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88

第88章 曹植天下诗才一石,此人乃占八斗

曹植(192—232)汉魏时文学家、诗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自幼聪颖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操死,太子曹丕继位,遭排挤、陷害。后封东阿王、陈王。精通诗赋散文,为建安诗体的代表。后人辑有《曹子建集》,所作乐府钟嵘《诗品》定为上品。今山东东阿鱼山、河南淮阳和河南通许七步村,都分别有曹植墓。

毛泽东称赞曹操的诗,也欣赏曹植的诗。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们父子兄弟都是当时的大诗人。1954年毛泽东和保健医生徐涛讲述了曹植和他的父兄:“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作品有他自己的风格,曹丕也是他儿子,也有些才华,但远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来做了皇帝,是魏文帝。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于他们父子的周围。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呐!”(徐新民《在毛主席身边》第233页)毛泽东爱读曹植诗,曾圈点他的《赠白马王彪》、《七哀》等诗。1953年3月初,苏联斯大林病重。毛泽东心事重重对李银桥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是曹植的诗,接下来的话是“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我们要争一口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几年,尽力使国家富强起来,把帝国主义近百年来强加给我们的屈辱统统扫除干净。毛译东所提及曹植的诗句,见他的《野田黄雀行》。

读其书,安可不知其人!因而毛泽东对曹植事迹也颇有兴味。1960年5月,毛泽东在山东视察时,与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谈论曹植。舒同介绍:东阿还有曹子建的墓。毛泽东说:那不对,他先封东阿王,后封鄄城王,后封陈王。你们山东人就要抢曹子建。舒同说:有证据的。他这个墓在五十年代挖出来,挖出曹子建的佩剑来了。那个剑送到北京去了。毛泽东回答:陈王是后封的,我记得的,也许我记错了。那个《月赋》头一句就是他:“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言下之意,曹植是在陈王封号上时,应刘就病死了,应是应场;刘是刘桢。他俩都是“建安七子”,也都死于建安十七年(212年)。此事,不是东阿王时。据《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载,曹丕继位后,曹植十一年中而三徙都,数改封王邑,确是封东阿王在前,封陈王在后。但曹植在东阿时,喟然有终焉之心,也确实在那里营造过坟墓。毛泽东因此牢记曹植的埋葬处是在山东东阿。1973年12月,毛泽东在他书房里接见部队高级将领,当他与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握手得知田是山东东阿人时,就问道:曹植埋什么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