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63

第63章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32—102)东汉军事家。班固弟。扶风安陵(今陕西成阳东北)人。初为兰台令史,四十岁时始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后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在西域三十一年,击退北匈奴贵族对当地的攻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回洛阳后不久病死。所以顾炎武有诗称:“封侯来万里,老见锦衣归”。

1959年8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与孔从周将军谈话,在谈到陕西出了司马迁等人才时说:还有班超,东汉名将,是陕西人。1962年,在与孔从周谈西北军和魏野畴时又说:陕西历史上人才是不少的,司马迁、班超、李白成都是陕西人。班超出使西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与西域各民族同甘共苦、友好相处的行为,毛泽东给予了充分肯定。1939年1月,毛泽东在给何干之教授信中,就明确评定“对于那些‘兼弱攻昧’、‘好大喜功’的侵略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的)应采取不赞同态度,不使和积极抵抗政策混同起来。为抵抗而进攻,不在侵略范围之内,如东汉班超的事业等。”(《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37页)

毛泽东十分称赞班超的才干和胆识,他常喜欢引用班超的“不入虎穴”那句豪言。1937年,毛泽东写作《实践论》,说道:“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个人的实践是真理,对于个人认识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8页)1971年11月8日,他在接见中国首次出席联大的代表团成员时,就以班超为例,提出代表团应有汉朝班超出使西域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句,见《后汉书·班超传》:“超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毛泽东还提出要学习班超办外交。1950年3月,在中南海勤政殿召见将派出的第一批大使时,当那些脱下军装穿上外交官礼服的将军们说:“我们连外国话都不会讲,怎么搞外交呀!”毛泽东说:“班超、张骞不也不懂外交么!出使西域,而不辱使命。你们不会外交,但是还是要你们去干外交。”(尹家民《将军不辱使命》第10页)

班超早年投笔从戎时说过:“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当他调回长安时,接任者向他请教治理西域妙诀,他只说了《汉书·东方朔传》中的几个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毛泽东很喜欢此语的哲理味,也常引用。1938年,他就用纸笔书这两句话,送给时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的罗瑞卿。1971年8月29日,他在南巡经过长沙与汪东兴谈话时就说:为人不可太认真了,水至清则无鱼。197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会上又说:水不能太清,太清鱼就藏身不住了。水清无鱼,什么事情都搞得那么纯,也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