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97

第97章 陶渊明心将客星隐,身与浮云间

陶渊明(365或372—427)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好学。任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居柴桑山下,酣酒雅咏,以此自娱。旧说所居地附近康王谷即理想之桃花源。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古代中国的大诗人。东晋晚期,中原蜩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长年隐居乡间,所以人们称他是“田园诗人”。毛泽东早年读《古文观止》,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对陶潛文很熟悉、理解、以至于善于应用。1949年1月,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与傅作义谈话时,就引用了《归去来辞》作为勉励:北平和平解放最好。你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东晋陶酒说过嘛:“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孙琴安《毛泽东与国民党著名将领》重庆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38页)。正是顺手捡来,恰到好处。但毛泽东不甚赞同陶渊明超脱世间、看破红尘的举动和理想。早在五四前夕,毛泽东就批评了陶渊明借作《桃花源记》抒发的理想。他在读泡尔金《伦理学原理》,就写有眉批:“陶渊明桃花源之境遇,徒为理想之境遇而已。”(《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85页)1959年7月,毛泽东所写《七律·登庐山》,在最末一句是:“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显然是作者向向往桃花源理想国的陶渊明提出的发问和责难。若干年后的1964年1月,他在回答英文版《毛主席诗词》译者时,又对它解释:“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毛泽东诗词集》第259页)毛泽东批判陶渊明设计的桃花源是乌托邦。

诗界一直看重陶渊明的五言诗,但毛泽东对其中若干并不以为然。1929年9月的某天,毛泽东和红军将领傅柏翠在福建上杭的临江城楼上赏菊,当傅柏翠回答毛泽东最喜欢哪位写菊诗人时,就提到了陶渊明。但毛泽东却淡淡地说:陶公笔下的菊花诗,艺术成就是蛮高的,但作为工人、农民不可能享受这种虚幻的精神生活。毛泽东说得好,在战争年代,劳苦大众确实不可能也不会有这样闲情逸致的情操。当然毛泽东对陶渊明的诗文是欣赏的,有时在毛泽东的言谈和笔下能将陶诗妙手拾来,皆成文章。如毛泽东在晚年对中央军委关于贺诚任职的请示报告的批语为: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贺诚无罪,当然应予分配工作。过去一切污蔑不妥之词,应予推倒。印发中央同志。

毛泽东,一九七五.五.十七日。

此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陶渊明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