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14

第14章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2)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此实验说明了成熟是某些行为、能力产生的必需条件,是身心发展的一种准备状态。在某些人体机能的生理结构未成熟之前,学习和训练的成效是很差的,甚至是不可能进行的,只有在某一行为出现的机体发育临近或达到成熟状态时,学习和训练才能奏效。

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还认为,年轻一代身心各个方而,都有自己发展的关键期,比如5岁左右,是数概念和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也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若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有关数概念和语言的教学,其效果会显著得多。这些专家甚至认为,在智力发展关键期内,环境和教育对智力发展影响一年的效果,超过其它时期8-10年的效果。

以上材料不仅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各种有利时机,而且它也为我们把握时机提供了一些具体材料。可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尚欠深入,可供我们教师参考的有效数据还不多。此外,有些问题,诸如对关键期教育的估价如何才比较客观、科学,如果错过了关键,还能否进行补救……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进行深一层的探讨。

四、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良好条件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年龄特征、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这就是身心发展的稳定性。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青少年某些方面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会有不同,这就是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根据北京城区的调查,1975年该市城区的11岁男女儿童比1937年同龄男女儿童,男孩身高平均增长2。8厘米,体重平均增加1。96公斤,胸围平均增宽2。39厘米;女孩身高平均增高4。56厘米,体重平均增加2。13公斤,胸围平均增宽4。02厘米。此外,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是同一国家里不同的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学、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发展状况不同,年轻一代的个性品德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归纳以上内容可知,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往是绝对的,然而,这种变化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它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之内。

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发展的稳定性,掌握各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比较稳固的生理、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育、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避免主观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展的可变性,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所受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个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努力程度的区别,会使同一年龄段不同的个体,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会有不同。比如两个同是8岁的儿童,一个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掌握数的概念,利用概念进行运算,而另一个却仍然不能脱离实物进行运算。在国外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报告中曾作过这样一个估计:“当一年级的教师遇到他班上年龄差不多都是6岁的孩子时,他事实上面对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准备状况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从3岁到11岁。”

(二)不同个体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会有不同。比如有的学生第二信号系统较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他的数学能力很强,绘画却很差,但有的学生正好相反,他的绘画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而数学的学习却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

(三)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有的温柔、文静,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有的学生意志坚定、果断、有毅力;而有的却是胆小拘谨、优柔寡断。有的学生爱好数理,喜欢参加科技活动,有的学生则爱好文史,喜欢文艺创作……俗话说得好:“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由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教育工作不应当也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采用同一的模具去制造“型号相同”的毫无自身特性的“产品”。教师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特点,注意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在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统一指引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途径,灵活变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综合上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它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过,这里说的适应,应该理解为积极意义的适应,其适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这里说的适应,并非意味着教师要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是要向他们不断提出高于其现有水平又能被他们所接受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

思考题:

1。影响人的发展有哪些因素?各因素起着什么作用?

2。联系个人经历分析环境和教育在自己成长的影响。

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对教育有哪些启示?

4。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哪些规律?并选择其中一个规律,结合实际说明教育应该如何适应。

案例分析:

金溪县有个人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是耕田的农民。仲永生下不到五岁,没见过文具,有一天突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很惊异,就从邻居那儿借来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还自己替诗取了个题目。那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被全乡的秀才传观欣赏。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做诗,他立即可以写成,诗的文采和内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县里的人认为这事很奇特,渐渐地就把他和父亲当作客人邀请,有的还用钱财求讨他的诗。父亲认为这件事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县城里有名望的人,不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有十二三岁了。我让他作诗,他作的诗已不符合以前的传闻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这件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得与普通人一样了。”

一位姓王的先生说:方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会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问题:

1。这个经典故事主要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2。一般认为,导致方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其父亲的短视和贪婪,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王蕙主编:《教育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沈适菡主编:《实用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