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135

第135章 李商隐为诗呈瑰丽奇古,辞难事隐;作句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朝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开成进士。因受朋党牵连和排挤,一生困顿失意。诗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有《李义山集》。

毛泽东喜欢厝诗。盾诗千家,他更青睐的是“三李”。三李者,李白、李贺和李商隐。在1958年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就说过要像李白、李贺和李商隐搞点幻想。毛泽东说,他和鲁迅是相通的。鲁迅喜欢李商隐诗的“清词丽语”,其旧体诗受西昆体影响。毛泽东的旧体诗也受到西昆体影响。如他写的《七绝·贾谊》第一句“贾生才调世无伦”,即出自李商隐《贾生》的“贾生才调更无伦”;《七律·冬云》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句的前两字亦源自李商隐《七律·重有感》“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等等。

毛泽东很早就喜欢李商隐的诗,而且颇有研究。1926年,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梅邓雅声相识,他很欣赏邓的旧体诗作。1958年他在武昌回忆已牺牲的邓雅声烈士,称赞邓的名句:范叔一寒何至此?梁鸿余热不因人。说:“这两句用典,很融洽、很活,我看比李商隐的好。”(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009页)1932年冬,毛泽东在福建长汀养病期间,有天和贺子珍参观北山金沙寺,见寺里梅花盛放,脱口吟出两句诗:

春心乐共花争发,

与君一赏一陶然。

首句显然源自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的第七句“春心莫共花争发”;次句亦带有李商隐《锦瑟》的“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痕迹。

在日常生活里,毛泽东有时还善于用李商隐诗句开导他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还曾对来自家乡的族人说:现在和将来,我们都摆不起阔气。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警醒后世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你想想,我们能不养成一种勤俭节约的风气吗?(张步真、赵志超《故园行》,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09页)

毛泽东平生能背诵很多李商隐的诗篇,曾圈圈、手书李商隐诗《马嵬》、《贾生》、《北齐》(二首)、《隋宫》、《韩碑》、《锦瑟》、《夜雨寄北》、《嫦娥》和若干《无题》。1965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与周谷城谈论中谈到了李商隐。周谷城不禁哼吟起李商隐的七律《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在周谷城哼不出最后两句时,毛泽东接着就哼出了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光明日报》1989年3月11日)

毛泽东喜爱李商隐的诗,对李诗也有精到而独特的理介,1965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上海与复旦大学刘大杰教授谈论中国古典文学。当论及李商隐时,他请刘大杰朗诵了李的七绝《贾生》,并喟然赞叹写得好!接着又谈到李商隐的《无题》诗,刘大杰说:这些作品究竟竟是纯粹的爱情诗,还是另有寄托?研究者历来有不同看法。毛泽东说:《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他还谈到《李义山集》的一篇《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认为这是篇史诗,可与杜甫的《北征》媲美。1975年7月,北京大学讲师芦荻给毛泽东读了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恫然。

独恨无人作郑笺。对于这首七律,从来解说不一:有说是写锦瑟之为乐器的乐音特点的,有说是写对妻子的悼念,有说锦瑟是一个姑娘名字,有说是诗人总结自己创作体验的,也有说是他年近五十时自伤生平的诗。芦荻由此请教毛泽东该怎么看。毛泽东说:不要做烦琐的钻牛角尖的研究,只要感觉文采非常美,徜徉迷离,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就行了。这首诗为什么流传得这么久,自有它迷人的魅力。不要整天说它是悼亡还是托言,怎么说都可以,总之是寄托了作者内心中的一种惆怅。1975年,刘大杰为修改旧作《中国文学发展史》写信给毛泽东,就评价韩愈和解释李商隐的《无题》诗谈了看法。翌年2月12日,毛泽东回信,信中称“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十三册第522页)

爱屋及乌。因为对李商隐诗的爱好,毛泽东对有关李商隐的遗迹和研究也颇感兴趣。1959年,他视察河南,在新乡接见沁阳县委书记时,曾关心地询问起李商隐故里沁阳雍店的情况,并指示要重视李商隐研究,保护好有关文物史迹。女作家、学者苏雪林在三十年代曾写过研究李商隐的专著,为此,他曾写信给秘书田家英,内称“苏雪林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请去坊间找一下,看是否可以买到,或者商务印书馆有此书?”(《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15页)晚年毛泽东身患重病,但仍坚持自己阅读书籍。据称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得到来自上面的通知,赶排《李义山诗文全集》线装大字本,因要赶时间,所排诗文即令随时呈送。1976年9月8日还送去部分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