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187

第187章 侯方域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

侯方域(1618—1655)明末清初文学家。河南商丘人,字朝宗。明末组织复社,抨击阮大铖罪行,一度赴扬州史可法幕府。入清后,应河南乡试。时人有诗调侃:“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

侯方域是明末的大文人,因与复社同侪痛责阮大铖误国,闻名于世,但他在明亡后却参加清乡试。在抗日战争时期,借史喻今,侯方域的作为是为时人所不耻的。

当时在延安的田家英在1942年1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读了这篇杂文,颇为赞赏作者文笔的深沉老练,特地找了田家英谈话。田家英在杂文里以侯方域为例,指出:“一个人,身经巨变,感慨自然会多的,不过也要这人还有血性、热情,不作‘摇身一变’才行,不然,便会三翻四复,前后矛盾。”又说:“况且过去束奴的奴才已经成为奴隶,向上爬去原系此辈常性,也就不免会企望龙门一跳,跃为新主子的奴才。‘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视昔’。近几年来我们不是看得很多:写过斗争,颂过光明,而现也正在领饷作事,倒置是非的作家们的嘴脸。”毛泽东说这篇杂文立论正确,旗帜鲜明,切中时弊,有气魄,有锋芒,文字也是好的。他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很需要这样的文章,给“大后方”那些因看不见国家前途而消极悲观、空虚颓废的人,抽一鞭子,促使他们猛省,不要倒退。毛泽东也指出了这篇文章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确点出侯方域的政治本质。侯方域反对阉党余孽阮大铖,本来是动摇的,他还不如那个秦淮歌女李香君。后来,他赴清朝的乡试,中了副榜,为清朝官府镇压农民起义出谋划策。从动摇派走向投降派,这是他必然的归宿。现在,在抗日阵营中,类似侯方域那种清谈抗战高调、骨子里要投降者,大有人在。他对侯方域的认知,真堪称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毛泽东虽耻于侯方域的所为,但对侯的文才还是赞赏的。早年,他就熟读侯方域的《壮悔堂集》诸文。侯方域文思飘逸,很令他叹服。今天我们仍能从残存的1913年《讲堂录》中,读到所记的文字,如“侯朝宗生长世家,善属文”,以及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所记黄宗羲对侯的议论,所谓“黄黎洲日:侯公子自不耐寂寞耳。”也许是毛泽东对《壮悔堂集》的《谢安论》尤感兴昧,《讲堂录》还写有此中的

“古之有为于天下者,必有以脱除天下之习,而立乎其外”等数百字。1958年8月毛泽东的专列路经陇海线的商丘时,他向商丘县委书记还问及侯方域壮悔堂的情况。壮悔堂是侯方域的住宅,他在此潜心著述,留下了《壮悔堂文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