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43

第43章 萧何功人非功狗,为法讲划一

萧何(?—前193)汉初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出身小吏,佐刘邦起义灭秦。入成阳时收取秦王朝文献档案,掌握全国情况。楚汉相争时,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兵员、粮饷。汉朝建立后,推行与民生息政策,并制定《汉律》。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用“萧规曹随”成语评论了西汉文景二帝的安于守成。萧规曹随,即指萧何在任丞相时为朝廷制订制度、规章,打下基础,萧何死后,继任丞相的曹参就一丝不苟地照着办。

毛泽东称赞萧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他非常认同刘邦对萧何的评价:“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楚汉相争时,刘邦逐鹿中原,萧何留守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兵力和粮食。毛泽东对萧何在关中开拓生产,积蓄人力,大加称赞。1959年底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时,就粮食生产问题谈起了萧何故事,他说:“《项羽本纪》说,刘邦同项羽打仗的时候,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办法,即男子从二十一岁到二十三岁,在家种三年地,有了粮食积蓄,到二十四出去当兵。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他称赞了萧何的办法。古为今用,甚至还以此作为参照系,提出来供后代人认识。

毛泽东喜欢萧何,有时把自己得力的部下比喻为萧何。1947年7月,他在陕北靖边小河村,在与彭德怀、贺龙等谈话时,就把长期率部保卫延安的安全,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的贺龙,比喻为是守卫边区大后方的“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