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我的琵琶行
4690700000010

第10章 琵琶情(2)

尽管时间短暂,来去匆匆,但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却给我们双方都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记得在新斯格特堡(Skinnskatteberg)演出上半场结束,人们都去休息厅交流,当一位观众问起是谁把这几位音乐家请到这里来时,音协主席无不自豪地介绍,这些演员都是由他组织邀请的。当人们对组织者投来赞扬感谢的目光时,音协主席似乎非常得意的认为,音乐会的成功有他一半的功劳。确实,中瑞文化交流能获得成功,这同双方的音乐家协会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辛劳分不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四位演员非常感谢中国音协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所有幕后工作者。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通过此次瑞典之行,使我再一次体会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韵,然而中国音乐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她不仅使中国人乃至东方人骄傲,也应该让全世界拥有。作为民乐工作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介绍中国音乐,让世界更多的人们了解、喜欢中国音乐。我们坚信:作为积淀了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国民族音乐,是完全可以走向世界的。

三、从"韩流"和"汉风"看东亚文化交流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令人关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正不断地向纵深拓展。从2009年4月在韩国汉拿大学孔子学院举行的揭牌仪式可以看到: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中韩两国文艺工作者基于深厚的历史基础和良好的现实环境更应该多交流、多沟通,这不仅能加深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也能促进两国关系的深层发展。

为传播中华文化,我国政府在世界多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为渴望了解、熟悉中国文化的异国朋友,提供了近距离学习的平台,韩国便是其中之一。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亚洲建立的首个文化中心,自建立以来,每年都举办多项活动,吸引了韩国各界人士的参与。

2006年9月在韩国举行的"感知中国"活动中,我曾为此而深深感动过。无论是中国的传统音乐还是民间手工;无论是中国的太极、书法还是烹饪、茶道;无论是中国的二胡演奏还是民族民间舞蹈,都在吸引无数韩国人走近中国。特别是当年中央民族乐团演出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包括本人演奏的琵琶协奏曲--《古道随想》,受到当地同行和观众的热情赞赏之情景历历在目。

1993年以来,在中韩民族音乐的交流史上,曾经由中国中央民族乐团、韩国中央国立管弦乐团、日本音乐集团的三国音乐家民间组建的亚洲乐团,在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刘文金先生(中国)、朴范薰先生(韩国)、三木稔先生(日本)的带领下,分别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等地举行过多场音乐会,其场面可谓轰轰烈烈。十几年来,尽管演奏家们不断地更新轮换,但亚洲乐团始终禀承"具东方符号和东方特色"的品牌理念,在艺术家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积累了一定数量而且具有东方神韵的优秀音乐作品。象乐团首演作品--白大雄先生的《南道阿里郎》不仅属于亚洲乐团,在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及其他兄弟院团的音乐会中经常也能听到。作品问世不久,即编配为适合中国民族管弦乐编制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在中国及世界多个艺术舞台演出中,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此外,在中国民乐的普及活动中,也被选入了大、中、小学生民族乐团艺术展演和参赛选曲。

中、韩、日三国民族乐器同根、同源,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发展,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特性的音乐语汇,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乐器及其音色、演奏习惯、音律、节奏、表现技法等不同,但经过磨合相互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排练现场,到处能感受和蔓延的是一种精神、友好和艺术灵感,并产生悠长的回味。亚洲乐团的组建,不是单纯地将中、韩、日三国的音乐家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组合在一起,其宗旨是通过深层次的艺术交流,达到继承和促进亚洲民族音乐相互间的繁荣和发展,弘扬跨越国界的亚洲民族艺术,同时将具有东方色彩的民族音乐,通过特有的方式展现,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保护。

1996年,我以独奏家的身份参加了KBS举办的中、韩、日音乐家协奏曲专场音乐会,演出反响强烈,很多韩国观众,是通过亚洲乐团音乐会逐渐熟悉了解中国、日本民族乐器及认识音乐家的。1997年,中国中央民族乐团与韩国国立管弦乐团再度携手联合演出,共同演绎各具特色的中韩代表性优秀作品,为中韩文化交流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等等、等等,这些具有实质性的艺术交流活动,虽然语言不同,但音乐家们无须更多的言语,彼此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学习不受任何障碍,在我的艺术经历中亦曾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近年,中国多家电视台,黄金时段反复播放着数十部韩剧很吸引中国人,特别是吸引年轻人和女性朋友,本人也是韩剧的热情追捧者。从多部电视剧中观察和了解了韩国人民的生活理念以及精神风貌,特别是剧中对一些生活场景和民间习俗的细致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大长今》刮起了"韩流",那么《看了又看》、《浪漫满屋》、《可爱的你》等多部连续剧让更多的中国人在熟悉和了解韩国的人文和风土之外,了解当代韩国人的精神追求。

我从报道中了解到,"在中国出现"韩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在韩国也较为流行,这种现象被称作"汉风"。在我接触的韩国朋友中,他们学习中文和学习中国乐器的热情很高,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独具魅力、耐人寻味。尽管全面、深入了解其中之道需要过程和氛围,但我相信:只要有平台、有途径,一定能产生共鸣。我本人是从事中国弹拨乐器琵琶演奏艺术的职业音乐家,在多年的学习、研究、教学中,收获很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很愿意和大家分享心得。也很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热情,为推动中韩文化交流做实事。

琵琶是中国最具魅力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她的名字是因她的演奏手法而命名:"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琵琶音色独特,高音清脆明亮、低音浑厚含蓄,表现力及其丰富,既能演奏热情激昂的壮丽篇章,又能表达诗情画意的优美情致。流传中的经典作品和现代创作的优秀作品都优越于其他乐器。近二、三十年来,琵琶艺术发展很快,无论是人才还是教学,都有突飞猛进之气势。中国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海外留学生。

作为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首尔,前景广阔。除两国政府积极推动,民间群众热情参与很是重要。真正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文化交流关系,使两国文化交流计划实施顺利执行,是需要有远景目标和战略眼光的。本人认为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两国艺术家迫切需要的是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与沟通,同时更需要通畅的文化交流渠道。为增进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了解、推动中韩友好关系和文化发展,推动可以在两国人民间长期共享相互文化的、实质性的交流,我们都将为此努力并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随李岚清出访俄罗斯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今秋,又是值得回味的时节,李岚清和篆刻艺术展、尤苏波夫宫、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俄罗斯博物馆、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等,一幕幕场景令人难忘。

2007年09月04--14日,我和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严洁敏以及中央民族乐团几位年轻演奏家(笛子:陈莎莎、古筝:张璐、袁可:扬琴)随李岚清同志赴俄罗斯,参加"中俄文化年"活动之一的"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及其接受圣彼得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等活动。

大家本着以团队合作精神为主导,以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包括在行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及时调整曲目,精益求精完善演出质量等方面,特别是在长达九小时的飞行下榻叶卡捷琳堡阿特里乌姆宾馆的当天不辞辛劳地即投入排练,均给代表团和我们自己的艺术生涯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印象和经验。我们除了各自演奏琵琶、二胡、笛子、古筝、扬琴独奏曲之外,还合排了重奏、小合奏以及俄罗斯歌曲和由李岚清同志创作的《鉴真东渡》等作品,以五套不同的演奏曲目和形式,举行了七场正式的演奏、交流音乐会和若干次联欢,为代表团一行丰富了行程、烘托了气氛。演奏家们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并且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代表团一路欢歌笑语,大家不仅感受了异国的文化和风情,也让我们零距离的感受到了李岚清同志的风采和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情结。当我们谈到中国乐器在某些方面存在先天性的演奏、技法等局限和不足需要改进时;当谈到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如何交融和其特色之比较时;当谈到高雅艺术如何进校园又如何普及时,李岚清同志感言颇多。记得在叶卡捷琳堡去圣彼得堡的途中,他向我们几位提出:1、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创新?2、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3、民族音乐如何与时俱进?等等,不同程度向我们提出了对中国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命题。

在多种场合,李岚清同志还请严洁敏演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在他认为,二胡不仅可以演奏中国作品,同样可以演奏好西方包括俄罗斯作曲家的经典之作。他欣赏琵琶演绎的民间乐曲《龙船》的丰富色彩,在游览贝加尔湖及安加拉河的游船上,他还希望我能借鉴琵琶曲《龙船》的语汇和特色,融入琵琶的多种技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欣赏和感受琵琶艺术。他对我们每个人的琴艺及其特色的熟悉之了解,对代表团其他成员的分布和了解使人钦佩。

俄罗斯归来已久,虽然已进入不同的工作状态,但这令人难忘的一幕幕时常回想,有些美好永远会留作纪念珍藏,有些已成为日后的作业。

五、弘扬井冈精神抒写人生精彩

白天排练,晚上整理行装,明天将去湖南等地巡演。

突然耳边回响起一首湖南民歌:"工友农友闹革命,秋收暴动成了功"。"跟着领袖毛委员,走上雄伟井冈山。"不久前,还真学了不少红歌呢。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呦嗨咯嗨),秋茄子(那个)味好香(咯嗨咯嗨),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咯嗨咯嗨)!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嗨咯嗨)。"好听、好唱、想唱、想看!

一首首红色经典、一张张合影留念,曾无数次激起我对革命老区的怀念,从井冈山带回来的歌和像片,常听、常想、常在琢磨。

曾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学习的情景又一次展现在眼前。那收获、体会,真是感慨颇多!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互相祝福新年时,班长、组长、同学们的问候,更使我燃起了激情,那是2009年10月井冈山之行。

十天集中学习,在人生的阅历中可谓弹指一挥间。但这段难得的学习经历,使我走近井冈山、解读井冈山、感悟井冈山、学习井冈山。为日后继续抒写人生精彩、提升文化品格开启了重要的一页。

传承民族精神,彰显传统底蕴,是当今中国社会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和遗产。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井冈山精神对指导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展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力量之源、圣地之歌、时代之声,值得我们去传承、弘扬和光大。

文明传承的认知度和前瞻性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验证的。从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状况中可以看到:主流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加之受文化短视和急功近利以及浮躁心态的影响,导致一些人的艺术审美取向发生了偏差。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意境、神韵、诗情画意,被肤浅的追求外在形式替代,民族精神的魂魄被抽离,只剩下苍白空洞的外壳,导致艺术品少了感染力、创造力和吸引力。由此让我们深思:保持中华文化神韵,传承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精神因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作为立身之本。

中华文明,悠远浩瀚。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人在描述29届奥运会开幕式时曾这样说:5000年的积淀、100年的等待、30年的奔跑、7年的加速,当那一刻世界聚焦中国时,东西方文化互融交汇、衬映,传达着东方文化的气质和神韵。确实:她彰显了文化自信,征服了世界!

21世纪是开放的时代,艺术也是如此。她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也没有国界之分。我们有理由地告诉世界,中国丰富的民族艺术,她不应该仅仅只属于中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与世界共享!

2010年1月,中央民族乐团将欧洲之行,期盼有更大的空间传播中国文化!

六、狮城的"丝弦随想"

有着狮城之誉的新加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曾多次随中国民乐演奏家艺术团、中央民族乐团参加那里举办的艺术节和公演等艺术活动,特别是应邀担任新加坡华乐比赛的评审,使我亲身感受了新加坡的华乐谱及以及逐年提高的惊人之速度,感慨颇多。

2009年3月,应新加坡华乐团邀请,我参加了该团2009音乐季其中的《丝弦随想》专场音乐会。这场演出由来自中国的指挥家杨又青先生担任客卿指挥,我担任琵琶协奏曲的独奏,包括新加坡华乐团以及华乐团二胡演奏家张彬先生的独奏。音乐会分别演奏了管弦乐作品《淘金令》(民间乐曲)《瑰丽三章》(崔权作曲)、《拉萨行》(关乃忠作曲);琵琶协奏曲《古道随想》(许知俊作曲)、《汉宫秋月》(古曲、张福全配器);二胡与乐队《兰花花叙事曲》(关铭作曲)等。尽管乐团的演奏家大多数都比较熟悉,但作为首度合作的职业乐团,还是带着很多好奇来认识和走近新加坡华乐团的。

新加坡华乐团是狮城唯一的专业华乐团,拥有75位演奏家。乐团自1997年首演以来,不断积累、制作品质高而且具多元性的节目。乐团以"人民乐团"为宗旨,通过社区音乐会、学校艺术教育计划、户外音乐会等活动来推广华乐,其日益扩大的观众群,可谓亲眼目睹了华乐团这几年的成长和壮大。在排练和接触中我深深感觉到:这里有一流的行政管理和严格的考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