙主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长就是主持人;教学沙龙主要以学科组为单位,主持人为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德育沙龙主要以班主任为单位,主持人是德育处主任;课题沙龙主要以课题组为单位,主持人是教科室主任或课题组长;而管理沙龙主要以本校或几个学校的管理人员为单位,主持人往往是校长。这些沙龙组定期开展有效的沙龙活动,成为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充分激发了教师们的潜能和智慧。

3。同伴互助方式之三-展示

学校定期由教研组或课题组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向其他教研组或教师群体展示各自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的实践、思考和成果。教学研究的展示虽然是一时的、短期的,但展示前的准备工作却是大量的。以教研组为例,教研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展示前的分工落实,明确各人展示的任务和内容,而且要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展示的序列。比如围绕研究的课题,安排好活动策划者、课堂执教者、活动主持者、活动发言者、媒体宣传者、问题讨论者、成果收集者,等等。在展示活动中,展示小组的所有成员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专业能力会在展示的全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