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201

第201章 石达开大渡河边草木春,出师未捷泪满巾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西贵县人。参加金田起义。任左军主将,封翼王,勇敢善战,屡败清军,威震两湖、江西。1856年内讧后出走,转战南方十二省。1863年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遭清军重围,兵败被俘杀。

毛泽东多次谈到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929年秋天,菊花盛开,毛泽东来到刚为红军所解放的闽西南的上杭检查工作,休息时与当地苏维埃负责人傅柏翠就赏菊谈起唐末黄巢的菊花诗,联想到农民英雄还有石达开也能写诗。他说:石达开是英雄,也能诗。黄巢也是英雄,也能诗。古人说:“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很有道理。毛泽东因为不久前读过晚清时修的那部《上杭县志》,因而又谈及石达开因与洪秀全不合离军出走,1859年他的部队路过上杭的旧事。他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石国宗率数万人攻上杭城,城也攻不开。我们胜利,不是因为攻城人马比石达开的人马多,也不是城里守军比当年清军弱,而是我们懂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1935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在娄山关口,面对自古号称天险的娄山关,毛泽东设身处地,又从《明史》谈到《遵义府志》所记载有关明清农民起义军活动,还特地向朱德介绍:清末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翼王石达开的曾广依部,也率军夺下此关,同活动在西南的太平军一道奋战,大军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他对石达开远征故事是颇有兴味的。

毛泽东同情石达开的悲剧,并总结了石达开之所以失败的历史教训,对石达开作出正确的历史评价。他说,石达开毕竟是个英雄。但是他对敌人的话是轻信了。这使他吃了大亏……一切善良的人总是容易对敌人抱有幻想,这是可悲的事。

1935年5月,红军长征来到四川大渡河畔安顺场时,毛泽东指着为石达开败亡所立的石碑碑文,向战士们介绍说:这块石碑是为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而刻立的。太平天国因为内部分裂,石达开带领四五万人马,离开南京,在同治二年(1863)四月问来到这里,打算在安顺场渡河。正遇上山洪暴发,渡河不成,四面受围:前有大渡河,后有彝民,左有山峰绝崖,右有清兵。本来,彝民和石达开的关系,开始是友好的,但因为石达开疑心太重,把关系搞糟了。后来,清兵又占领了对岸。因此,石达开的人马,在安顺场一直被围困了四十多天,也没有渡过河去,石达开本人动摇,军心不固,以致全军覆灭。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石达开的失误,他说:石达开如果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战略家的话,既然渡不过大渡河,为什么不沿着左岸直上,进入西康?为什么不向下走,到大树堡拐回西昌坝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凉山以东的岷江沿岸去呢?那里的机动地区不是很大吗?当时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抱有很大的幻想,想把红军当做“石达开第二”,消灭在大渡河畔。毛泽东分析得当,胸中早有成竹,经过周密调查,在反复思索和分析了种种导致石达开悲剧的因素后,在与中央军委领导人会议时,很有把握地指出:七十二年前翼王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我们共产党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天堑大渡河挡不住我们,蒋介石要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是不能变为现实的。他和红军将领作了准确、全面、可行的战略部署,使英勇红军强渡大渡河获得令人惊叹的成功。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还神往石达开大渡河故事,他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了。这种命运,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在遥远的大渡河两岸,三国的英雄和后来的许多战士都曾遭到失败,也就是在这个峡谷之中。太平天国的残部、翼王石达开领导的十万大军,在十九世纪遭到名将曾国藩统率的清朝军队的包围,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