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175

第175章 唐顺之下马露布上马杀贼,一代名儒留彰毗陵

唐顺之(1507—1560)明朝学者。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参校各朝实录,因不依附权贵,罢归,隐居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人称荆川先生。后起用督师江南、江北,屡破倭寇。有《荆川集》。

为毛泽东评说是文武兼备的历史人物,见之于文字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早年在《讲堂录》中所提及的唐顺之。1913年,毛泽东读清潘耒《日知录序》后所记有两则评语:“唐荆州,名顺之,武进人,明嘉靖时人,著《左右文武儒稗六编》”;“荆川、端简,所讲求皆有用之学,而能见之于事实者,杨、王不足并也”。端简,即郑晓,嘉靖二年(1523)进士。杨,杨慎;王,王世贞,都是当时的大学者。但他俩仍是读书人,可以下马露布,不能上马杀敌。他们都比不上唐顺之。毛泽东说唐顺之“荆川文武全才,弓马擅长”。接着,他又说了三段话,似都是说唐顺之的:

“学问之成否以二十五岁为断。”

“明清之学无用者,趋于时文也。”

“著书存者,以其实也。无用而存,以其精,韩柳杜之诗是也。不然,浩如烟海塞天地矣。”(《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9页)

按,唐顺之二十二岁即会试第一(状元),在翰林院供职,他治学踏实,凡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均有造诣。唐顺之晚年主要的业绩是剿倭。他以大学者带兵作战,常获大胜,为时人誉为“儒将”、“名将”。笔者在江苏常州时,还常听到家乡父老赞扬他在宜兴山中读书和大破倭寇的轶事。毛泽东早年所说,确是至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