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230

第230章 中国京剧要走进世界圈——毛泽东谈京剧文化(1)

京剧(旧称平剧)是国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毛泽东欣赏京剧艺术和诸家流派,也热衷于评说京剧故事,演唱京剧曲调,他对京剧有很高赞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有次看折子戏专场,剧目有张云溪、张春华《三岔口》、周信芳《打严嵩》和梅兰芳《金山寺》。他议论说:“灯光明亮,能表现出一团漆黑,外国戏做得到吗?还是中国人聪明啊!”“严嵩该打,打得很巧,难得正剧写出喜剧效果来。”“台上没有水,靠演员演出水来,这和齐白石画虾不画水,反而水意流动是一个道理。”因此毛泽东说:“京剧的写意性、虚拟性、综合性、艺术技巧,是自己的特长,外国戏是比不了的。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好东西,但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好东西。中国戏曲总会有一天闯入世界艺术之林,成为毫无愧色的世界性戏剧文化。”毛泽东还提出,京剧要走向世界。他说:“以后出国演出,不要只带武戏,低估外国人的鉴赏水平是不对的。要全面介绍京剧,《白蛇传》、《将相和》之类的文戏也可以带出去嘛!”(《马少波近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539—540页)毛泽东深知京剧艺术,他看京剧、说京剧,丰富了中华京剧史,也是我们民族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打祝家庄》,这个戏现在不唱了,我倒很欢喜

中国传统京剧的故事情节都是源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毛泽东就是从爱好、熟悉历史,走进京剧艺术圈的。因此他欣赏京剧,也是复习、评论历史。早在1933年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瑞金观看《岳母刺字》时就对警卫员说:京剧是好戏,艺术性高。你们听不懂,主要是不懂得中国历史。这个读历史与看京剧挂钩的思路,直到1975年,毛泽东就周围护理人员说看不懂京剧时,仍说:那是因为你不熟悉历史,所以听不懂的。因此他提倡,京剧演员要懂得历史知识,“唱占装戏要多看历史书,对历史事实,对古代人的行为举止和语言,都应当很好的研究”。他自己就常将京剧文化和历史故事挂钩,寻根追本。1952年在武汉禹功矶,遥望长江,就说:“京剧《打渔杀家》中的戏,也出在这里。”1953年在河南和信阳地委书记谈话中,还特别问:“京戏《四进士》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这里?宋士杰是信阳州人吗?”(《河南文史资料》2003年第4期第13页)

从三十年代起,京剧艺术一直为毛泽东所爱好。1942年10月,延安成立了平剧研究院。平剧研究院经常演出平剧。毛泽东常观看平剧团演员表演;有时也陪同来延安的朋友们观看。据赵超构访问延安回忆: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当天晚上陪同来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延安大礼堂观摩平剧研究院演出的《古城会》、《打渔杀家》、《鸿鸾禧》和《草船借箭》四出戏,他自始自终非常有兴趣的听和看,对于《古城会》的张飞,《打渔杀家》的教师爷,《鸿鸾禧》的金老头,《草船借箭》的鲁肃,不断地尽情捧腹大笑,当演出张飞自夸“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那一副得意的神情时,当教师爷演出种种没用的丑态时,当金老头在台上打诨时,笑声尤其响亮。赵超构说:“在这时,我理解到毛先生是和我们一般人所共通的幽默与趣味的。他并不是那些一读政治报告,便将趣味性加以贬斥的人物。他虽自谦‘对于平剧没有研究’,但也承认‘很喜欢看看’。”

毛泽东非常欣赏延安平剧演员的表演。曾先后观看他们演出的新京剧《岳飞》(田汉编剧)、《武松》;在祝贺朱德六十大寿晚会上,还观看了《捉放曹》、《定军山》。1945年10月,毛泽东从重庆谈判返回延安,当晚就去看京剧,他对演出团团长阿甲说:蒋介石三次请我看戏,我看了两次,一次是看《法门寺》;一次是看《十三妹》。他们在技术上比你们好些,风格没有你们高,你们演得深些。他还嘱咐阿甲:对同志们的政治上要松些,在艺术上要紧些。

毛泽东很关心京剧的改革和进步,在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时,就以题词方式给了指示。“推陈出新”。京剧要不断前进,不断创新。遵循毛泽东的指示,延安平剧院创作了两出新京剧,那就是《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1943年,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杨绍萱执笔,后又由刘芝明、齐燕铭等加工修改,据《水浒传》和明传奇《宝剑记》等有关林冲上梁山故事而建构的《逼上梁山》,通过林冲由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军官走上反抗道路的曲折过程,成功地演绎了“官逼民反”这条封建社会斗争规律。当它在延安演出时,毛泽东非常有兴趣地在半月里看了两次,在观看后还写信给杨绍萱、齐燕铭,表彰他们“做了很好的工作”,还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陈晋《文人毛泽东》第250页)

在观看《逼上梁山》毛泽东还说:《水浒》中有很多段落都是很好的戏剧题材,如三打祝家庄就是一个。你们把《逼上梁山》搞完了,可以接着编个《三打祝家庄》。1944年7月,延安平剧院成立了《三打祝家庄》创作小组,并从毛泽东那里借来了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毛泽东在听取创作汇报时,对他们说:该剧要写好三条:第一,要写好梁山主力军;第二,要写好梁山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三打祝家庄》创作小组首先搜集、整理了许多有关古代战争打寨子的材料,又对《水浒》有关章节作反复研究,多方征求意见,以半年时间创作完成,于1945年2月首次公演。毛泽东看了这出戏,很高兴地说:《三打祝家庄》的演出,证明了平剧可以很好地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即为人民服务,特别是第二三幕,对我们抗日战争中收复敌占区的斗争,是有作用的。不久,他又写信祝贺公演成功,内称:“我看了你们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改革的道路。”(陈晋《文人毛泽东》第252页)毛泽东对《三打祝家庄》大有兴趣,多次、反复地观看。1946年6月,当原国民党飞行员刘善本反内战驾机起义来到延安,他与朱德、刘少奇等亲自陪同观看《三打祝家庄》;当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人员撤回延安、又带着他们去杨家岭礼堂看《三打祝家庄》,说:在国民党统治的地方,是看不到这样的好戏。建国初期,他又观看由中国京剧院二团演出的《三打祝家庄》。毛泽东看京剧从来很认真、仔细,因此这次演出当晁盖、宋江并列出场,各人身后分别擎有“梁山泊主晁”、“梁山泊主宋”的大纛旗时,就摇摇头说:“不对!这时候梁山泊主是晁盖,宋江当头头儿是后来的事。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嘛!”(《马少波近作选》第539页)

毛泽东认为《三打祝家庄》是好戏,还在于它有教育意义,有辩证法。1948年4月,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们谈话,当谈到群众齐心,事情就好办了时说:你们看过《一打祝家庄》的戏吧?头两次打败了。后来研究了为什么失败,大家心一齐,采用里应外合的方法,结果第三次打胜了。1959年2月,毛泽东在省委书记会议上,在谈及认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义谈了《三打祝家庄》。他说:问题就是矛盾,要发现、认识、解决。从前讲过《水浒传》里的“三打祝家庄”,还编了个戏。这个戏现在又不唱了,我倒很喜欢。原来就有《探庄》这出戏,把它发展一下,就变成了一打、二打、三打祝家庄。解决第一个矛盾,即道路的问题,于是石秀探庄;解决第二个矛盾,分化三庄联盟,孤立祝家庄;解决第三个矛盾,即祝家庄的内部问题,这才有孙立的‘投降’,里应外合。头两次失败了,第三次胜利了。这是很好的戏,应该演唱。

《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京剧改革作出了榜样。毛泽东予以充分的肯定。他在对晋绥平剧院演出队讲话时,再次提及了这两出戏,说:有些旧戏我看写的还很精练。希望你们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将来夺取大城市后还要改造更多的旧戏。

解放以后的演员,应当高歌,黄钟大吕,不要阴沉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