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148

第148章 王安石才略可以齐贾傅,勋名偏欲埒姬公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介甫,号半山。庆历进士。1067年,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剖析各项制度弊端,阐述改革之必要,深得皇帝器重。1069年,出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后两度罢相。退居江宁(江苏南京)半山园。诗文清新高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

北宋王安石是一个大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个学者、作家,诗文也好,名列“唐宋八大家”。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读了很多王安石著作,对王安石有独特见解。1915年9月6日,他给萧子升的信里就谈到了王安石:“盖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俾士马克,通识最富者也。即今袁氏,亦富于通识者也。错此则必败。其例若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1—22页)

毛泽东对王安石的变革思想非常欣赏。曾几次发表过意见。王安石在主政时,曾先后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和方田等法。1959年3月在郑州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无偿调拔地方劳力搞项目的倾向时提到了王安石的免役法。他说:征劳力必须出工资,义务劳动可以有点,绝不能太多。王安石有六项政策,其中著名的一项叫免役,即免劳役。凡能出钱的,各家都出钱,叫免役钱。过去是直接出人,王安石是征税,用这笔税钱由政府雇人搞各种事业。这是个很进步的办法。我们现在公社不出工资,把人家的劳力拿来归它。我看,调一部分劳力,少数的,办必要的对公社有利的工厂,是可以的。对工人要出工资。据复旦大学刘大杰教授回忆,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和他们谈话时指出: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时代,他搞变化,当时很多人攻击他,他不害怕。封建社会不比今天,舆论可以杀人,他能挺得住,这一点不容易做到。又说:要学习王安石这种‘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不要害怕批评,要敢于发展、坚持自己的见解。七十年代,毛泽东与来华访问的日本国田中内阁总理大臣谈年轻时读书生活时说:五经四书,除了《春秋》、《易经》,我都读过。读了呢,一点啥用处也没有,只是一次跟我父亲作斗争时用上了。我也利用宋朝王安石说过的三句话顶了我的老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据说,当时毛泽东还对田中说过这样一番话:二战后的日本历任首相全都反华,而你却要来恢复中日邦交,这很类似于王安石‘祖宗不足法’的精神;美帝、苏修对你此次来访极力反对,而你却置之不顾,这又颇有王安石‘流俗之言不足恤’的气慨。于是人民出版社就找邓广铭教授,请他按照毛泽东的谈话精神,对旧作《王安石》加以补充和修改。

毛泽东也喜欢读王安石的诗文。1957年3月,他乘机由徐州至南京,机中触景生情,欣然命笔,为身边工作人员手书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词高峻悲凉,乃词主罢相后出知江宁府退居金陵半山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