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36

第36章 王翦莫道老人非英雄,统率雄师七十万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时好谈兵事,善战。事秦王政(秦始皇),参与统一天下的战争,先后攻灭赵、楚等国,以功封武成侯。子贵、孙离俱为秦国将军。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有次在讨论集中兵力问题时,他说:克劳塞维茨的作战指挥实践并不很多,但讲集中兵力问题讲得好。拿破仑用兵重要的一条也是集中兵力。我们以少胜多,也是在战术上集中比敌人多五倍到十倍的兵力。接着,毛泽东就讲了秦始皇先后派李信和王翦领兵灭楚,一败一胜的故事说明这个问题。

他说的是公元前225年的秦灭楚的战役。这一年前,韩、魏、赵都已被并吞了,燕国也丢掉了大半疆土。秦国的主要对手只剩了楚国。这段史事,就是毛泽东1954年1月在杭州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等人介绍党内斗争时所比方的,“这个乱子的性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人要打倒我。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秦灭六国,秦灭了楚。秦就是他们陕西(毛用手指着俄语翻译师哲,陕西韩城人),楚就是湖南(毛用手指着他自己)。这是历史上的事。”楚国沃野千里,兵甲几十万。秦王政下定决定吞并楚国。于是出现了毛泽东所说的先后派李信和王翦带兵灭楚。王翦是战国时秦国老将,经验丰富,秦王政欲灭楚国,他认为灭楚非动员六十万人不可。但将军李信年轻气盛,说二十万人可矣。秦王拣便宜的,用了李信做大将。王翦告老还乡去了。李信人楚,先胜后败,被赶出了楚境。秦王无奈,只得起用王翦,给了他六十万人,请他挂帅出征。王翦集中优势兵力,大败楚军,占领楚地。他归来后,激流勇退,退居林下了。毛泽东把李信和王翦作了比较,欣赏王翦的老成持重。五十年代,他在读欧阳修《为君难论》时,针对该文称赵王用赵括、秦王用李信,分别遭到失败,“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士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人也”,颇有异论,特地作了批语:“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7页)此处“起、翦、颇、牧”,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都是战国末期的良将。此处毛泽东是从辩证视角来说“新进”者。所谓“新进”,并非均是赵括、李信辈。当年王翦等人初出人头地时,亦是“新进”者,只是他们乃是靠才干,当上将军的。有如王翦就曾献策在函谷关退五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