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71

第71章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世族官僚。东汉末镇压黄巾军起义,继又讨伐董卓势力,力量渐强。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后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孙权联军,遂成三国鼎立之势。208年为汉丞相,后封为魏公、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提要》。善诗,所作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百姓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有《魏武帝集》,已佚。今人辑有《曹操集》。

毛泽东经常谈论曹操,他的谈论涉及到曹操一生政治、军事、用人之道和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

曹操在他生前,就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元明以来,他在历史小说平话和戏剧舞台上几都被说成是油白脸的奸臣。毛泽东年轻时就不认同这些观点。五四运动前夕,他路过许昌停留时,瞻仰了老城魏都旧墟,背诵了曹操的《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并与同侪罗章龙(纵宇一郎)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宇),《自明本志》好文章(润)。萧条异代西田墓(润),铜雀荒沦落夕阳(宇)。(《中共党史资料》第51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00页)

诗中的“宇”为罗章龙(翔宇三郎);“润”即毛泽东(润之)。以此表达对曹操的钦佩。《短歌行》是曹操和宾客对唱的乐府,毛泽东1949年所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翻地覆慨而慷”,其后三字即由此出典。《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于汉建安十六年(211年)的自叙,内称自己并无取代汉室之意,为明此志,决定让出所封的三县。毛泽东很欣赏它,所以当读卢弼《三国志集解》时,见卢弼指责曹操有“奸雄欺人之语”,“志骄志盛”,“言大而夸”,“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颇不以然,在对卢注作了圈点,且在天头上写了一段与卢相悖的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38页)

毛泽东对曹操基本上是肯定的。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在参观殷墟时,周边就是曹操主要政治中心之一的邺城故址。他面对北方的漳河说道,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接着说: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属于古邺。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属魏国。西门豹为邺令。西汉时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是冀州牧袁绍驻地。曹操破袁绍后,于204年进邺建都,此后史称邺都为魏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掌握中央一切军政大权。邺都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权所在地,直到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仍称邺都为“北都”,七庙不废,直至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故魏前后在邺建都五十二年。曹操在邺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时修建的。晋朝文学家左思曾写《魏都赋》,对邺都进行很好的描写。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杨庆旺《毛泽东指点江山》第1232—1234页)

毛泽东对历史上把曹操作为奸臣看待十分不满。1954年夏,他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谈起了曹操。他称赞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并肯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东汉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的历史功绩。他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几个月后,他在北京回信给在北戴河的女儿李敏、李讷,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毛泽东文艺论集》第306页)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中,又论说了曹操:“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营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2284页)

毛泽东喜欢将曹操和其同时代的人物作比较,以评价他们的优缺点。1957年11月初,毛泽东在莫斯科与郭沫若、胡乔木纵谈三国史时,突然问翻译: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接着又自我解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还有一次,他在讲《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40页)1959年6月,他在和吴冷西谈新闻工作时又说,“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5页)

毛泽东坚决主张要为曹操翻案。把头足倒置的史实恢复真容。1958年11月初,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就提出了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斯·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84页)几天后,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座谈《三国志》,他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由于《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他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泽东》第144—145页)

在毛泽东提出为曹操翻案号召下,1959年,中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颇有影响的关于“替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毛泽东在读了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又作了发挥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同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所作的讲话里,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从此,曹操恢复了历史名誉,京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也在眉心添加了一颗红点,以示是好人也。

毛泽东始终肯定曹操,直到晚年他的观点都没有改变。1975年,他对伴读的北京大学讲师芦荻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又将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

毛泽东虽然力主为曹操翻案,但他对曹操也是有功说功,有过说过,并非一味全盘肯定。曹操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也有失误处。1966年3月,他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就说: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哗、司马懿建议他打。刘哗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这个人很行,打了袁绍,特别是打过乌桓,进了五百多里,到东北迁安一带,不去辽阳打公孙康。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要谋害公孙康,公孙康杀了袁尚兄弟送头给曹操,果然不出所料。“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害。”毛泽东很喜欢读《三国志》中的《武帝纪》,为之写了很多条眉批,其中有一条就批评曹操执法,“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但却是对人不对己,因此,他在眉批中有“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一语。按,赤壁之败导致日后三国鼎立,此乃曹操骄傲轻敌所致。

毛泽东爱读古体诗,在三曹中尤为青睐曹操的乐府诗,曾写过《浪淘沙·北戴河》词,称赞“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还说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1959年9月与邵华谈话时又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特别喜欢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章,对《龟虽寿》中表露的浓厚的唯物观色彩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更为欣赏。1961年8月25日,他将此诗推荐给因病休养的胡乔木,“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1963年12月14日,又给因病休养的林彪写信:“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第129—130页]

毛泽东还很欣赏曹操养生之道,曾对保健医生介绍: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六十五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哕。你们搞医疗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还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又说:曹操讲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陆游讲死去原知万事空,这都是唯物的。(同上,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