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46

第46章 郦食其高阳酒徒,胜如书生;巧言令色,仍是书生

郦食其(?—前203)秦末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初为里监门吏。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献计克陈留,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说齐王田广归汉,不战而降服齐地七十余城,后韩信袭齐,乘齐无戒备屡胜,齐王怒,将他烹杀。

毛泽东对刘邦能打垮比他强大得多的项羽,不胜感叹。刘邦的一大亮点,就是善于用人。他用郦食其就是典型的例子。

郦食其是个不拘小节的乡村知识分子。他有三寸不烂之舌,是个成功的说客,其纵横术特别高明。

1962年,毛泽东在北京七千人大会上谈到用人要听不同意见,不厌其烦地讲了郦食其初见刘邦的故事。他说:“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295页)

毛泽东对郦生故事说得头头是道,这从一个角度称赞了郦食其。当然,他对郦食其的认识是全方位的,在肯定的同时,也指出郦生书生气十足,稍稍得意时就要翘尾巴的毛病。

毛泽东很爱读李白古乐府体《梁甫吟》,反复阅读、多次圈画。晚年,在一部七十年代版的大字本《唐诗别裁》中的此诗里,就其中写郦食其的几句:“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特在“君不见”“指挥楚汉”两句旁,用红铅笔画着直线。大概也就在此时前后,1973年7月3日,他在同人谈话说及李白此人尽想做官,就借李白诗中追慕郦食其,自以为未逢其时,对郦食其书生作为也予以了奚落。

毛泽东指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意思是说,你不要只看郦食其那付神气活现的态势,自以为仗舌头,有知识,就可以说服齐王乖乖地归汉,结果还不是下油锅丢命。郦食其要翘尾巴,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