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032

第32章 韩非知说之难话《说难》,游说之言著《难言》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思想家。韩国公族,入秦,为李斯陷害,入狱自杀。他是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思想。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

韩非是集先秦法家思想的大成者。毛泽东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写下这样一段批语:“韩非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红旗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韩非的著作是《韩非子》。相传《韩非子》是他囚禁于秦狱时所写的,毛泽东对此颇有感触。1949年他在与翻译师哲谈论司马迁时,随口念出《报任安书》中的一段:“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后来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又念了这一段。毛泽东喜欢读《韩非子》,他的讲话和著作中,常常运用出自《韩非子》的成语和典故,如自相矛盾、忠言逆耳、危如累卵、良药苦口、循名责实、吹毛求疵、优柔寡断等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参加讨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时,讲了《韩非子·和氏》中卞和献璧的故事。他说:“卞和坚信真理,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玉是好的,第三次献上去,确实证明这是块好玉,才取得了人们的信任。所以,任何真理要使人们相信,绝不会是一帆风顺。”(《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