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一天,乾隆帝在书房内看奏章,奏章上说,有某省的监狱,逃脱了一名农民起事的领头要犯。乾隆帝看了很生气,就杷奏章摔到地上,发怒道:“虎兕出干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意思是说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毁坏在收藏的匣子里,是谁的过失呢?在旁边守卫的一千人等都弄不懂皇帝的意思,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叩头,不敢说一句话,只有和珅大着胆子回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也。”乾隆帝说的话出自《论语》,而和珅则用《论语集注》中的话来回答他:“看守的人一定要为此负责。”乾隆帝惊讶于这个小侍卫竟然回答得如此得体,从此就对和珅另眼相看。这个故事未必是真的,但和珅以自己的才华博得乾隆帝的青睐,步步高升却是事实。
乾隆帝年纪渐老,越来越觉得孤独,对于他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皇帝来说,身边的太监、宫女甚至是后宫的妃嫔文化层次都比较低,平时都说不上什么话,臣子们也都只限于在朝会上的奏对,只有这个和珅懂得如何迎合皇帝。乾隆帝喜欢作诗,和珅就精研唐诗宋词;乾隆帝通晓多种语言,和珅就经常用满、蒙语和皇帝聊天,所以乾隆帝对他的宠信也就越来越深了。和珅在当乾清门侍卫之后没有几年,就被拔擢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亨通。
和珅就利用这种宠信,背着乾隆帝胡作非为。和珅把自己的弟弟和琳从一个为官员写信的小书吏提拔为工部尚书、一等伯爵,而那些上奏章弹劾他的人,就一个个地贬斥或罗织罪名处死。原本圣明睿智的乾隆帝,到晚年几乎被和珅玩弄于股掌之上。
1796,乾隆帝把皇位传给嘉庆帝,自己做了太上皇。年号虽改为嘉庆,可是仍然把皇权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嘉庆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可他并不敢动和珅的一根汗毛。和珅自己也知道如果老皇帝一死,那他的靠山也就消失了,所以他在紧紧依靠太上皇的同时,紧锣密鼓地施展着限制嘉庆帝的种种手段,例如和珅将他的门下吴省兰派到嘉庆帝身边,名义上是帮助整理诗稿,实际上是监视嘉庆帝的言行。一旦新皇帝有什么不对的举止,就马上到乾隆帝面前告状。
嘉庆帝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在臣子面前丝毫没有表露出来。有些大臣在嘉庆帝面前批评和珅,嘉庆帝还故意说:“我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你们不要离间我们君臣的感情!”嘉庆帝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帝死了。太上皇一死,和珅的靠山也就没了。嘉庆帝马上拿出雷厉风行的手段,他首先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人一起总理国丧大事,切断和珅与外界的联系。然后秘密指示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最后突然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嘉庆帝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更年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最后裁定和珅“赐自尽。”
向来人们对乾隆帝南巡多有闲话。
“浙江海宁陈家有个儿子当了清朝的皇帝。”这是清朝末年社会上普遍流传的一个传说。上白宫绅,下至百姓,人人皆知。他们说的这位皇帝就是乾隆。在私家所写的稗官野史中,如《清朝野史大观》与《高宗之与海宁陈家》里,描述得有鼻子有眼的。
说是雍正帝胤模当皇子时,与海宁陈氏一家来往密切。有一年,恰巧两家都生孩子,竟是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巧得不能再巧。于是胤禛命人将胨家男婴抱去看看,不料孩子抱回陈家时,竟成了女婴,陈家人不敢声张,独吞了一颗苦果。不久,康熙去世,胤禛即位,立即擢拔陈氏,一门数人为高官。以后乾隆即位,更对陈氏一家优遇有加。据说,乾隆六次下江浙巡游,竟有四次到海宁陈家,垂询家世。待最后一次临走时步至陈家中门,乾隆开金口:“以后除非天子临幸,这门不要轻易开户。”从此,这扇门就一直锁住不开。这些记述使人顿感陈氏与乾隆的关系非同一般。于是有人推测,当年陈氏之子被抱进雍亲王府时,王妃偷梁换柱,连雍正也不知真相,等到乾隆即位后,怀疑自己是陈氏所生。故数度南巡察访,想弄个明明白白。也有人传说,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满人,所以在宫中经常着汉人服装。有一天召近侍问:“朕似汉人否?”答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清史要略》也有同样记载。
另外,有人对陈氏宅堂的“爱日堂”和“春晖堂”两方匾额作以推测。认为二匾均为乾隆手笔,大有深意。“爱日”一词原出处汉杨雄的《孝至》一文:“孝子爱日”,后世演绎成儿子奉侍父母之日为“爱日”。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如李商隐、骆宾王都引用“爱日”作“恩德”解。而“春晖”一词,则取之于唐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后人以春晖比喻慈母之恩情。
如此看来,乾隆亲笔题之匾额,都是儿子尊敬和孝敬父母之意,是不是他以此表示对陈氏生养之恩的深情呢?更有意思的是,《乾隆与海宁陈阁老》一文还说,清皇室以女易男后,这个女孩在陈家长大,嫁与江苏常熟蒋氏,蒋氏受宠若惊,专为此女筑了一座小楼,名为“公主楼”。不过,上述种种传说,都经不起认真考证,有人逐一批驳,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一是以女易男说,实在荒谬。因为雍正帝有十个皇子,六个公主,乾隆是其第四子,从哪方面来说,于情于理都不必抱一个外姓孩子来继承皇位。
二是清代皇室与海宁陈家,纯是君臣之谊,并无神秘之处。这是有事实为据的。从陈氏的发迹史来看,陈氏在清初就是名门望族,从康熙至乾隆,三朝显赫。康熙年间,陈氏两度出现兄弟子侄三人同榜,均以科考入仕,凭才干升迁。以后,陈诜任湖北巡抚,工部尚书,其子陈世倌为乾隆时相国。乾隆二十二年,陈世倌以大学士退休,到皇宫辞行,乾隆赐银五千两,命其归家颐养天年,并赐诗道:“老成归告能无惜,皇祖朝臣有几人?”以示尊重之意。
关于乾隆南巡,经考证,完全是为了巡视海塘工程。本来在雍正初年,就为了钱塘江下游的国计民生,大举修建了浙江海塘,但雍正忙于军国大事未能南下出巡。到了乾隆时期,海潮冲刷堤岸已造成危害,整修海塘成了当务之急,于是乾隆六下江浙。其中有四次到海宁落脚。陈氏的“隅园”是当地的名胜,环境幽雅,如同离宫,自然被乾隆选中,并令改隅园为“安澜园”
至于他宠信和珅,更有难分难解的传说。据说乾隆帝在二十来岁当太子的时候,进宫后悄悄地与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开玩笑,被母后发觉,怀疑这个美艳的女子调和珅骤升要职,自然十分感激。
戏太子,赐此女自尽。乾隆帝又愧又悲,用手指在妃子颈上按上珅印,默默许诺:“是我害了你,魂如有灵,等二十年后再来与我相聚。”
乾隆中期,有一天,他到圆明园中去闲逛,发现随从中一个唇红齿白的美貌少年似曾相识,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见过。回宫后忽然想到,这个少年与20年前屈死的妃子极为相似。于是密召少年人宫,反复端详,不但面貌相似,这个少年的颈上也有个痣,宛如手指的印记。乾隆信奉佛教,相信“生死轮回”,他认定该少年就是那个妃子转世,备加怜爱。经询问,知道此人名叫和砷,是满洲正红旗出身,还是个官学生,颇通文墨,因此,乾隆立即把和砷提升为宫中总管。
和珅骤升要职,自然十分感激,侍奉乾隆格外尽心。乾隆帝常令他跟在身边,有问必答,句句称旨,令乾隆十分满意。和珅日受宠任,乾隆帝似乎日夜都少他不得,爱恋之深甚至比汉哀帝对男宠董贤都甚。乾隆帝似乎感到,对和砷宠爱一分,就能减轻一分对那位妃子的负罪感。在和砷身上多施恩惠,就等于是对那妃子的报答。乾隆帝待和砷超过了一般妃子,无论到哪里去,总要把和砷带在身边,有时晚上还让他在御书房陪寝。正是有了这种异常的亲密关系,和珅才直步青云。
和珅从一名侍卫,升至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直到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他的弟弟和琳也沾了他的光,飞黄腾达,当上了兵部尚书。后来,乾隆帝还把自己的第十个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珅与乾隆帝成了儿女亲家。在外人眼中,和珅一家与乾隆皇帝简直就是一家人,对和珅谁敢说半个不字!
朝臣们都争相趋炎附势,巴结和珅。朝中大臣亦多是和珅党羽。他势盛一时,他的家奴为非作歹无人敢管。
直到乾隆晚年,和砷一直受宠不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要禅位给太子,自己称太上皇,和珅大为吃惊,怕太子登极后自己要遭祸,便极力劝阻。以前,和珅怎么说,乾隆便怎么行,但这次却坚执不从。乾隆帝对他说:“我这次决心已定,不用再多说了我和你有缘分,所以能这样长久相处。如果换别的人,恐怕就不’许你这样了。以后你检点一些为好。”这话明摆着,他对和珅贪赃枉法、弄权害政的所作所为不是不知道,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况且和珅并未威胁到他帝位的安全。
四年以后,乾隆帝以八十八岁高龄寿终正寝。他的儿子嘉庆帝立即宣布和砷有二十条大罪,将其逮捕入狱,并令其自尽。
和珅被抄家产数额之巨,令朝野上下大为吃惊。珍珠宝石不计其数,金银数百万两,当铺钱庄数十处,房屋上千间,良田上千顷,大车几十辆……和珅确实是个巨贪。后人对此大加渲染,说和珅家财过八亿多两白银,并语之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